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业咸水沽老造纸厂!宁家绅士等重金入股才得以生存

温馨提示:以下广告展示部分由腾讯运营商提供!

呜……长达三分钟高分贝尖鸣。这是高耸约40米的工厂烟筒上的汽笛声,响彻半径五六公里的村镇和旷野。声音之大,约十余倍火车鸣笛,这就是解放前坐落在咸水沽镇的“老纸厂”昼中夜半的两次鸣笛。那时百姓少有计时钟表,纸厂便用汽笛提醒工人上下班,这也成了周围四里八村住户作息的标准时。

“老纸厂”是天津公私合营振华造纸厂前身——倪记纸厂的俗称。该厂建于1923年,由留美博士倪锡纯(宋美龄的舅舅)营建。他想搞一个板纸生产试验基地,考察后选中现津南小站、咸水沽、葛沽等水稻种植区。从质量角度考虑,小站稻的稻草纤维强度高,加上色泽金黄,十分适合造纸。

老海河的水源及漕运,更可满足造纸用水及运输需求。咸水沽西的海河及月牙河直角交汇处的一片耕地,成为理想厂址。该地业主姓李,听说要建设中国自己的工厂,毫不犹豫地低价将地块转让给倪博士。由于倪只懂技术,不善经营,厂子经营几年下来利润甚微。为了支持下去,只得向社会集资其间李蔼臣、宁钰亭二位绅士重金入股,因李姓资金雄厚取得控股权。李是咸镇边缘北洋码头村人,为了荣耀故里,注册产品商标为“马头牌”黄板纸(“马头”与“码头”谐音)。打入市场后,由于货源充足、质量上乘且稳定,颇受客户欢迎,并在香港市场获免检荣誉。

好景不长,1937年日寇铁蹄践踏到津南地区。日寇觊觎造纸厂,想方设法收购,再加上匪患猖獗,小站大土匪李秀三(外号“三品子”)垄断稻草,不卖给造纸厂。由于原料短缺,无奈厂方派代理人巴仁全冒死找土匪谈判。约定每年给土匪大洋5万元,才使稻草得以放行。这无疑增加了成本。针对日寇收购,资方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动员全厂二百余职工,勒紧裤带坚持生产。倪博士召集工人开会,只说了两句话:“我们要吃饭。”“工厂决不能落到日本人手里。”工人们群起响应。当时的状况是,无论劳资,每人每天7斤山芋干充饥,只是管理人员的山芋干块大一点儿。这样时好时坏地支撑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因资方没钱开工资,加上不了解我党政策,股东韩存逊、董少臣、邱子丰召开联席会,想把工厂卖给内蒙古人,并邀请对方来厂视察。工人们坚决反对,选出代表陈宝林、孙玉荣和资方谈判。最后以把每人每天12斤棒子面工资,缩减到每人每天5斤的代价,把工厂硬撑了下来。

1955年公私合营,倪记纸厂更名“天津振华造纸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工厂面貌焕然一新,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工人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先后成立业余剧团和花鼓队。每当节日庆祝游行,身穿劳动布工作服、头戴八角帽的振华纸厂仪仗队,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在花鼓队的伴奏下,高唱着《我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革”开始后,振华造纸厂更名为天津板纸厂。因造反武斗时有发生,厂里也受到冲击,但始终坚持生产不停车。新时期以后,工厂进一步发展,全厂注册职工3500多名,年利润折合现今币值达亿元。随着历史的推移,一些高水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渐露弊端。2002年,经营近八十年的倪记纸厂——天津振华造纸厂——天津板纸厂,终于完成使命主动退出工业舞台。

来源:家在津南

始于2016年3.98 万人关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