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号角”吹响后,天津检察机关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整顿成效的硬杠杠,坚持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一体推进,不断提升司法为民办案质效,优化检察公共服务,一件件、一桩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检察公益诉讼案件传递出天津检察的担当。
保护大运河
生态与文化共兴
“东达沧海,西引太行,南通江淮,北拱神京。”京杭大运河途经天津,孕育了沿线一个个璀璨明珠般的城市。然而,这条美丽的母亲河曾被垃圾、违建困扰过,个别排污口直接将污水排入其中。
为恢复京杭大运河水质,让两岸实现绿色生态发展,根据最高检和天津市检察院部署安排,天津市静海区检察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职责,成立大运河公益诉讼办案组,联合多部门开展大运河整治行动。
检察官沿大运河静海段的流向进行实地排查,认真核实每一处环境损害的事实,固定证据,建立问题台账。同时,检察官就存在的问题到相关单位走访调研,确定监督履职责任主体,向多个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职责,切实保护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
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对运河沿岸进行全面摸排,建立任务清单,明确整改内容和职责分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整改力度,采取封堵排污口、拆除河堤违建、清理沿岸垃圾等系列综合举措,将河道周边违法问题清理整治完毕。同时,行政机关加大对运河沿岸日常巡查力度,实现环境保护常态化。
为确保检察监督取得实效,静海区检察院积极开展“回头看”,多次前往大运河沿岸进行复查,推动公益保护常态化,实现共治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该案被最高检收录为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经过共同发力,现在的大运河静海段呈现出静美的容颜。此外,静海区还结合大运河公益整治,同步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全面梳理修缮了古遗址、古建筑等与运河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并打造大运河缤纷旅游带,推动文化旅游村、运河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
天津市红桥区检察院检察官会同三岔河口段河长共同对河道和沿岸生态环境进行“回头看”,确保公益治理效果。
天津市红桥区检察院发现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存在设施塌陷、钢化玻璃爆裂受损等情形,园林人文景观环境受损严重。与之不远的沿岸运河文物保护遗迹、黄莲圣母停船场遗址碑体也存在灰浆脱落、基座污损等情形。而且该区域的大运河水体内水草生长过于繁盛,水体富氧化严重,致使河水生态环境及河道景观遭到破坏,对附近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不能让运河在我们手中‘断流’。”这句话成为红桥区检察院领导和检察官们的集体共识。该院检察长带头办案,协调多方资源,组织开展运河综合保护工作。该院对运河水体、文化遗址调取证据,制发检察建议;与被监督单位一起研究整改方案,加大巡查力度,督促整改落实。经过彻底系统修复,运河沿岸景观遗迹重焕新荣,河水清净安澜。
与此同时,大运河、海河流经区域的各基层院也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天津市检察院和市河(湖)长制办公室部署开展的水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专项行动的要求,主动对接本区河(湖)长制办公室,依托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等机制,共同开展河湖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治理保护,形成公益合力。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天津检察机关共收集河湖水生态和水资源保护领域案件线索252件,立案243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227件;推动行政机关清理河道30余公里,督促清运垃圾2万余吨,关停和整治违法养殖场20余个。
护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基因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深入推进公益诉讼检察提供了宽广舞台,红色资源公益保护堪称二者最典型的有机结合。
天津市河北区拥有20多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始后,河北区检察院对辖区英烈纪念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十五烈士纪念碑”平台局部开裂、间隙蔓生杂草等,存在管理保护不到位的问题。
天津市河北区检察院检察官对辖区内“十五烈士纪念碑”开展公益保护。
考虑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河北区检察院成立专门办案组,检察长多次带队实地走访调查取证,向三家责任部门公开送达检察建议书,并协同研究整改方案。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文物保护人员对大理石碑体和平台进行修缮,同时健全完善日常巡查检查制度,落实好常态化保护责任。该院还与南开区、红桥区检察院合作开展英烈设施修复整改互查活动,协同提升整改效果。
目前,“十五烈士纪念碑”设施已完成专业修复,纪念碑碑体洁白、台阶平整、设施齐备,显得庄严肃穆。在2021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当天,很多市民到此伫立默哀,寄托哀思。同时,河北区政府将其纳入“红色精品旅游路线”景观,革命文物核心价值被激活。
河北区政协委员王京涛认为:“红色文化遗址和英烈纪念设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及精神谱系的历史见证,天津检察机关以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赓续红色基因,为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贡献检察力量,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在推动英烈纪念设施和革命文物保护过程中,天津市检察院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高度重视双方协作,多次开展不同层面的座谈研讨交流,加强专项行动协调机制和会商机制常态化建设。各级院先后召开座谈会26次,共同开展红色资源保护行动和专项督导。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40件,制发检察建议27件,用检察智慧和检察力量书写出“致敬英雄”的新篇章。
守护脚底安全
给窨井盖装上“大脑”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天津市检察院就开展教育整顿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无论是初期制定的施工表、路线图,中期提出的深化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12条措施,还是近期“回头看”阶段出台的《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窨井盖治理。
天津检察机关为何紧盯窨井盖不放?天津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金小慧告诉记者,井盖虽小,但关系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最高检制发“四号检察建议”后,天津各级检察机关闻令而动,积极开展专项行动,特别是借助教育整顿的东风,全面履行检察监督职能,与城市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制发《加强窨井盖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真招实效,创新推出“加装小黄筐”“智慧窨井盖”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将窨井盖治理经验延伸到盲道、消防、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领域,用真招实效排除风险隐患,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技术人员演示智慧窨井盖使用方法
2021年夏天,南开区检察院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智慧窨井盖应用平台的使用方法。当窨井盖出现移位、异响、破损、丢失、坍塌、渗漏等情况后,窨井盖背面的黑色装置会马上报警,报警信息很快被推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软件上,相关负责的社区网格员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设置警示标志,并及时与区城管部门联系更换维修,避免给过往群众造成人身财产方面的伤害和损失。
据了解,2021年天津暴雨频发期间,智能窨井盖实时监测井盖开启、井下水位等情况,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抢修,及时消除了窨井盖的安全隐患。周边群众称赞:“再也不用担心井盖安全了。”
此外,南开区检察院在办理涉窨井盖相关刑事案件过程中,积极探寻参与社会治理切入点,主动与南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展公益安全保护,签订共同落实加强城市窨井盖设施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管理职责和保障机制,设计研发了智能井盖系统并投入使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脚下安全。
为构建窨井盖治理的长效机制,天津市检察院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与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建立城市道路管线井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印发《天津市窨井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城市道路管线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各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各权属单位积极开展调研摸底和隐患排查工作,初步建立起“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的窨井盖设施管理档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天津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王德群表示,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整顿和检察工作的生命线,通过教育整顿,不仅提高了检察人员的政治素养,更深层次理解和把握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时代法律监督的核心价值,还将初心使命转化为检察履职、维护公益的积极能动,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靶向,不断提升司法为民的办案质效,用实实在在的检察产品守护群众美好生活。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