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在主席身边15年的李银桥,就要离开中南海去天津工作了
,临行前的告别宴上,主席感慨万分,拉着李银桥的手又轻抚着他的后背说着:
“你跟我这么多年,人也长大了。你在我身边工作,帮了我的忙。你是个好同志,你在我这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使我工作得很顺利,省了不少心。可是,老在我这里影响你的前途,我死了,你怎么办”?
即将分别时,主席再一次拉着李银桥的手叮嘱着:
“你走了以后,到地方上去要谦虚,不要骄傲,要夹着尾巴做人。你们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到外地去路过天津,我看你们。
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
如果一定要给主席与李银桥的关系做出定义,笔者更愿意将其视为超越上下级关系的父子情,
15年的风风雨雨,李银桥温暖了主席的生活,主席给了他最正确的人生方向。
人的一生可以经历风霜雪雨,甚至是无尽的黑暗,唯一少不得的是始终坚持的信仰,李银桥的信仰又是什么呢?
他曾因为被任命为主席卫士而不情不愿,却又在与主席临别之际依依不舍,15年的相处中,没有直面战场的李银桥,却在主席身边懂得了一个道理:人
生处处是战场,和平年代的祖国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每一位新中国战士的努力!
李银桥的一生,最闪光的经历莫过于身为主席卫士的那15年,可换个角度来看,他能坚持主席的嘱托,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就注定了他是一位值得后人尊敬与效仿的人。
这样一位曾被主席“钦点”的卫士,与主席有着怎样的过往,一生又是如何度过的?
本文,笔者将为您说说这样一位“小人物”的往事。
李银桥
1927年,李银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在他出生时,他所在的村子饱受战火的侵扰,已经是满目疮痍。
本就贫苦的一家人,在天灾人祸的裹挟之下,已经寸步难行。
新生儿的到来,对一个家庭而言,本应是喜乐的大好事,然而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却成了一个丢不掉的负担。
为了能够让李银乔活下去,父母为他找了一个出路,那就是到武当山去学武。
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了武当山,
武当山人杰地灵,李银桥在这里日日训练,成了武当山的一名俗家弟子。
小小年纪的他,在武术上充分显露天赋,很快他就成了同批俗家弟子中,武功最高的那一个。父母本是为了让他吃饱饭,才将他送到武当山,却没想到无意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武当山旧照
在武当山学了近10年功夫之后,
1938年,李银桥11岁那年,抱着一颗赤胆忠诚的少年心,他决定参加八路军。
由于年纪小,刚到军中时为了照顾他,任命他为首长的特务员,此后,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着。
1947年2月,他得到了一个晋升的机会,由于表现出色,他被中央从作战队伍中抽调出来,开始参加中央机要通讯排工作,他进入了共产党的核心里。
很快,因为聪慧敏捷又反应相当快,他被调到周恩来身边当卫士。
周恩来在调他之前,还相当民主地征求了他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到自己身边当卫士。
李银桥
李银桥说话也非常诚恳,他表示:
“我想到部队基层去”
。周恩来听了此话,大笑,无数人都觉得调到领导身边当卫士,是个极好的职务,可李银桥却根本就不在意,这样的士兵才是好兵!
周恩来回答他:
“到基层部队确实是好事。不过,还是欢迎你来工作,过两三年,可以送你去学校学习。”
周恩来的这一番话鼓舞了他,李银桥便这样在周恩来的身边留了下来。在工作岗位上他尽职尽责,认真仔细,得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一致赞赏,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小卫士。
这样的生活过得很快,
李银桥也慢慢熟悉了卫士的一切工作程序,他明白自己之前说的话有多幼稚
,不是只有在基层部队才能学到东西,当一个卫士同样能够学习很多。
1947年8月的一个晚上,李银桥的人生转折点又来了,时任中央纵队参谋长的叶子龙和副参谋长王汪东兴,
突然找他谈话,谈话内容很精炼,主要就是问他愿不愿意到主席身边当卫士。
叶子龙(右)
叶子龙表示,因为他过去一直干这方面的工作,有经验,所以才会考虑让他到主席身边当卫士,希望他能够服从组织的安排。
放一般人身上,这根本想都不用想,大多数人都会立马同意。
但李银桥却显示出了他独到的一面,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不能干好这份工作。
他刚调到周恩来身边没多久,又调到主席那边去,万一把事情搞砸了怎么办?另一方面,他纠结的是难道自己一辈子都要干这一个工作了吗?虽然卫士很不错,但他还是希望到真刀实枪的战场看看。
不过,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决定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他被调了毛主席身边去,开始了和毛主席一生的友谊。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到毛主席身边报道,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主席和李银桥
毛主席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李银乔挺直腰杆迅速回答:“报告,我叫李银桥。”毛主席又接着详细询问他名字中的三个字分别是什么,在听到“金银的银”时,他反问一句:“为什么不叫金桥呢?”李银桥直截了当回答:“金子太贵重,我交不起”。
毛主席听了后哈哈大笑,显然他对真诚的小战士很喜欢。
二人又聊了许多关于李银桥家庭的事情,主席问一句,李银桥答一句,气氛相当热烈,两人并没有上下级之间冷硬的关系,主席的和蔼可亲,让李银桥很快就放下了心防。
然而,突然,毛主席却问了他一句:
“怎么样,愿意到我这里工作吗?”
