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
1月7日18时至8日21时,津南区20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咽拭子样本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1月8日24时,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天津市新增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经分析比对,并经中国疾控中心确认,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9日凌晨,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紧急通告,在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从早晨7点开始,津南区、南开区、东丽区、西青区全体居民启动核酸检测工作,紧张有序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拉开帷幕。
天津广播记者带您直击核酸检测现场。
彻夜未眠
她坚守在疫情防控的“两个战场”
“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合眼了,刚才同事问我,我才想起来,自己早饭还没顾得上吃。”上午9点多,正在南开区中营小学核酸检测点忙碌的韩萌告诉记者。
今年36岁的韩萌是南开区鼓楼街道的工作人员,平时负责财务工作。经常和数字打交道,让韩萌的性格有些内向,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但心里又总爱琢磨事。
1月8日津南区出现确诊病例后,她就把6岁的孩子放到了姥姥家。果然,当天晚上10点多,她就接到街道打来的电话,安排她去天霖园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流调排查。
韩萌回忆,自己很平静地和家人说要加班,家人的反应也同样淡定。“从2020年疫情发生后,这种情况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家里人真是啥都没说。”
赶到天霖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她拿到了将近40位居民的联系方式,这些居民都在近期有过津南的行动轨迹,她要打电话确认他们是否去过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
从1月8日晚上11点一直到1月9日凌晨,她挨个儿给居民打电话。有的居民很配合,不仅会回答韩萌的问题,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做核酸、是否需要居家隔离。
但是,毕竟是深夜打电话,有的居民从睡梦中被吵醒。韩萌说:“没说几句就想挂电话,但我们还是要耐心沟通,确认去过津南哪里,最后还得叮嘱几句,随时关注疫情进展,以及官方发布的最新信息。”
▲凌晨,韩萌和社工们进行电话排查
差不多凌晨4点的时候,韩萌又接到街里的新通知,1月9日7点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她要负责中营小学检测点位的疏导和服务工作。
不仅是韩萌和街道的同事,南开区委区政府包保单位、核酸采样医护人员,也在夜幕下向中营小学集合。
天霖园离中营小学很近,不到10分钟,韩萌就来到中营小学。在操场灯光的刺激下,韩萌稍微精神了一些。这时,已经有不少街道工作人员在支帐篷、拉警戒线、贴引导标了。
去年8月,南开区预防性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筛查,这些设备早已经准备好。
此时距离7点正式启动筛查工作还有不到3个小时。韩萌顾不得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赶紧上去帮忙。
“那时还没有明确分工,而且说实在自己劲儿也不大,但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连扛帐篷、支帐篷都上去干了。”
几乎是踩着7点的时间线,中营小学核酸检测点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这时,已经陆续有居民做核酸。
整个操场一共设置了10个采样帐篷,可以同时容纳100人等待和进行采样。每个帐篷上都挂着一个巨大的号码,志愿者看到哪个帐篷没人了,就告诉进口处的引导人员。作为引导人员,韩萌会举着大喇叭喊道,来10位居民,去某号帐篷等待采样!
这样的引导工作,韩萌从7点开始一直干了3个多小时。同事替她下来时,她甚至有些恍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得想一会儿才能回答。她笑着说,本来语速就不快,现在更慢了:“确实很困,感觉有点懵。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这既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职责。”
▲韩萌在引导居民
即使手冻麻了
也不能影响核酸采样操作
“张嘴……发出‘啊’的声音……好……”
在韩萌忙碌的时候,来自鼓楼街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经过快速集结、紧张准备,开始了核酸采样,刘潇就是其中一位。
