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岁孩子,社会能力发展的瓶颈
上周和大家聊了聊社交的话题,后台收到不少妈妈的留言,很多都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担心,比如:
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我很担心小宝能不能适应,能不能交到朋友…
孩子在幼儿园,最近被社交能力困扰,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家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别人不喜欢他,不想和他玩了…
其实,孩子社交能力发展不仅与父母的正确引导,安全的依恋方式相关。孩子和同伴的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是孩子们步入的第一个小社会。孩子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园小班到中班期间出现了加速增长,这一时期是同伴交往能力的关键期!
可是,孩子们之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总结起来,无外乎是下面三个方面,让孩子在社会能力发展中遭遇拦路虎:
不太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比如,两个小朋友因为忙着搭积木,拒绝了贝贝想要一起玩的请求,贝贝搞不清小朋友为什么不和自己玩儿;
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无法预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比如,你下班回家很累,可孩子一直拉着要你陪他玩,直到把惹你烦了,孩子还没有意识到;
缺少灵活的应变。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分歧了,很难做些协调和变化,进行应变。
以上三个瓶颈中,最常见,也是最困扰父母的就是,孩子很难理解别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自我中心,很难换位思考。
90% 的 4 岁孩子都无法通过的测试
低龄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理解别人?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能。
比如,下面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实验,全世界 4 岁以下的孩子,90% 都不会通过。
「Sally-Anne 测试」
这组实验叫做 Sally-Anne test,研究人员分别让 3-5 岁的小朋友观看故事图卡,并讲解故事情节:
图中的 Sally 在玩球,玩完后把球放入框中,走开了。
Anne 把球转移到了盒子中。
Sally 回来之后会在哪里找球呢?盒子还是筐呢?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这太简单了,Sally 一定会去框里找。
可是,你觉得简单的问题, 大部分 4 岁以下小朋友都会回答「Sally 会去盒子里找球」。
不仅仅是这道题会答错,下面这个类似的测试,多数四岁前的孩子也会答错!
实验者会拿出一个糖果盒子给孩子看,并问孩子猜猜里面有什么。
孩子根据盒子包装,猜测装的是「糖果」,打开给孩子看到原来里面是铅笔。这时,实验者关上盒子并问孩子「你认为你的朋友看到盒子后会认为有什么呢?」
多数 4 岁以下的孩子会说「铅笔」而不是「糖果」。
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别人知道些什么」和「我知道些什么」是不一样的。不知道别人知道些什么,在心理学上称为错误信念。上面这类实验被称为「错误信念任务」,他们设计这样的故事,希望了解孩子们是否具有「心理理论」。
观点采择
让孩子有能力「理解」别人
那么,怎样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别人?读懂别人的心呢?
研究表明,观点采择能力(Perspective Taking)是孩子发展同理心的基础。
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是一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认知技能,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大白话就是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早在二十世纪7、80 年代就进行了有关研究。他认为这种协调能力是儿童认识了解人际关系的关键。
塞尔曼通过讲述一些生活故事并请儿童回答与之相关的人际两难问题来开展他的研究。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霍利爬树」问题:
霍妮是一个8岁的女孩,喜欢爬树。她是附近一带的爬树高手。一天在她爬树的时候从高高的树上摔了下来,所幸没有受伤,但这让她爸爸看见了。她爸爸非常担心,让她保证以后不再爬树。霍妮答应了。
后来,霍妮和朋友遇见了肖恩。肖恩的小猫被困在树上下不来了,再不救它可能就会摔下来。只有霍妮能爬上树去救小猫。但是她想到了曾经对爸爸说的话……
听完故事后,塞尔曼立马问孩子们下面 4 个问题:
霍利知道肖恩感到怎样吗?
如果霍妮的爸爸知道霍妮又去爬树会怎么想?
霍妮认为要是她爸爸发现她爬树后会怎么做?
你会怎么做呢?
