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位耶鲁大学教职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消息,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于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辞世,享年85岁。
史景迁,被认为是费正清之后美国汉学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史景迁曾这样评价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价值:“在整个世界的版图上,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极有魅力的存在。西方人需要花长时间去消化分析他们拿到的资料。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并不存在。我们对中国的看法越模糊,越多面化,离那最捉摸不定的真实性也就越近。”
对历史有点兴趣的爱书人,家里总有一本两本史景迁的著作。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年出生于英国,国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1965年-200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中西关系史,中国法制史等。
史景迁的著作极丰,主要包括了《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改变中国》、《曹寅与康熙》、《康熙》、《天安门》、《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王氏之死》、《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胡若望的疑问》。
史景迁研究中国历史,以独特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以“讲故事”方式写作,是蜚声国际的汉学家,也是学术畅销书高手。
作为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史景迁最大的贡献就是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把中国近代错综复杂的人物与史事,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参照专家的钻研成果,以“说故事”的传统历史方法,娓娓道来,让西方读者得以认识一个丰富的中国,也让新世代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有了感觉。
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这样评价史景迁的作品成就:“在他感同身受、叙事巧妙的文字里,中国人所经历的这些,都化为有血有肉的遭遇,尽管有时候残酷不堪。通过真切摹写出人物的品性及其处境,史景迁亲切地带领我们走进这些人的生命,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仿佛跟他们有过直接的交流。这种感觉,只有最好的历史作品里才能赋予。”
1
史景迁是谁
史景迁是个中文名字,这是乔纳森·斯宾塞(Jonathan D. Spence)在耶鲁大学研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期间,史学前辈房兆楹先生给他取的。寓意明显,期望也高,祝愿他学历史就要景仰司马迁,以其为楷模。
史景迁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书香世家,从祖父开始家人便在不同的领域从事着法国文学、古典文学、意大利语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他一直对人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大学时学习了英国史,剑桥的交流项目将他带到了耶鲁,遇到了芮玛丽(Mary Clabaugh),从此他转向了中国史。
史景迁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闻名,与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并称为北美汉学三杰。他在耶鲁大学主讲的中国历史是学生们最欢迎的课程之一,他的课堂永远都是学生太多,多到要找不少研究生组成一个阵容可观的助教班子。同时,他也因为酷似影星肖恩·康纳利而被网友评为最帅的历史学家。
除了课讲得好以外,史景迁也是最擅长写作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大多能深入浅出,且文笔流畅、叙事性强。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曾形容:“给史景迁一本电话簿,他可以从第一页的人名开始编故事,编到最后一个人名。”他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能使专业史学著作成为畅销书的作者之一,同时对中国历史知识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影响深远。
史景迁的第一次中国行是在尼克松访华不久后的1974年,他与14位耶鲁大学的教授一起到中国转了一圈,去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2005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引进了“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包括《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等共8种。
2
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
史景迁从自己在耶鲁的博士论文《曹寅与康熙》开始,就开始尝试独树一帜的研究与写作风格。他常拒绝参加学术会议,几乎不写专题论文,却高度重视文本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绝大部分著作都聚焦于个体在中国近代史动荡洪流中的命运和挣扎。
他凭借一己之力把历史人物的传记推到了顶峰,不仅写过康熙皇帝(《康熙》)、洪秀全(《太平天国》)这样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也写过漂泊欧洲的中国人(《胡若望的疑问》)及乡下贫苦民妇(《王氏之死》)的独特传记。
《曹寅与康熙》
他像说书人一样娓娓道来,像剧作家一样搭建结构与悬疑,但这背后均是严格的考证——无数当时的中西方文献、民间来往书信、地图、出土器物等,不断给想象中的宫殿垒砌结实的砖石。史景迁如同一个精巧的工匠,在纸上搭建着他的古代中国。
如果要讲述17世纪的山东农村生存处境,你会怎么写?
通常的历史学家,如果想给这样一个历史空间以结论,或许会基于地方志、官员笔记、简述风土人情、旱涝疫情、大小官司等等,但史景迁是怎么做的?
他从古籍的寥寥几行字里,抽取了一个既没有生平、也不了解情感,充满空白、连名字都没有的死者王氏,然后基于其他史料开始还原现场。
王氏的故事很简单:她和丈夫一贫如洗,不知为何她突然与另一个男人私奔,出走后又走投无路,最终不得不独自回来。在返家的当晚,愤怒的丈夫把她掐死在他们的破屋内。
《聊斋志异》
史景迁以山东郯城的地方志、黄六鸿的《福惠全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史料基础完成了这部作品。这使得整本书拥有妖狐、法术、刺客等“想象”,阅读本书可能会成为你从未有过的奇妙冒险。史景迁用虚假还原出真实,给予了一个虚构的王氏以真实的感情以及选择。事实上她圆满完成了载体的作用,主角就是背后真实的历史情景。
《王氏之死》
史景迁甚至不下结论,他只是从宏观推移镜头至偏僻乡间的农妇生活,探讨清初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并把蒲松龄的文学想象穿插到梦境之中,这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王氏之死》。
3
启发不同文化要互看
史景迁《改变中国》探讨近代西方人士如何参与及推动中国的历史变化,从早期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清末的戈登、赫德,一直写到民国时期的鲍罗廷、白求恩、陈纳德、史迪威。并从西方人在华活动扩展到中西文化接触所引发的思维刺激与调适,探讨不同文化碰撞时相互理解与误解的困境。
《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史景迁就像福尔摩斯一样,利用他掌握多种欧洲语言的优势,进入中外历史材料的迷宫之中,追索隐藏在历史帷幕后面的蛛丝马迹,想象中外历史文化接触的夹缝中,远赴异乡的人物是如何生活的,而其遭遇又如何存留成历史的记忆。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上溯到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如何利用欧洲流行的记忆术作为敲门砖,打入中国士大夫群体。
《胡若望的疑问》,写一个中国天主教徒胡若望匪夷所思的流落法兰西故事。
《大汗之国》,则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曾评价:“史景迁的主要贡献是,启发不同文化要互看,从而造成一种张力。自己看自己,比较封闭。我看你,与你看你自己是不一样的。”
编辑 | 程婷
综合 | 澎湃新闻 新京报 耶鲁北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