“1月8日晚上我们接到通知,开始是去华苑,后来通知去中营小学采样点位。”刘潇说。
刘潇不是第一次参加核酸采样工作。去年8月,她就参加了南开区预防性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筛查。
筛查任务来得很急,但刘潇却不太紧张,反而显得有些兴奋。她今年29年,去年刚刚硕士毕业,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中医师。短短一年时间,她除了日常诊疗开药,还参加过疫苗接种队、境外人员转运、疫情防控演习等任务。
有了之前的经验,让刘潇准备起来更加从容,她穿了条厚裤子,但是却穿了件比较薄的防寒服。“上衣如果太厚,会影响防护服穿脱,还会影响到胳膊的动作,操作起来不方便。冷的话就多备点暖宝宝。”
做好准备已经是夜里1点了,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也没怎么睡,凌晨3点,闹钟一响就赶紧爬起来往单位赶。在医院准备好防护服、手消、手套、棉签等用品后,赶往中营小学。
1月9日早上7点,核酸检测准时启动。虽然清晨气温还在零下,但是有备而来的刘潇并没有觉得太冷,唯一就是手有点凉。反复涂抹的手消,挥发时会带走热量,时间一长她的手就冻麻了。
做咽拭子检测的时候,如何快速准确在口腔里把棉签伸到位,对医护人员的熟练度是个考验。但是这种状态下,操作比平时难得多。
“手指不灵活,万一没操作好,会让人家很难受。”刘潇说,为了在采样时让手指能灵活一些,“我就抓住换人的间隙,赶紧攥攥拳、甩甩手、跺跺脚,这样能加快血液流通,缓解手麻,再操作能好一些。”
说这话时,是早上8点钟,天还有些阴沉,每个人都有些冷。到了10多点,太阳突破阴云照射下来,让大家都觉得温暖了不少。
采样现场,有不少小朋友和老年人。“如果是小朋友,她就先用棉签碰一碰他们的小舌头,他们的嘴就能张大一点。如果是老年人,我会大一点声音告诉他们怎么做,这样也能更顺利一些。”
一直到中午12点半,刘潇才和同事完成交接。脱下防护服,她才看见自己的手,由于长时间包在手套里,已经肿了。
刘潇说,去年8月的三伏天,自己也在中营小学参加预防性筛查,热得受不了。工作人员给她们找来冰块,她就抱着冰块给自己降温。
“这次是三九天,我却觉得很温暖。”刘潇说,“采样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对我们说‘谢谢’‘辛苦了’。很感动,也觉得更有动力了。我们也要做好每一个的细节,确保筛查工作万无一失。”
▲回到休息区,同事为刘潇(右)做手消
虽然是准妈妈
但我还能为全员筛查尽份力
“啥时来,您找我们就行,我们一直都在这!”
在西青区大寺镇的核酸筛查点的小广场上,工作人员谢晶耐心地为居民解答疑惑。此时,小腹微隆的谢晶已经在户外驻守了超过12小时,很多人不知道,她已经是一位怀孕3个多月的准妈妈。
谢晶是西青区大寺镇龙居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1月8日晚上11点多,在接到辖区内有涉及疫情转运任务的通知后,她就从家里回到社区服务中心。凌晨刚过,便接到了西青区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的指令,他们社区的筛查点位就定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
接到任务,她首先联系物业公司调集人员搭建设施。此刻户外的气温已是零下,广场大理石地面上结满了冰霜。谢晶和其他工作人员迎着寒风,蹭着小步到广场,商量核酸检测棚子的位置、行进的路线和人员的安排。
“最难的是在地面贴引导线,下了霜就贴不住。最后是用喷枪把地面烤干,所有引导线都是这么一点点喷出来的。”谢晶说。
▲工作人员深夜喷涂引导线
1月9日早上8点刚过,社区的核酸监测点就排起了一字长队,志愿者们举着核酸预约码在队伍外侧巡回。虽然总体秩序井然,但突发情况总是不断。在人群之中,身着亮黄色冲锋衣的谢晶成了现场最好找的“主心骨、帮忙人”。
“我的身份在系统中无法读取了,怎么办?”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孩找到谢晶求助。
这次核酸筛查采取10个人为一组的混检模式。需要由工作人员将10位居民的信息逐个录入后,再分批进行咽拭子采样。但这位居民完成身份录入后却在系统不显示信息,女孩急得团团转。
谢晶找到相关人员尝试再次录入信息,系统却显示已经无法录入。信息人员向谢晶表示:类似情况刚才也有出现,这种情况下,女孩的核酸采样做还是不做?会不会对一组采样产生影响,工作人员都不确定。
一面是不知所措却着急测试核酸的女孩,一面是工作系统无法显示的信息。现场的人都等着谢晶给出一个“答案”。
片刻沉吟,谢晶给出了决定:“做!”在她的记忆中,以前核酸筛查也有过系统延迟的情况,只要把居民的信息记录好,还按照原来那组十个人混检。虽然有后续的不确定性,但这样人员信息不会乱,更重要的是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检测。
这边的事刚刚处理完,另一边队伍又出现骚动。谢晶和志愿者寻声走过去,原来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哭闹变得焦躁,在队伍中大声抱怨。
走到跟前的谢晶并没有马上制止这对母子,而看着她抱在怀中的孩子说:“孩子脚踝的衣服薄,先把裤腿拉下来吧,多冷啊”。
还在抱怨的母亲一愣,忙低头将孩子裤脚塞入鞋袜。见到母子稍许平静,便将他们带到一旁。在了解到母亲带着出门太急,孩子穿略少才寒冷哭闹后。谢晶主动联系工作人员开辟检测绿色通道,让孩子早些回家。孩子的母亲连忙感谢,随后等候核酸的队伍又恢复了平静。
▲谢晶安抚这位抱着孩子的母亲
