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天津市民长街相送,他就是白方礼——一个没读过书,蹬了大半辈子三轮车的平凡老人。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十几年如一日,靠着蹬三轮的收入,用35万帮助三百多个贫困孩子上学,直到年近90岁的他才放弃蹬三轮助学,白方礼的事迹让人感动。
那白方礼为什么要将辛苦赚来的钱来助学呢?他的感人事迹又为何两次落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呢?
白方礼出生于1913年,那是一个饥贫压迫的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百姓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
白方礼因家中贫困,所以年幼的白方礼不仅未能上学,而且还要为了活着而努力,十三岁那年,他成了一个打短工的苦力。
1944年,在河北生活艰难的白方礼成为流民,来到天津谋生。
但他一个外地逃难而来的人想要在天津站稳脚跟却并不容易,他打短工时,常被同行欺负,因为在同行眼里,他就是一个来抢生意的。
甚至工作结束后,也会有人欺负他无依无靠,恶意拖欠、扣减工资,但无论是受了多少屈辱与拳脚,白方礼都忍了下来,因为他想要活着,他还有已经守寡的姐姐与外甥要供养。
靠着这种坚韧,白方礼总算在天津站稳了脚跟,后来他咬着牙,买了一辆三轮车,干起了用三轮车载人拉货的生意。
再之后,三十多岁的他还说上了媳妇,婚后,妻子先后生下了四个孩子。
从小,白方礼就吃够了生活的苦,他不希望孩子们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目不识丁,只能仰人鼻息,靠卖苦力生活的人。
于是,他越发努力蹬着三轮车,他想要送他们去上学,让孩子凭借知识的力量去赢得更好的未来。
但在当时,战火还未停息,剥削与压迫也依旧存在,即便他每天不停的蹬着三轮车,可各种的苛捐杂税过后,他们一家人依然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但好在,他们至少能活下去。
终于,他们等来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无产阶级终于摆脱了压迫,白方礼靠着自己的努力,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他靠着蹬三轮,成为了天津河北运输厂的员工,有了稳定的收入不说,还可以让几个孩子安稳的上学!
每当看到孩子们拿着书认真学习的模样,白方礼都觉得,哪怕满身疲惫也是值得的,虽然他不懂得辅导孩子学习,但是却能看懂的成绩单上的数字,得知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时,他会欣慰。
最终,白方礼凭借一己之力,将姐姐的儿子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一送进了大学的校门。
1974年,61岁的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原本,孩子们都出息了,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白方礼可以安心的享受退休后的悠闲时光——或养花弄草,或和三五街坊喝茶聊天。
但是,干惯了活计的老人实在闲不住,于是,还想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光发热的他来到一家油漆厂,成为了一个油漆工人。
时间一晃又是八年,1982年,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操旧业,干起了三轮车拉客。
老人并没有铁打的身子骨,也并不觉得蹬三轮是他的兴趣爱好,他只不过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老人,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即便年迈,也依然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88年,白方礼老人75岁了,人总是落叶归根的,他想着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去看看,如果可以,就在河北老家养老了!
回到了河北老家后,白方礼发现,村口的路比他离家时宽敞了些,有些乡亲们盖起了新房,但总体而言,白贾村依然还是那个熟悉的模样。
他默默走向田间地头,想要看看幼时自己用汗水灌溉过的田地,可就在这时,他在地里看到了几个正在干活的孩子。
那几个孩子让他仿佛看见了幼时的自己——那时他家里穷,别的孩子拿着书本去小学堂上学时,他只能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在心里羡慕同龄的孩子能读书认字。
老人心疼了,他问娃儿们为什么不去上学,而村里人告诉他:村里穷,发不起老师的工资,导致老师都离开了,村里那些家里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还能把孩子送到了县城去念书,但是条件不好的,只能叫孩子们下地干活,给家里帮忙。
白方礼不禁想:孩子们真的不想上学吗?他们真的愿意在小小的年纪,就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父辈、祖辈的人生吗?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资格用知识武装自己,改变自己的未来人生吗?
