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文化村5号楼1门至6门,入住已有二十多年,百余户居民至今没有拿到新版的公有住宅房屋租赁合同——
编辑同志:
我们是和平区鞍山道文化村5号楼1门至6门的居民,共有100多户居民,从2000年入住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住户基本都是医科大学的退休职工和家属,住在高楼层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甚至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少人想更换居住环境,但我们没有拿到新版的市公有住宅房屋租赁合同。我们找过天津医科大学房管科、校办公室,和平区住建委等部门,均没有解决。
居民代表
记者入户实地采访
房子成了“三不管”
12月22日15时14分,记者来到和平区鞍山道文化村5号楼,1楼是底商,2楼到7楼是居民住宅。记者从外跨楼梯走到2楼,进入6门来到6楼一家住户采访。刚一进门,就有七八位老人围了过来。“听说有今晚报记者来采访,好多人都想过来反映问题。”居民王女士说,这几位都是住在六七楼的住户。
坐定后,王女士拿出一张有些陈旧泛黄的纸张,正面印着“天津市公有住宅房屋租赁合同”的字样,落款是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制。在这个合同里,出租人一栏盖的是天津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章,装修设备保管单一栏,甲方处盖的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务处房管科的章。据居民介绍,他们的住房是当年天津医科大学与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建的,因为一些问题双方没有交接,导致他们无法更换新版的公有住宅房屋租赁合同,也不能用现有的租赁合同进行交易。直到现在1门至6门已经成了“三不管”地带。“我们不是不交房钱,是没人接收,医科大学和福顺公司都不收,顶楼漏雨都是自己掏钱修。”一位住在7楼的居民无奈地说。居民们找了好几次天津医科大学,得到的回答只是往上面反映,让居民等信。
“房子卖也卖不了,换也换不了,买房的人一看我们这个合同,扭头就走,谁都不认。”居民张女士说:“我们都六十多岁了,买一次菜恨不得一周都不下楼,买袋面也拎不上来,每次都得中途歇几次才能拎回家。”记者采访了住在6楼的85岁陈先生,他还是在天热的时候下过一次楼,之后再没有下楼晒过太阳。
“为了房本(公有住宅房屋租赁合同)的事我们不知道跑了多少单位,联系了多少部门,都说老百姓的事是大事,怎么解决起来就这么难!我们一天天老了,等不起了!”这是采访时居民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
医科大学 和平区住建委 市教委
三部门单位作出回应推动解决
12月23日上午,记者联系了天津医科大学房管科,一位工作人员说,文化村5号楼是医科大学与天津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建房,因为对方没有履行协议上的内容,所以没有进行交接,一直到现在学校也没有向居民收过房费。针对这个问题,他们也去市市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咨询过,对方明确答复,根据协议的内容没有办法确定文化村5号楼1门至6门的产权是医科大学的,学校不能主张权利。他们也向市相关部门打过报告,但还没有收到回复。有些事不是他们单方面可以解决的,再具体的问题可以询问和平区住建委。
12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和平区住建委,房管科负责人说,他们一直在推动居民反映的问题。据他们了解,1995年医科大学为改善员工住房,与天津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把原来四栋二层的筒子楼拆除原址重建。2000年竣工后,115户居民还迁搬入文化村5号楼1门至6门。因为双方在协议方面没有达成一致,就没有交接。后来,天津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因一些原因执照被吊销,办理不动产登记这件事就搁置了,医科大学也没再管。
这位负责人说,医科大学属于市管院校,不动产登记中心也属于市管单位,区里推动起来比较难。但是区里一直在推动。为了解决居民的问题,区长也专门推动过此事。和平区住建委给医科大学两个解决途径,第一个,医科大学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与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纠纷问题,但是这个时间比较长,居民等不起;第二个,作为体制内单位,医科大学有责任先把房屋管起来,医科大学可以主张权利,街道、社区配合医科大学发公告声明。区里联合相关部门给医科大学开绿灯,先把文化村5号楼1门至6门纳入管理系统,由医科大学主动登录平台申请,打印租赁合同。
12月24日上午,记者就此事联系了市教委,基本建设与后勤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说,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当做借口,应该积极为居民解决问题。他们会督促天津医科大学主动联系和平区住建委,尽快处理此事。
版权声明
本文是《今晚报》原创稿件,转载时请注明转自今晚报(ID: tjjwbwx)。
海河传媒中心出品
今晚报记者 狄慧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