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23:59,静海区全员核酸大筛查首日进入最后一个小时。喧嚣了一天的场地渐渐“入睡”,一个个“大白”蜷缩着、蹦跳着、瘫坐着,他们在寒风中“跨夜”坚守着、温暖着这里,这里也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他们。
走下讲台走上抗疫一线
子夜,城市渐渐入睡,大街上没有人也没有风,冰冷的寒夜,停留着寂寞的月光。
静海区第四小学(以下简称“四小”)核酸检测点依旧灯火通明,按计划采集核酸时间到1月11日凌晨1点截止,20多名“大白”依旧坚守在学校操场上,尽管他们都知道这个时间几乎不会有居民来采集核酸了。
刘红利掏出手机,上面有6个家里的未接电话,最后一个打进来的时间是10日22点,还有一条微信,是女儿发来的,女儿说她准备和弟弟睡觉了。她很想把电话拨打回去,可又怕吵醒两个孩子,手机拿出来又揣回口袋,过了一会儿又拿出来看了看。
刘红利是四小一年级一班的数学老师,学校要设置核酸检测点,四小党员干部、老师纷纷请缨,主动参与秩序维护、登记、引导工作。她家中有两个孩子,女儿9岁,儿子只有4岁,丈夫是民警,他在抗疫一线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两边的老人在老家做核酸检测,无法照看孙辈,刘红利只好把两个孩子反锁在家里。
从10日早晨6点上岗,刘红利只是午饭的时间赶回家里匆忙给孩子们做了口吃的。再次出门前,刘红利给女儿留下了零钱,让她带弟弟买晚饭。
刘红利没有和学校领导说自己家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是党员应该冲在前面,更何况又是在学校工作,她更熟悉这里的环境。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点位接待的居民大部分是老年人,很多老人不会扫码,甚至用的是老年机,这大大增加了刘红利的工作量。
老人无法扫码,她就用自己的手机帮忙扫码录入信息,一天下来手机充了2次电。有些老人疑问多,刘红利就耐心讲解,开始她以为自己讲课习惯了不怕费口舌,实际上费的口舌比讲课说的话多太多。一些老人因排队时间长发脾气,刘红利就像哄学生一样,让老人们消气。
有一位刘红利曾经教过的学生认出了她,和她说了一句:“刘老师,注意保暖。”这句话让刘红利心里暖暖的。她突然想起自己的两个孩子,掏出手机准备打个电话,可又来了一拨儿老人,手机没有按下家里的电话,而是为老人扫码登记了。
跷二郎腿儿真舒服
李耀胜和孟静是核酸采集搭档,他们坐在椅子上,两人没有交流,孟静的手里握着一瓶消毒液。隔着防护服看不清他们的面容,本以为他们睡着了。
这时又有几位居民走进核酸采集点,居民们没有大声说话,似乎不愿打破子夜的寂静,当几位居民走向核酸采样区时,李耀胜和孟静立即起身做准备,他们并没有睡着,只是想坐下来歇一会儿。
几位居民离开后,李耀胜和孟静再次坐下来,李耀胜的手指不自觉地颤抖,打弯有些吃力。站了一整天,孟静的腰和腿几乎没了知觉,坐下就不想再起来。孟静跷起了二郎腿,并不习惯这个动作的她,此时觉得再舒服不过。
孟静在静海镇医院工作,李耀胜是一名村医,两人从10日凌晨5点穿上防护服工作,直到当天下午3点吃饭时才脱下。一天下来,孟静只喝了半瓶水,甚至没有时间去厕所,全身贴了10多个暖宝宝。
他们除了采集核酸还要充当调解员,采集点老人居多,有些老人因为等待时间长发脾气,还有些人因为插队发生争执。李耀胜和孟静一句“大伯”,一口“大娘”地耐心劝说。调解工作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但他们对这些老人怀着诚挚的理解和深深的爱。
“小暖男”让我变得坚强
刘静(化名)是某单位驻点工作人员,刚刚参加的工作的她对这样的工作强度还不太适应,但她有着自己的调节方式。
刘静回想起当天中午的一件趣事和大家分享,同事买来两杯奶茶,本来是给工作人员保暖驱寒的,可谁也没顾上喝,却在忙乱中打翻了。
“现在要是有一杯奶茶,就算翻了我也得喝几口,没有什么比一杯奶茶更懂现在的我……”刘静的话引来同事们的一阵哄笑,笑声似乎驱走了严寒和疲惫。
“阿姨,给你暖宝宝……”刘静一回身,是正在排队准备核酸检测的一个小男孩,稚嫩的小手正举着一袋“暖宝宝”递给刘静。小暖男的突然出现,让刘静感动得流下眼泪,穿着防护服没办法擦拭,她只好任由眼泪模糊了视线。
递给刘静暖宝宝的小男孩只有3岁,男孩母亲告诉记者,白天在另外一个核酸采集点排队时间较长,因为天气太冷就带着孩子先行回家了,家人认为在规定时间即将结束时人会少一些,于是就选择凌晨过来。
本来暖宝宝是给孩子准备的,但看到现场的工作人员有的蜷缩着,有的蹦跳着取暖,于是就让孩子把暖宝宝送给她们,他们值得所有人尊敬和温暖。
据了解,四小核酸采集点计划采集核酸约5400人次,实际采集超过6300人次。驻点工作人员刘杰告诉记者,一些当地居民因为排队等候时间长或者陪伴老人跨区域来四小点位采集核酸,该点位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采集需求,不到最后一刻不撤退。
(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