六七十年前,战火纷飞,他这一代人是真的没办法,所以才当了一辈子文盲,也苦了一辈子,可现在不一样了!新中国成立了,社会也安定了,一切都比以前更好,孩子们也应该有更好的未来!
白方礼迫不及待的赶回了天津,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开了场家庭会议,他说:我要把这些年攒下的五千元钱捐给老家的小学,让老家小学请得起老师,让孩子们回到学校上课!
白方礼的孩子们自然是反对的,毕竟,1988年的时候,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都不足百元。
这五千元,是老父亲攒了一辈子的家底,他们还有房子需要修整,老人的年纪也不小了,以后用到钱都地方还很多,因此,把钱全部捐出去,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孩子们都反对没有动摇白方礼,他说:钱我是一定要捐的,没钱了,我就继续蹬三轮挣钱,修房子哪里有让娃娃们能上学重要!如果你们一定要反对,那么我就不认你们这些儿女!
白方礼的儿女其实是明白父亲对教育的执着的,当听到父亲把断绝父子关系的话都说了出来,也只能由着老父亲做决定。
最终,在四个孩子的陪同下,白方礼将这五千元钱捐给了河北沧县白贾村小学,而这笔钱也成为了白贾村小学的教育奖励基金,让村里很多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读上了书。
老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孩子们上不起学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了,孩子们就能上学。
他想着,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能蹬三轮,能拉人载货,他多挣一点,多攒一点,或许就能多帮上一个孩子!
于是,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起早贪黑,宁可苦着自己,也要将钱一分一角的攒下来。
别人嫌弃又脏又苦还不划算的活儿,老人不嫌弃,他主动抢着干;别人觉得辛苦了一天,该吃顿好的,老人不觉得,他啃着馒头喝着冷水,一顿饭就糊弄了过去。
别人挣了钱给自己买衣服,老人不买,他东边捡一件衣服,西边捡一条裤子,穿上就是一身。
他说:娃儿们要读书,要吃饭,我一个老人家,不用那么讲究!于是,明明有四个孝顺的子女,还一天能够挣上三四十块的老人家,硬生生的将自己活成了别人眼里的孤寡老人的模样,甚至有时候,还会有人将他当成乞丐……
但是,老人不介意旁人的眼光,也不介意儿女们都不理解自己,他不仅穿的是捡来的衣服鞋袜,有时候还捡旁人吃剩的馒头饭菜裹腹。
但就是这样的他,每个月都给读不起书的孩子们攒下近千元钱,等攒到一定数目或是听说哪里有孩子需要,他就蹬着三轮去到学校,将钱都给捐出去。
1994年,已经81岁的他卖掉了自己的老房子,并用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在天津火车站旁边开了一个“白方礼支教公司”,其实所谓的公司只是一个面积只有七八平米的报亭。
这一次,他的孩子们没有阻止,或许孩子们是知道阻止不了,又或许,孩子们自信,哪怕父亲卖了房子,有他们几个在,老父亲就不会老无所依,所以,随父亲开心就好!
甚至,他们心里还有些安慰,他们想:老父亲呆在报刊亭,总比在外边蹬三轮好,至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他们也不用再心惊肉跳,就怕哪一天,老父亲为了拉活儿,把自己累晕在烈日下……
但让孩子们没想到的是,老人并不愿意跟着他们过日子,从报刊亭营业开始,老人就住在了那个七八平的铁皮房子里,冬天冷,夏天热,而他一个养着好几位员工的公司老板,吃的穿的,依然能捡就捡,一点也不体面。
白方礼说,公司挣到的钱不姓白,姓教育,那些钱,都是要留给娃娃们上学用的,自己不能动。
甚至,在“公司”办了起来,一切走向正轨后,老爷子又惦记上蹬三轮了,他把公司交给了信得过的员工,自己骑上三轮车又开始拉活儿。
只不过因为他年纪实在太大了,很多人都不敢请他干活,因此,他蹬三轮能挣到的钱也十分有限。
子女和员工劝过他,让他珍重自己,但是老人却不觉得有这个必要,他只说,只要还能干的动,三轮车他就会一直蹬下去,等干不动了,自然就会休息了!
