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成就的高低,无外乎看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力。特别是那些教书育人的老师们,他们言传身教下的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成就。在这一点上,培养出蔡和森和毛润之两位革命家的杨昌济,无疑成就巨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什么一代伟人毛润之的恩师杨昌济,被世人称为中国现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呢?
一、书香门第教育世家。
1871年4月21日,杨昌济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曾祖父是太学生,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外公还是清朝的进士。所以杨昌济从小就受到非常好的教育。
杨昌济七岁进入学馆就读,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1889年,18岁的杨昌济参加长沙县试,一举考中秀才,次年应试举人不中,为了生活开始继承父业,在乡间教书为生。
此后,杨昌济不甘心平淡一生,于1898年进入岳麓书院,师从王先谦深造学习。
后来,杨昌济东渡日本,以及去英国、德国深造的过程中,系统考察了西方的伦理学和教育体系,立志把先进的教育带回中国。
归国后,湖南督军谭延闿,慕其学识渊博之名,请他出任省教育司司长一职。但杨昌济却不恋权位,婉拒了谭延闿的邀请,去了母校岳麓书院更名后的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主讲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当时,国内还没有人系统讲授伦理学和教育学课程,杨昌济留学时,对于西方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理论和学说,都有比较深的研究。所以他开设的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师范人才和湖南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慧眼识才悉心培养。
当时杨昌济还兼任省第一师范的教育和品德课,而在此就读的毛润之,因此成为他的得意弟子。在众多的学生中,毛润之能引起杨昌济的关注,源于一次作文,当时杨昌济批阅他的文章《心之力》后,不禁为其才华拍案叫绝,感觉给满分都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喜爱,便给了105分。
此后这师生二人一生结缘,杨昌济逢人便赞毛润之为“海内人才,前程远大”。而毛润之也常常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就是杨昌济。”
与此同时,杨昌济还发现了另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他就是蔡和森,在他的悉心传授下,二人的学识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不埋没人才,杨昌济一直对两位爱徒关照有加。即使后来病重时,也不忘写信给当时的广州政府秘书长章士钊,向他推荐毛润之和蔡和森,并在信中写道:“我郑重其事地跟你说,这两个年轻人是海内外少有的人才,会有非常远大的前程。你不提救国则罢了,如要救国必须先重用这二人。”
三、改革教育全面发展。
杨昌济还一改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观点,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理念,他认为,知识可以报国,但没有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品格,报国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他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至理名言。
为了推广这一教育理念,杨昌济身体力行,长年坚持冷水浴,从而带动了毛润之等一大批学生争相效仿。多年后主席重访岳麓山时,还到湘江击水来磨练意志,都是缘于恩师杨昌济的影响。
1918年杨昌济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当时毛润之等人也面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当杨昌济得知毛润之等学生在筹备新民学会时,非常高兴,连忙写信给予鼓励。据悉,新民学会初创之时,共有21名会员,其中20人都是杨昌济曾经教过的学生。
后来,毛润之为了筹措出国勤工俭学经费,前往北京寻求杨昌济帮助,就住在杨昌济家中,和二次相遇的杨开慧开启了一段终生难忘的爱情。
为了帮毛润之筹措经费,杨昌济四处奔走,还把他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书记员。而毛润之也得以在这里饱览群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杨昌济常年劳累,最终染病不起,于1920年1月17日去世,时年仅49岁。一代教育大师英年早逝,实为中国教育界的损失。
杨昌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一直沿用至今。他的学生毛润之,更是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一代伟人,就凭这些,他就足以胜任现代最有成就教育家之称号。
(参考资料:《杨昌济的生平及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