对于我们的儿童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那么沟通方式除了语言沟通之外,还包含非语言沟通,那么非语言沟通有: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那么在语言沟通中,我们的孩子主要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是否会说话则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孩子能发音。例如孩子能发a,i,baba等单音或双音。
2.孩子具备相应的认知基础。孩子在生活中的常见物他是能知道认识的,如能认识简单的动词(睡觉、喝水、吃饭、跑、走、跳等)、名词(水果蔬菜动物等。
3.孩子要有沟通表达的欲望,(例如:孩子想玩泡泡,想吃饼干有想要的相做的事情等)。
如果孩子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能否进行沟通吗?也是可以的,这时我们则可以利用一些非语言沟通方式。那么在非语言沟通中我们也需要孩子具备相应的沟通表达的欲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机。
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如何更自然的制造沟通动机呢?
那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动机呢?
动机指的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具有三方面功能:
(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例如:饥饿者对食物特别敏感、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当我们孩子饿的时候,这时他会对食物刺激就会很敏感,这时我们可以例如孩子对于食物的渴望诱发沟通的机会。例如:孩子很饿时,他就会想要吃东西,这时如果我们和食物联系在一起,或者能通过我们获得食物,那么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与我们进行沟通互动。
(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不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例如我们有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认字、字母,数字等那么他们则会倾向于文字、数字、字母、图标等目标物;我们有的小朋友喜欢玩玩具,玩游戏,做活动(吹泡泡、大滑梯等)那么他们的目标则会指向玩具、滑梯、泡泡等。
(3)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节行为的强度和方向。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例如:孩子饿了就会吃东西,但是当孩子吃饱了以后,那么他就会停止吃东西。
那么我们根据动机的功能可以看出来动机对于我们孩子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依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前者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例如:吃的,喝的,玩的等;后者与有机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例如:想要妈妈的夸奖,想要老师的抱抱等。
依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由有机体自身的内部动因(如激素、中枢神经的唤起状态、理想、愿望等)所致,例如因为了饿了所以吃饭;后者则由有机体的外部诱因(如异性、食物、金钱、奖惩等)所致,例如是因为饭菜太香了想尝尝所以吃饭。
既然动机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沟通中如何对环境进行安排来制造互动的机会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制造“意外机会”—原有的固定模式或规则突然的改变
例如:孩子习惯每次一进教室就去拿柜子上的小汽车(固定的位置及行为),这时我们可以把小汽车换个地方。这时孩子就会发现每天都玩的小汽车没有了,有语言的孩子我们可以辅助儿童“汽车呢?”或者“汽车,没”“汽车不见了等”没有语言的孩子我们可以辅助孩子看着大人指一指平时放汽车的地方,做没的手势或者发出“嗯嗯”的声音。
例如:孩子每次玩积木的方式都是排成一排,这时我们可以在旁边再摆一排积木。孩子发现我们改变了他的玩法,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进行不同的辅助。1.孩子很抗拒。辅助孩子说“不”或者将大人推开。2.孩子只是觉得很突然,辅助孩子说“多了一个”或者抬头看一眼大人。
例如:孩子和老师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之前每一次都是音乐停的时候大家去抢椅子,那么突然有一次我们可以在音乐没停的时候去抢椅子。孩子会突然发现老师怎么突然违规了,这时孩子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沟通“不对不对,音乐停了才能抢椅子”针对能力较好的孩子我们有时可以在规则游戏中故意做错或捣乱以激发孩子的动机,但要尽可能自然。
(2)限制孩子得到满足的机会—有需求没满足,动机会更强
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那我去人为的阻断制造动机不就可以了吗?因此通常我们会采取这样的办法。孩子想喝牛奶并且走向冰箱时,我们刻意的压住冰箱的门不让孩子打开冰箱拿牛奶。会要求孩子说出“喝牛奶”才会让他打开冰箱去拿。有时孩子说的不清楚时我们还会要求孩子重新说一遍。这也是一个制造动机的机会,这是对于比较配合的孩子。
那么配合没有那么好的孩子有没有更好更自然的情景能抓住动机让孩子表达呢?
例如:孩子拿到了牛奶以后要插吸管,这时如果他的动手能力达不到,需要大人的辅助时。那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寻求帮助的机会,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帮我”“插”“吸管”都是可以的。或者这个孩子他只知道这个牛奶好喝,但是不知道我们可以插吸管才能喝到,这时大人可以做一个主动的示范,利用孩子想喝奶的动机发起这个沟通回合,让孩子能和我们有沟通互动。
我们所谓的阻力其实是这件事(孩子想做的事)本身所带来的会比我们人为刻意制造的要更自然一些。有的小朋友会觉得我们制造困难的过程中是在故意的为难,那么孩子可能会出现不配合以及情绪行为等问题。
(3)未完成的活动—不完整的材料
当孩子正准备进行当下特别感兴趣的活动,这时我们只给孩子呈现一部分的教具,例如:画画时只有纸没有笔,假装用小锅炒菜时只有锅没有铲子,当孩子想喝酸奶时只有酸奶没有吸管,孩子当下的活动因缺少物品而无法进行,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需求的沟通,有语言的小朋友可以进行表达例如“我要画笔”没有语言的小朋友,可以用手指指向笔或者去拿笔。
(4)提供选择的机会—增进孩子兴趣和参与的动机,为孩子提供判断、抉择的机会
当我们要进行孩子喜欢的活动或者吃好吃的物品时,我们可以问“你要汉堡包还是薯条?”这时孩子会参与到我们的话题,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朋友看到了别人的好玩的或者是好吃的时就很想要,这是家长辅助说你去找姐姐要一个,这时我们有的孩子怎么都不愿意去那么应该办呢?那么这时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一点就是我们要先沟通再去做(能得到玩具),说说什么,做怎么做?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抉择。我们这时可以先一步给孩子创造动机,例如:你想要姐姐的玩具是吗?(大人主动发起沟通内容,)孩子能回应就行,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一个示范“弟弟想玩你的玩具,你可以给他玩一会吗?”然后孩子能在我们的帮助下得到这样的物品。在我们的示范辅助下,让孩子能明白说什么,怎么做。当然这样的技能需要多次反复的练习。
(5)引导孩子对于新鲜事物以及活动的进行更多的尝试诱发孩子更多的动机
通常来说孩子会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想要去尝试,但我们有一部分的孩子对于新鲜的事物是比较抗拒的,例如没吃过的好吃的,没玩过的玩具或者没玩过的方式,他们都会拒绝接纳。我们只有当孩子进行尝试,才能激发他想要再次尝试的动机。这时,引导者需要给孩子做示范,引导孩子进行尝试。
例如:面对新的玩具时,我们要呈现出这个玩具是多么的好玩有趣。(尽可能夸张)面对新的零食时,我们要展现这个东西吃起来是多么的香甜可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一般的存在,激发孩子尝试的欲望。一旦孩子进行尝试那么就可能激发孩子想要再次尝试的动机。
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沟通活动的机会,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抓住孩子的每个动机进行练习并及时强化巩固我们维持跟人互动的愉悦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