从1994年开始,老人凭着蹬三轮和白方礼支教公司的盈利,先后给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和天津大学困难学生各捐助了五万元。
而1996年之后,白方礼支教公司的所有税后收益都投入到对南开大学困难学生的资助之中,据统计,这笔资助也达到了三万四千元。
有一回,老人家参加了一所学校的捐献仪式,仪式中,所有捐款的爱心人士都衣衫整齐,是真正因为有余力而助学的体面人,只有白方礼,穿得破破烂烂,步履蹒跚。
但即便他衣衫破烂,可在他进场时,并没有人指指点点,有的只是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陪同老人参加那场仪式的儿女说,他们看见了学生座位上,有人看着老爷子抹眼泪,那一瞬间,他们似乎就理解了父亲那么多年,宁愿苦着自己,也要帮助孩子们读上书的执念,因为那些孩子值得!
2001年是让白方礼老人万分遗憾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的“白方礼支教公司”因市政规划等原因被拆除了,而已经88岁的他,也蹬不动三轮车,拉不了货了。
这时的他只要一想到,自己不能给孩子捐款,那些有需要的孩子就少了一个能上学的机会他就整宿的睡不着觉,可年迈的他又该怎么去挣钱呢?
他想到,如今人们出行都骑自行车了,他可以去人和车的流量都大的地方给人看车子,虽然一辆车也就只能收个一毛两毛的,但那也是钱,积少成多的,好歹能给孩子们挣上几顿饭钱!
于是,在2001年的后半年,老人裹着破旧的棉衣,蜷缩在一个略微避风的角落,给来往的人们看守起了自行车。
2001年的那个冬天,白方礼老人拿着一个饭盒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饭盒里是他靠看车子攒下的五百元钱。
其实,他曾多次给学校的困难学生捐钱,因此,学校领导都认识白方礼老人。
但这一次老人的捐款对他们而言却尤为不同,因为,在这天,他们听到老人家心酸的说:我老了,干不动了,这应该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了……
接过这笔捐款的校领导和老师们,看着饭盒里码得整整齐齐的五百元钱,忍不住泪凝于睫。这一角两角的零钱,是这位衣着寒酸的88岁老人,顶着寒风给孩子们挣来的!
犹记得,这位老人曾经在捐献仪式中,笑着和孩子们说:同学们放心,我身体棒着呢,还在天天蹬三轮,一天十块八块的,我还要挣回来!
他还说:你们花我白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的钱确实不容易,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可如今,曾经那么努力要给陌生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的老人,终究不得不遗憾的承认,自己已经老了,干不动了……他的语气是那么遗憾,这位为别人家孩子们能上读书而倾家荡产的老人,到了年迈无力之时,依然在遗憾自己不能再为孩子们付出!
后来,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住进了医院,病床上的老人最放不下的依然是那些贫困的孩子们,他遗憾,自己只有600元的退休金,能力有限,他会想,如果能有更多的收入,他一定会资助更多上不起学的孩子……
很多人曾去医院探望他,其中有为他事迹而感动的陌生人,更有受过他资助的孩子们。
对陌生人,他说:谢谢你们的惦记和关心!对孩子们,他说:等爷爷病好了,还去蹬三轮,给你们挣钱读书!