通过分析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塞尔曼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3~6岁):未分化的观点采择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有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但是他们会混淆两者。比如,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说:「我会救小猫,因为我也喜欢猫,而且霍莉的父亲也会很高兴。」
第二阶段(4-9 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这个阶段的孩子知道,因为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不一样,所以观点也能不一样。
比如,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说:「霍利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莉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
第三阶段(7~12岁):自身反省的观点采择
此时,孩子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可以推断他人的观点,他人也能推测自己的想法。比如该阶段的孩子会说:「霍利知道父亲会理解她的行为,所以不会惩罚她。」
第四阶段(10-15 岁):第三方观点采择
孩子能够脱离当事双方的立场,站在第三方的公正立场去考虑自己和别人会被怎么看待。
第五阶段(14 岁至成年):社会性观点采纳
他们理解了第三方观点采择可能会受到一种或多种更大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
由此可见,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展成一套复杂的认知体系。
观点采择能力 VS 亲社会行为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基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特别强调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在孩子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名词解释——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s)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最近一项研究总共考察了 6432 名 2-12岁儿童,结果发现,观点采择能力越强的孩子,亲社会行为越多,比如主动安慰、帮助和分享。而那些无法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孩子,更容易发火和攻击别人,社会交往能力也比较差。
3-6 岁,是孩子们发展换位思考、亲社会性、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时候,孩子还常常不能跳出自己的角度和愿望,去思考别人的角度和愿望。但这方面的发展,又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影响深远。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何在生活中提升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下面分享三个方法:
方法 用一个简单的问题
研究表明,和孩子沟通时,只需要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其他人的感受,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一项针对 400 多名荷兰学生(8-13岁)的实验中,Jellie Sierksma 和她的同事向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关于 A 同学的假设情境。
实验把被试学生分为两组:一半的学生被要求把 A 同学想象成自己的朋友。另一半学生被要求想象 A 同学不是自己的朋友。
接着问被试学生:这天,该轮到 A 同学值日了,但是她想尽快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A 同学请求你帮助她。你愿意吗?
孩子们怎么说?
结果取决于「友谊」。当 A 同学没有被描绘成朋友时,孩子们表示不愿意帮助。
但是,当研究人员在过程中增加了一个额外的步骤—— 让孩子们停下来反思的步骤,结果就改变了。
实验者没有立即询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帮忙,而是首先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个女孩,然后给她可能会有多伤心或沮丧打分。
在评定情绪后,不管 A 是不是被想象成朋友,孩子们帮助这个女孩的可能大大提高了。(Sierksma et al 2015)
所以,下次当发现孩子从伙伴那里抢走玩具时,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如果你的伙伴从你这里抢走玩具的话,你是什么感觉呢?」
方法 「故事对话」的力量
小说故事和现实生活叙事,为锻炼孩子的观点采取技能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故事里的人物是怎么想的?如何感觉的?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当我们积极地讨论这些问题时,孩子们可能会体验到他人的思维工作方式的知识。(Kucirkova 2019; Dunn et al 2001)
例如,在一项对 110 名小学生(7岁)的实验性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其中一半的孩子阅读并讨论虚构人物的情感体验。另一半人读同样的故事,但不讨论它们。相反,他们被要求用图画来说明故事。
发生了什么?两个月后,讨论组的孩子显示出了优势,他们在情绪理解、心理理论和同理心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并且这样的积极结果持续了6个月。(Ornaghi et al 2014)。
方法 同伴冲突也是教育良机
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一直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其实,对孩子的社会能力发展来说,同伴冲突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孩子早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冲突的产生正是与自我中心有关。
人际冲突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同伴冲突发生之际,孩子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都同时受到来自冲突的另一方的冲击和挑战。
人际冲突情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如果能引导孩子更好的解决冲突,能够让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观点、反省自己的观点,也给与孩子机会让他们去解决问题,发展交往能力。
不要用一把锤子解决所有问题
观点采择能力很重要,但你不要奢望用这一把锤子来应对孩子社交中所有问题。
麻省理工大学(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研究群体冲突心理学的神经科学家艾米尔·布鲁诺(Emile Bruneau)表示,大量研究表明,在不同群体间,观点采择能够提升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看法。但,观点采择对于冲突中的弱势群体似乎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放到孩子人际交往的情境中,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比方说,孩子很爱打别人。别人惹他生气了,他就打人。这时,观点采择能力,能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想法,会站在被打小朋友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作为被打的孩子,他已经很生气了。如果你让他换位思考,这等于是火上浇油,他反而会更生气。
对于这样的情况,布鲁诺发现,能让弱势群体对于冲突对方的态度产生积极变化的,并不是「观点采择」,而是「观点给予」(Perspective Giving),即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强势群体的注意。
所以,对于被打的孩子来说,更合适的方法是向打他的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打人不对,表达自己的态度——你不能打我。
小结
人类的同理心包括一整套技能和社会信念,其中大部分必须通过不断引导和练习才能提升,比如今天提到的观点采择能力。
作为父母,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经常和孩子讨论别人的观点和感受,让孩子逐渐理解并懂得别人的感受。正确引导孩子和同伴的冲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突破瓶颈,成为「社交小达人」!■
参考文献:
李芳,罗良,王文静.社会观点采择与故事阅读的关系:字词认知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3):284-292.
林彬.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Kucirkova N. 2019. How Could Children's Storybooks Promote Empath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Literary Theory. Front Psychol. 10:121
Sierksma J, Thijs J, and Verkuyten M. 2015. In-group bias in children's intention to help can be overpowered by inducing empathy. Br J Dev Psychol. 33(1):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