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与天津僧王祠

(原载《今晚报》2021年12月28日第11版“天津卫·老悠乐”)

2021年是僧格林沁诞辰210周年,特撰小文以记之。

僧格林沁(1811~1865)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第二十六代世孙,科尔沁蒙古左翼后旗人。

僧格林沁亲王在津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大义凛然的中国故事,历久弥新,为后世铭记。其壮举曾受到马克思的赞誉。1859年9月,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一文说:“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运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

同治九年(1870),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奉旨在明代三官庙旧址(今红桥区西关大街西段北侧僧王祠胡同)主持建造僧格林沁祠。祠堂门额上方高悬御赐“丹心万古”匾一方。僧格林沁在天津又有怎样的经历呢?

1840年8月,八艘英国军舰抵大沽口,但没有交火。清道光皇帝后特派僧格林沁巡视大沽、北塘防务。1841年11月底,僧格林沁抵葛沽实地考察。走访驻炮台将士、土著居民,了解地形、地貌和防御准备,并抽查炮兵实弹射击。提出:强化实战训练,务求眼力手法精熟。建议来春将葛沽部队前移海神庙,一有战事,可驰援炮台。视察北岸炮台后,又赴北塘勘察。听取守军总兵专备火箭、火弹、火砖、喷筒使用的汇报,当场观看演试。僧格林沁十分欣赏新制火砖,建议改进用以攻击夷船。并提议广招弹无虚发的雁民充当水勇,多修船只木筏,加以备战。此次巡视,强化要隘,堵塞了海防漏洞,并掌握了实际情况,为后来僧格林沁主持大沽海防奠定了基础。

咸丰继位后,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等职。1858年5月,英法联军13艘军舰、3000余人兵临大沽口,攻陷炮台、盘踞三岔口,清廷派花沙纳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僧格林沁义愤填膺,力主武力驱逐夷蛮,临危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督造拦江铁链悬于海河口,还恢复海口水师,拨战船操训,提升防御战力。奏请充实两岸炮台官兵,使海口防守人数增至4000人。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派遣13艘军舰(1300人)抵大沽口。英国舰队司令贺布要求撤除海口拦河铁索,并扬言“如若不容,断难罢手。”随后,拔除铁链、抢夺粮船以充兵营。6月25日下午二时半,英、法联军向炮台轰击,还派小艇载兵登岸,僧格林沁下令迎击,还亲赴一线督战。大沽口一战,击沉敌舰5艘、伤6艘,英国司令官贺布身负重伤。打死打伤英国侵略军578名、生擒2名、法军死伤14人。遭此痛击,联军再无战力,丢盔弃甲,升起白旗,逃往公海。咸丰帝闻胜,下令犒赏前线将士白银5000两。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抗溃英法联军,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抗击外来侵略者取得的第一场胜利。

在津期间,为加强天津防务,僧格林沁还主持修筑壕墙。据《津门杂记》记载:“咸丰十年,清统兵大臣僧格林沁,在津筑建壕墙,深沟高垒,距城三里至五六里不等,营门凡十一,围长共三十六里,人称墙子。”僧格林沁壕墙的出现,使天津卫城廓格局由此定型,影响深远。(上图)如今南京路、长江道(至红旗路段)以及周边路网的形成,都与“墙子”有关。

僧王祠命运多舛。据《天津通志》记载:光绪十年(1884),天津地方政府在僧王祠创设“天津官车局”,征收南北通道车辆捐税。光绪二十四年(1898),天津绅士在僧王祠内创办“博济中西义学堂”,请中西教习讲学。民国时期,曾在祠内设救济院。新中国成立后,先为自立织布厂,后为纺织第四配件厂使用。随着时间推移,壕墙与僧王祠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