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题主这个问题是错误的,实际上冯玉祥按照约定起兵了,但是原本和郭松龄、冯玉祥约定共同反奉的李景林反悔,拒绝冯玉祥部队通过防区,因此冯玉祥没有来得及协助郭松龄起兵。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郭松龄虽然最后兵败身亡,但是也大大削弱了奉系的力量,进而促成了奉系和冯玉祥之间的战争,促成了北洋军阀的大瓦解。确实有不少人像题主一样,认为郭松龄的失败要归咎于冯玉祥没有及时出兵支援,但是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正确。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以后,张作霖利用吴佩孚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策动了冯玉祥起兵倒戈,回师攻占北京,囚禁了曹锟。在山海关一线的直系部队军心大乱,最后在张作霖和冯玉祥的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以后,奉军大举入关,抢占地盘,这就导致了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矛盾迅速激化。虽然在段祺瑞的调停下,两个人没有直接开战,但是彼此之间已经形式非常紧张,张作霖一直处心积虑消灭冯玉祥。

但是由于入关以后分赃不匀,奉系大将郭松龄认为自己在击败直系的战斗中出力很大,最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因此心中不服,不愿意再给张作霖卖命打内战。而奉系另一个大将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也担心和冯玉祥的战事会影响自己对直隶统治,因此一直挑拨郭松龄和张作霖之间的关系,以从中渔利。

在李景林的鼓动下,郭松龄决定起兵反奉,并派人和冯玉祥联络。最终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达成联合反奉协议:由郭松龄率部直接起兵反奉,而冯玉祥则出兵支援,李景林因为自己家人在沈阳,因此不公开出兵,只是同意冯部过境支援郭松龄。

11月24日,郭松龄按照约定发表通电起兵反奉。但是在郭松龄起兵以后,热河奉军仓皇逃回东北,热河出现权力真空。热河议会等团体担心热河发生兵乱,于是邀请冯玉祥派兵进驻热河,宋哲元随即带兵赶到承德,出任热河都统。

李景林在占据直隶以后,一直有心把势力拓展到热河,结果如意算盘突然落空,就对冯玉祥产生了不满。此时河南岳维峻的国民二军看到郭松龄反奉以后奉系大乱,也乘机出兵抢占了保定。

国民二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曾经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因此虽然此时岳维峻占据河南,割据一方,李景林还是认为岳维峻此举也是冯玉祥指示。加上此时张作霖又让李景林的母亲写信给他,要求他不要帮助郭松龄。天津日本驻军司令小泉也告诉李景林,日本不会允许郭松龄取代张作霖。在这种情况下,李景林迅速改变了态度,转向了张作霖一边。

因此在12月2日张之江率部赶到落垡,派代表通知李景林,自己所部希望能按照协议通过李景林控制的天津时,李景林立即加以拒绝。他一面将郭松龄押送到天津的奉系俘虏全部释放,将他们送回沈阳,一面和山东的张宗昌联合,组成直鲁联军对抗冯玉祥。

冯玉祥派代表赴天津劝说李景林不要撕毁约定,但是遭到李景林的拒绝。面对他的这种态度,冯玉祥也只能下令张之江先进攻天津,打开道路以后再支援郭松龄。天津之战从1925年12月6日正式爆发,到12月24日冯玉祥所部攻占天津,李景林逃到日本租借,战事才告结束。

12月2日张之江赶到天津时,郭松龄部不过在兴城一线。12月6日天津之战爆发时,郭松龄也只到了锦州,而12月22日,郭松龄在巨流河和奉系展开决战,到24日郭松龄兵败逃亡,25日遇害。此时天津之战也刚刚结束,冯玉祥部还在天津,自然不可能赶到前线帮助郭松龄。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李景林的阻拦,冯玉祥的援兵原本是可以及时和郭松龄汇合的。因此并不存在冯玉祥按兵不动见死不救的事,而李景林突然撕毁约定,冯玉祥的部队无法通过,不得不和李景林交战,最终没能支援到郭松龄。

所以说题主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错了。只能说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之间原本就只是出于利益而临时组合在一起,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很容易因为各种突发事件而分裂。加上日本对张作霖的支持,最终导致了郭松龄的失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