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2月29日消息(记者周思杨)12月28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武清区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主题新闻发布会。作为华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大黄堡湿地被誉为“京津之肾”。据天津市武清区副区长王宇娜介绍,近年来,武清区多管齐下,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保护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为目标,高标准谋划实施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我们提出了建立‘五个武清’,即实力武清、生态武清、文明武清、宜居武清、清朗武清的奋斗目标。其中,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武清,就是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迈出坚实步伐,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持续优化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广泛形成以自然生态为基底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王宇娜说,武清区主要从四方面工作发力,充分保护好大黄堡湿地这一京津地区珍贵的湿地资源。
重拳出击 铁腕推进保护区环境治理
期间,武清区完成翠金湖项目、燕王湖项目整改拆除和生态修复任务。累计拆除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完成湿地修复1926.4亩,实施水系连通、鸟类栖息地营建、芦苇浅滩建设及植被恢复等工程,翠金湖项目整改土地实现全部复绿,恢复了燕王湖水草丰茂、鱼翔浅底的湿地景观。同时,根治京津农药厂、英力公司环境污染问题,累计拆除建筑2.8万平方米、罐体1162个、管线3.6万延米,清理渣土5.2万方,安全转运处置危险废物3645吨。
此外,开展“绿盾行动”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清理保护区内有污染的企业,梳理建账各类小企业作坊123家,对湿地保护区范围内66家生产型企业全部予以“两断三清”,对湿地保护区外的企业作坊逐个甄别、综合施策,湿地保护区违法违规及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提级保护 扎实推动保护区土地流转
按照“依法、公开、自愿、有偿”的原则,武清区积极开展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流转工作。按照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标准,完成核心区、缓冲区共计70.47平方公里的土地流转。同时,坚持高标准清除地上物,累计拆除鱼池看护房1946间、3.9万平方米,拆除增氧机、投料台等附属设施1万余个,有力推动了土地退渔还湿和核心区封闭管理。土地流转工作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为实现保护区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兼顾 稳步实施保护区生态移民
在坚持生态保护与惠民富民同向发力的原则下,武清区启动湿地生态移民工程。先后完成还迁区规划设计、还迁土地征收、土地出让、配套基础设施推动等工作。同时,确定了生态移民界定日,组织开展入户宣传,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按照规划,一期生态移民工程将于2023年底前完成,届时核心区村庄将全部迁出,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对湿地保护的影响。
多措并举 全面提升保护区生态功能
同时,武清区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对大黄堡湿地进行全方位保护修复,实施了能力提升、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生态补水监测、科普宣传能力建设五项工程,有效提升了湿地保护能力,增强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增强了生态监管能力,增加了有水湿地面积,并积极打造湿地科普宣传阵地,全方位为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据2020年大黄堡湿地科考显示,湿地内有鸟类214种、植物2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9种,二级保护野生鸟类42种,水鸟种类约占全国40%,大黄堡湿地再现水天一色、草长莺飞的美丽风景。在武清区湿地修复保护工作的不断推动下,一幅亮眼的生态画卷,正在武清区东部铺陈开来。
下一步,天津市武清区将纵深推进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业化路径,努力创建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使湿地生态环境这一重大公共利益得到有力保护,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武清得到深入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