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病例已涉天津、安阳 “动态清零”必须坚持!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张依琳)近日,陕西疫情出现拐点,但是河南、天津等地新增病例数量呈上升态势,加之奥密克戎来袭,多地防控形势仍较为严峻。专家表示,我国当前坚持的“动态清零”政策,不管从现实效果还是社会效果来看,都是最正确的决策,应对奥密克戎,同样要坚持这一方针不动摇。

1月9日,天津市南开大学西南村,社区组织市民进行核酸检测。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本土单日新增21例确诊

天津全力迎战奥密克戎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7例。其中本土病例97例(河南60例,天津21例,陕西15例,广东1例)。

自8日天津市检测发现2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连续两天,天津的感染者不断增加。

作为国内首个报告发现奥密克戎境外输入病例的城市,本轮出现在天津的疫情,也成为截至目前奥密克戎在国内引发本土感染病例最多的一起。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在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病例至少已经传播了三代,并可能在社区里已经持续传播了一段时间。

疫情发生后,天津迅即升级防控措施,锁定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并公布了相关管控措施。

8日晚,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2022年1号通告,严格管控措施,非必要不离津。9日7时起,天津启动全员核酸检测,津南区、南开区、东丽区、西青区全体居民24小时内完成区域内人员核酸检测工作。

目前,天津多站已停售进京车票,省际班线9日起暂停,滨海新区等地大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图为郑州市民接受核酸检测。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摄

河南单日新增确诊60例

安阳确认两病例感染奥密克戎毒株

除天津之外,河南的本土病例也在持续增加。9日,河南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0例,其中郑州24例,安阳15例,许昌21例。

截至1月10日8时,河南共有14个高风险地区,14个中风险地区。

据通报,8日,河南安阳市在主动检测人群中筛查发现2例本土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个案。9日经基因组测序,显示2例本土病例感染病毒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分支,经分析比对,与天津市津南区现有本地疫情属同一传播链。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基本锁定安阳市本次疫情的感染来源为2021年12月28日从天津市津南区返回安阳市汤阴县的1名在校大学生。

根据9日河南省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消息,河南省本轮本土疫情在多地出现,郑州、许昌禹州市还出现聚集性疫情。经基因测序分析比对,许昌禹州市疫情与郑州市同源,病毒基因测序为德尔塔株。

面对此轮疫情,河南防控措施也不断强化升级。

4日,郑州宣布对部分区域实行分类管理,设置封控、管控与防范区,开始进行全员核酸检测。5日,河南省文旅厅要求立即暂停经营跨省团队旅游。而10日起,河南郑州、新乡、信阳等多地也宣布中小学与幼儿园将暂停线下教学,中小学校启动线上教学。

1月9日,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民众有序进行核酸检测。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专家:这是中国控制疫情的“法宝”

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3亿例,近一周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接近190万例,超过上一波疫情高峰的2倍,对于我国来说,外防输入的压力不减。

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折不扣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尽快阻断疫情社会面传播。

岁末年初,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加之奥密克戎来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报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表示,“动态清零”是中国控制疫情的“法宝”,“动态清零”不管从现实效果还是社会效果来看,都是最正确的决策,应对奥密克戎,同样要坚持这一方针不动摇。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也对媒体表示,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不出现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当发现有本土病例出现的时候,快速扑灭疫情,我们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追求尽快把疫情扑灭。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7日刊发题为《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评论文章,文章称,“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有力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就此而言,我们必须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在“科学精准”上下更大功夫,疫情发现一起就彻底扑灭一起。

文章还提出,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百米”,解决好居民生活保障和就医用药需求,既是坚持“动态清零”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完)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