李银桥愣了一下,低下头,还是小声回答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不愿意”。
听了这个答案之后,主席也沉默了。但随即他又夸李银桥说话很真诚,又问他为什么不愿意。李银桥心敞亮了,认真回答说:
“我干得太久了,从1938年参军,一直当特务员,通讯员。我想到部队去”。
主席听了后也有些理解,调侃他说:“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吗?你在恩来那里当卫士就愿意?来我这里就……”不待主席把话说完,李银桥马上解释:“没有,绝对没有那个意思。我一直想到部队去,周副主席了解我,所以到时候会放我走。但我听说您是个十分恋旧的人,我怕到时候你不肯放我走了”。
毛主席听了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让他对这个小战士的印象更好了。
说话真诚有礼貌,又坚持自己的思想,这样独立的士兵实属难得。
毛主席最后问他:“可是我确实喜欢你,想要你来呢!怎么办?总得有一个人妥协吧。”李银桥听了之后,还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最后回答说:“那只好我妥协了”。
毛主席并不想为难他,
两人相当正式地定下了一个君子协定:李银桥在主席这里呆半年,算是借用,等半年期满之后,想到哪里都可以。
然而当时两人谁也没想到,这个协定根本就没有等到生效的那一天,李银桥在主席身边,一待就是15年。
在主席身边,李银桥成长得非常快,很快他就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主席身边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而毛泽东对李银桥也相当照顾,他当作自己的弟弟一样,不仅时常询问他的生活,还帮助他学习。
毛泽东是个相当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曾在师范学校就读,对于银桥的学习,他相当放在心上,也相当有手段。
哪怕是在战争期间,
毛主席都一直坚持着对李银桥的教导,他要求李银桥写日记,通过日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
李银桥小小年纪就被送到武当山学武术,并没有系统接受过文化教育,满打满算,读书时间也就两年。写日记对他而言简直比打仗还难,然而因为这是主席布置的任务,他必须完成。
于是,他开始仔细思索怎么写日记,一开始,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写的日记都是大白话,看
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任何结构,也没有任何修饰。
可毛主席看到这样的日记,却没有丝毫不耐烦,他像个老师一样去挖掘日记中存在的优点,鼓励李银桥继续学习。
在主席的悉心教导之下,李银桥的日记写得越来越好
,他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对知识的渴望。
1950年7月23日,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
李银桥在报纸上看到了中直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招生启示,这让他如获至宝。
一直以来,他都因为自己文化知识的浅薄而羞愧,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他自然不想放过。于是他向毛主席提出自己想上学去。
毛主席很赞同他的决定,但是又不舍得问他“你得现在去吗?”