从凌晨到晚间,西青区启动核酸筛查的十几个小时,她几乎没有进屋休息。作为核酸采样点的负责人之一,谢晶总出现在广场的各个角落。一会是到物资区协调核酸采样试剂的供应,一会又到等待队伍中协调突发状况。身边电话也响个不停,腰算了就用手腕顶着后背,现场秩序平稳些,她就坐在户外棚子的板凳上。但常常歇不到5分钟就有新的事情需要协调,不得已再次站起来。在夜晚的寒风里忙了几个小时,也只能在上午10点才吃上早点。
翻开她的手机通讯录,1月9日凌晨0点07分是第一通电话,紧接着第二通、第三通、第四通……通话记录翻了好几页,却还看不到尽头。在这段特殊时间里,他们忙碌着,坚守着……
“像物资调配、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这些问题都需要协调工作人员帮助解决。电话多了,连平时还特别多孕吐什么的,今天都没有反应了,一忙起来感觉不到其他。”谢晶说。
▲谢晶在核酸筛查点
我们是志愿者
不能让任何一位居民掉队
“4号楼1门的居民下楼做核酸,带着身份证和手机……”
9号早上7点,东丽区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津门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夏立洁也和学校的其他一百多名老师准时来到津门里小区。作为社区核酸检测工作的志愿者,她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组织居民分时段集合前往附近的核酸采集点;二是在集中采集点维持秩序。
▲夏立洁组织居民集合
为了防止有的居民因为没听见呼喊声没有下楼,耽误集中采集核酸。夏立洁还会上楼挨家挨户敲门确认,最终清点人数无误之后,再统一从社区出发,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在组织6号楼居民出发的过程中,夏立洁发现队伍的末尾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年人走路很慢,而且颤颤巍巍看上去随时有摔倒的危险。
她赶忙上前询问老人的去向,老人只说女儿在前面,要找女儿。但是自己又走不快,只能看着队伍越走越远,自己非常着急。而且,老人貌似患有疾病,口齿并不清晰,自己越说越急。
夏立洁见状,赶忙叫其他志愿者带自己的队伍前往附近的采集点,自己和同事留下来耐心的和老人沟通。
▲图右侧为刘玉芝老人
在送老人回家后,夏立洁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位于东丽广场的核酸采集点维持秩序,等到回来已经是中午12点。同事告诉她,老人的女儿和外孙女已经做完核酸回家,夏立洁心里放不下老人,把分发的盒饭放在一边,起身又来到了6号楼老人的家里。
这才了解到老人名叫刘玉芝,今年67岁,患有脑梗后遗症,平时和女儿、外孙女一起居住。上午集合的时候,刘奶奶和女儿没沟通好就着急下楼了,这才发生了早上的那一幕。
夏立洁说,像刘奶奶这种行动不便的情况,她会尽快帮忙联系医务人员上门采集核酸,不用再排队来回奔波。老人听后非常感动,紧握着夏立洁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夏立洁今年50岁,在津门小学工作已经20年,津门里社区有很多居民都曾是她的学生。在她看来,组织居民去做核酸检测就和组织学生放学一样,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队伍行进有序、人员全数到达。
夏立洁要孩子晚,自己的孩子才刚三年级,她却把孩子锁在家里,自己和同事在津门里小区一直坚守到深夜。她说,自从听说本轮感染的病患当中很多都是学生,就觉得特别揪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疫情尽快解除出一份力。
工作不容易
但还能做得更好
1月8日发现本土确诊病例,1月9日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从管理部门到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几乎是全员上岗、彻夜未眠,这是疫情防控的“天津速度”,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状态、职业素养和工作效率。
但是,在核酸检测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疏漏,有待不断总结提高。南开区有的居民等待6个小时才完成采样,东丽区个别检测点出现网络延迟,居民无法登记信息、甚至打不开登记页面,有的检测点位由于管理疏忽,出现加塞导致发生口角等现象。
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的安排和实施上,还有一些没想到、没做实、没干细的地方。这也要求各个管理部门在推进工作的时候,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了解群众诉求,不断改进自身工作。
不仅要干出疫情防控速度,更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为民服务的温度。同时,也希望大家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耐心,配合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争取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记者 | 董朗 肖荻 孙博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