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天津、河南疫情上升 专家:继续筛查、精准防控、常备不懈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李纯)岁末年初,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防控压力持续加大。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0日通报的疫情信息,中国内地9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病例97例,其中60例来自河南省、21例来自天津市。在西安市的疫情近期呈动态下降态势的同时,天津市、河南省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快速增长。就此相关专家指出,接下来还要继续筛查相关人员,积极应对、精准防控,做到常备不懈。
1月9日,天津市南开大学西南村,社区组织市民进行核酸检测。当日凌晨,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称,该市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新冠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据10日的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报告本轮本土确诊病例31例,无症状感染者10例。其他新增初筛阳性感染者待临床专家组进一步核验后进行通报。
两天内,天津市发现40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自9日7时起,天津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检测者,其“健康码”将变为“橙码”。截至10日8时,天津市内存在高风险地区1个、中风险地区6个。
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8日表示,从对这些病例之间的关系和传播链条来看,病毒至少已经传播了三代。“也就是说,这起疫情虽然是今天凌晨我们发现它,但是有可能在这个社区里面的传播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1月9日,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民众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当日凌晨,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称,该市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新冠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津市目前的这些感染者中,有20多人是儿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天津疫情表现为中小学生等低龄感染群体比例较高,这也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表现出的新特点,值得高度警惕和应对。
本轮出现在天津市的疫情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引发疫情的“幕后黑手”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8日24时,天津市疾控中心完成对最初2例本土病例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经中国疾控中心确认,这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1进化分支),属于同一传播链,但是与天津市已发现的境外输入病例奥密克戎变异株序列不能确认为同一传播链。
由于上述两名病例近期没有天津以外的旅居史,其感染源头备受关注。
天津市也是中国内地首个报告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境外输入病例的城市。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近一个月内,已有天津、广州、长沙、深圳、浙江等5地发现奥密克戎输入病例,除广州出现少数本土确诊病例外,其余均未引发本土感染。
本次发生在天津的疫情是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中国内地引发本土感染最多的一起,亦有媒体报道称,这是中国内地首次正面迎战奥密克戎。
此外,作为京畿重地的天津市,其疫情是否发生外溢也备受各方关注,而河南省安阳市或许已受波及。
9日经基因组测序显示,安阳市8日发现的2例本土病例感染病毒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分支,经分析比对,与天津市津南区现有本地疫情属同一传播链。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基本锁定安阳市本次疫情的感染来源为2021年12月28日从天津市津南区返回安阳市汤阴县的1名在校大学生。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这一官方消息,基本上可以推测此轮疫情12月底已经在天津市隐匿传播,目前可能存在很多病例尚未发现,也有可能已经外溢到其他地区。与天津相邻的河南省、河北省等地都不排除有来自天津的感染者,还需要继续筛查相关人员。
目前,天津市已全面加强离津管理,非必要不离津,实施离津审批报备制度。
图为郑州市民排队进行核酸检测。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摄
另一方面,河南省的疫情数据也在上升。1月5日,河南省报告的新增本土病例从前几日的个位数突增至64例,尔后数日均保持在40余例到60余例之间,涉及郑州、安阳、许昌、禹州等省内多地。截至10日8时,河南省内已有14个高风险地区和14个中风险地区。
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奥密克戎变异株已造成本土感染,加之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增加,中国内地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加大,形势严峻复杂。
在8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折不扣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尽快阻断疫情社会面传播。
张伯礼也在受访时指出,今年冬天到明年春天的这段时间,依然是对抗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关键时期。针对隐匿性传播、多点散发伴随局部暴发的疫情流行形势,要积极应对、精准防控。各省市应该提前制定疫情防控预案,提前储备必要物资,提前培训队伍,做到常备不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