李银桥知道主席这是恋旧,自己突然走了,他心里定然不好受。
然而他觉得这个机会也很难得,在纠结许久之后,他还是回答主席:
“我都23岁了,再不上学就没有机会了。我学习完后还会回来的。”
听了他的承诺之后,毛主席安心了,便大手一挥,放他去学校了。
临走之前,李银桥拿出了一个黑漆漆的练习本,请毛主席题个词。毛泽东沉思之后,写下:
努力学习,学好后再做工作,为人民服务。
在中央做了多年工作,党内不少领导人都对李银桥很有好感,在得知他要去读书之后,都纷纷劝勉他好好学习,李银桥大受感动,决定在学校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等他到学校之后,却非常失望,因为
“哪里是学校,只是一个大院,没有课堂,乱哄哄的。”
李银桥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在学校待了一星期后,他就又回到了中南海。
李银桥和毛主席相伴了15年,毛主席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一日日的相处中,他对毛主席更加尊敬,更加佩服。
毛主席作风俭朴,在战争年代,他从来不提什么要求,衣服上总是一个布丁缀一个布丁。
李银桥始终记得,1949年,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在与张澜会面时,毛主席专门提出:“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然而李银桥在毛泽东家中翻了个天,竟然也没有找到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
毛泽东的简朴可见一斑,
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李银桥,他的一生也坚持简朴作风,绝对不给组织添麻烦。
李银桥
除了照顾毛泽东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安全之外,李银桥在调查方面也相当有一手。
1955年,李银桥回家探亲,在探亲时,毛主席交代他顺便了解农村合作化进展状况。
李银桥一回乡,就忙着把这个任务给完成,他找农民聊,找村里的支部书记聊,得到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在和村支书李培学的交谈中,他得知了农村合作化的真实情况。于是,他建议李培学将这些情况都写成材料,等他回京时交给主席。
李银桥带回的这份报告,让毛泽东更好地了解了农业合作化进展的真实状况。
毛泽东在看完材料后,没过多久就写了篇专题文章《五亿农民的方向》。
李银桥回家探个亲,还圆满完成了毛泽东交给他的任务,为主席带来了如此宝贵的资料,他的确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李银桥和毛主席从1947年到1962年,一起了建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两人无形中已经成为了至交好友。
李银桥对毛泽东尊敬中又多了丝亲近,他和毛泽东的相处模式,已经达到了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要干嘛的地步,在李银桥看来,主席其实是个相当有趣的人。
虽然毛泽东贵为国家主席,但他一直很希望能过普通人的生活。1955年,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华结束后,在回去的路上,毛泽东盯着外面繁华的街道,突然说了声:
“银桥,我们找个饭馆吃饭去。”
李银桥一时间脑子中想过了很多念头,安全问题,身份限制等等。
但最后,为了能够让毛泽东轻松一下,他欢快地回答:
“行啊,我带你到一家吃西安羊肉泡馍去!”
这个回答让毛泽东非常开心,尽管他并不喜欢吃牛羊肉,但这一次他却吃得津津有味。
李银桥很理解他的这份喜悦,当一个人的身份高到一定地位之后,这反而成了一种限制。
作为主席身边的同志,有时候也需要对他的渴望做适度的让步。这是李银桥对主席的体贴和关爱,
他虽爱戴他,却没有神话他,仍希望他尝一些人间的快乐。
1962年,李银桥调离中央,他和毛泽东在15年之后,还是到来了分离时刻。
在两人告别时,毛泽东非常难过,他是个恋旧的人,一只钢笔都不舍得扔,更何况是相处了15年的人。
但他一直在自己这里,李银桥的前途会受阻,不如放开了他,让他去更远的地方鹰击长空。
最后,
毛泽东还从抽屉中拿出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了800元
,是毛泽东为李银桥准备得到天津安家的费用。
李银桥(中)
毛泽东是真的将李银桥视为了自己的好友,不然怎会如此细致地安排他的一切。此后几年,只要听到李银桥有关的消息,毛泽东总会好好听听,看看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1964年,李银桥夫妻到北京去看毛泽东,
毛泽东早在之前就知道他们家乡被淹的消息,等他们一过来就拿出了装有1000元的两个信封,让他们务必收下。
李银桥夫妻感激非常,他们没想到主席这么挂念他们。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因病在北京逝世,李银桥是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家人都痛哭流涕,他们太难接受这件事。
悲痛笼罩着整个国家,
李银桥悲痛不已,立马驱车赶到北京,却只看到主席那熟悉又慈祥的遗容,他再也没法和他们说笑了……
事实上,被调离主席身边之后的李银桥,一直都保持着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他曾担任过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副局长,还曾在公安部工作,可身居要职时一直都是公认的两袖清风,他兑现着自己当年的初心,也在不断发扬着从主席身上学来的高贵品质。
李银桥的一生,最浓墨重彩的就是和毛泽东相伴的15年。
这十五年使他一生难忘,和伟人相伴的日日夜夜,更磨练了他的心智,锤炼了他人格。他家中客厅中,始终挂着送给他的那首诗和与主席的合影,他永远都会记得这个老友。
他对主席的怀念感染了许多人,在他逝世后,他妻子韩桂馨动容地说:
“他现在应该在天堂又与主席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