但已经九十的白方礼老人注定再也骑不动那辆骑了半辈子的三轮车了……
不过,那些曾受他资助的孩子们却一个个成长了起来,成为了老爷子期待的模样。
2004年和2005年,白方礼老人都入围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名单,但因为当年央视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是以“本年度”为要求,因此白方礼老人最终遗憾落选。
但相比于2004年与2005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白方礼老人依然是感动了中国,他感动的不是那一个年度里的中国人,而是在十数年中,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2005年9月23日,92岁的白方礼老人与世长辞,9月25日,老人出殡,这一天,天津市5路车为他停运。
5路车公交司机说:我们四十岁以上的5路车司机都认识他,以前老爷子的支教报亭就在5路车车站边上,老爷子的支教行动也一直在感动着我们,今天,我们很荣幸能跟在老人身后,为他送行!
天津部分出租车司机也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决定,要免费接送去参加老人告别仪式的市民,他们没有老爷子那么伟大,能倾尽所有去帮助那些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孩子。
但是他们也想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做些什么,哪怕,只能为送别老人而尽一份绵薄的心意。
在灵车将老人送往天津市第一殡仪馆的一路上,无数天津市民跟随着灵车,自发的为老人送行。
送行队伍中,有无数白方礼老人和他的几个孩子都不曾见过的面孔,但每一张陌生脸庞上,都写着同样的肃穆与哀伤,人群中,有学生举着白方礼老人的遗照,含着热泪,朝着灵车大声喊:爷爷!一路走好!
将白方礼老人遗体运往殡仪馆的灵车前头挂着一张老人的遗照,照片中,老人戴着草帽,眉眼含笑,手里还点着零钱。
一位老大娘看着照片,再也忍不住眼泪,她哭着说:看,老爷子又在数钱了,攒够了,还要给学生们送去!
白方礼老人用75岁以后的余生,为我们诠释了平凡而伟大,据不完全统计,白方礼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捐款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子,给孩子们插上了飞向梦想彼岸的翅膀。
老人去世了,他没有给儿女们留下物质上的遗产,但他给儿女以及中国人都留下了丰富而强大的精神遗产!
他的所有遗物中,只有一件挂满了各大高校校徽的绶带是老人倍加的珍藏着,据老人儿女说,这些校徽,是那些孩子们送给老人的,而父亲所有的遗物里,只有这一件一尘不染……
2008年,中国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了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这是一场没有奖品,甚至没有颁奖晚会的评选。
在这次评选中,已经去世三年的白方礼老人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国人的眼前,而老人十余年如一日的努力支教的事迹也又一次冲击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他们说:感动中国,白方礼老人当之无愧。
2012年,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礼上有一个特别奖项,央视以白方礼为名,向无数参与到公益行动中的人士们表示了敬意。
或许,这也是央视在弥补曾经因为条条框框而未能迎接这一位老人来到“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台上的遗憾。
但无论是什么奖项,对白方礼老人而言,大概都是不重要的,因为从1987年到1998年,他连续十余年获得过国内或天津市里颁发的荣誉奖项, “勤俭持家标兵”、“老有所为区级先进生产者”、“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劳动模范”“文明工商户”等等。
但这些荣誉于老人而言不过是:我什么都没干,又让领导重视了多不好意思;也是作为劳模,应该多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所当然。
老人并不缺荣誉,或许在他心里,所有的荣誉,都不及多给孩子攒上十块八块钱,让孩子们安安心心的吃上一顿饱饭,更不及那些学有所成的孩子们,给他送来的一枚枚校徽……
但白方礼老人一定会欣慰,因为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下,他的事迹传得更广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注贫困学子的行列之中,孩子们有了阳光午餐,有了爱心图书角,有了各种各样的善意与捐赠。
同时,他也会欣慰,祖国强盛,如今的中国,已经彻底脱离了绝对贫困,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只有不想读书的孩子,没有读不起书的孩子!
白方礼爷爷,您可知道,您无疆的大爱,其实一直在推动后来人,让后来人不断的为解决贫困学子上学难问题而努力,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