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北辰|第四十五期

朗读者:兰亭

你们的胜利

必将换来无数个旭日与大地的静谧

你们的胜利

不只是大疆眼底的美景

而是大疆看不到的万户安心

坚守——致“下沉”干部们

朱京立

你们的胜利

必将换来无数个旭日与大地的静谧

你们的胜利

不只是大疆眼底的美景

而是大疆看不到的万户安心

24小时+下沉

是党的召唤

是人民的考验

穿上就脱不下来的防护服

隔离了感染,隔离不了疲惫

护目镜后的晶眸给外界的不是寒冷

而是希望

蓝色的、绿色的一个又一个的帐篷

像草原上的小蘑菇

给风雨一种担当

回报大地一份精神

从应急管理到抢险救灾,从创文创卫到疫情防控

你们的坚守

在北辰史册上必将永恒

2022首战你们必胜

牛年的年根

你们一定赢

你们的胜利

是全区人民虎年虎头虎气虎威

对肆虐疫情的勇猛狙击

赶集,串起的幸福

徐建国

集市是周边十里八乡最热闹、最聚人气的盛会,也是普通百姓最向往、最开心、收获最大的日子。每个集市都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赶集的人们满怀着希望而来,承载着欢乐而归!

逢农历一、四、七为集市。赶集的日子到了,人们早早地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一个个把喜悦挂在脸上,兴高采烈,热情十足。有肩挑沉甸甸担子的庄稼汉,有满载货物、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有打扮花枝招展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有一脸新奇、推车提篮的小孩子。一到赶集日,那段不太宽敞的小马路沸腾起来,到处洋溢着兴奋和喧闹,如同开了锅一般。路中间,人群熙攘、摩肩接踵;路两边,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路边的小岔口,也被赶集的人们占领了,仅有的空间堆满了商品,插不下脚。

集市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需要的,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买到。小到针头线脑,大到门窗立柜,房檩圆木,一应俱全,无所不有。赶集的人们需求不同,注意力当然迥异。有的家中盖了一间偏房,需要买一对门窗;有的马上要娶儿媳妇了,兴冲冲前来扯几块上好的布料;有的家中需要买化肥,想把剩余的玉米卖掉;有的手头有了富余钱,琢磨着再养两只山羊......赶集的人们一边观望,一边与心中的底牌对表,他们大都盼望着事随人愿,达成交易。那时民风淳朴、敦厚,只要有诚意买和卖,中间人一撮合,就成交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卖花格布的摊位前,四五个妇女围聚在一起,讨价还价,七嘴八舌,因为几分钱的差价闹腾个不停。一来二去,小贩只有招架之功没了还“嘴”之力,只能随了她们。原来,不知是乡邻谁家盖新房子,这几个人每人要扯上一块布料挂帐子随礼。要付账时,偏偏一位妇女钱不够,又让小贩把她的十几个鲜玉米买下,小贩不想作这单生意就不答应。一通折腾,引来了众多人看热闹。最终这几名妇女心满意足,笑吟吟而去。

我们村发生过一件因赶集而引起的趣事。1980年前后,农户时兴养猪,一般一户一头,年底出栏可卖一百多块钱。村里一对夫妇男主人是教师,女主人是普通社员,决定在院子里修建一个猪圈,也养一头猪崽。教师在集市上挑来挑去,终于选定一头,小白猪很活跃,嗷嗷直叫。在往自己的小筐篓装崽时,它玩命挣扎,教师虽然生在农村,却一直在外上学、工作,没从事过农业养殖之事,对抓猪崽并不在行。猪崽三挣两挣,挣脱跑了,它很狡猾,专往人堆地方扎,顺着裤腿空挡直蹿,三转两转没影了。对这个贼精、不好对付的小家伙,教师不知如何是好,追赶一通无果,累的气喘吁吁,无奈之下便放弃了。这个猪崽是十元钱买的,在当时也算一笔损失,他每月工资才不到四十元。同事前来劝慰说:怎么能让拿粉笔的手去抓猪崽呢,这好比是千里马拉犁杖——所用非长。惹来一阵哄堂大笑。后来,女主人便有了调侃的话题:抓猪崽抓不住,如同买盐买不咸。

对我而言,最关心的是集市上家兔的行情。赶上周日是集市的日子,我就直奔家兔市场,瞅准了,一番盘算,或买或卖买家兔、养家兔、再卖家兔并不是为了好玩儿,而是为了挣钱,补贴家用。这种小动物好养,不爱生病,繁殖力强,不挑食,但它怕潮湿。春天喂曲曲菜、农作物叶子,到了秋冬季,就喂白菜疙瘩、菜帮子、干草。它一窝可以生产七八只小兔,一个多月就可以繁殖一窝。卖小兔子时,我蹲在一个角落,有人来买,也不多说话,就揪着小兔子的两只大耳朵提起,给对方展示,小兔子一脸呆萌、惊恐,两只前腿蜷缩,两只后腿使劲往下蹬。对方如果不断地挑毛病、砍价,生意一般都能做成。生意好时,一天可以卖十几只小兔子,心情美美小曲哼起。

对手艺人来说,赶集让他们多了一条生财之道,乐此不疲。村有一位叫巴一亮的青年,靠编织手艺挣了不少钱,日子过得很滋润,每天吃穿讲究,油头粉面,丝毫看不出农村人的艰辛,不仅如此他还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媳妇,让人羡慕。编织手艺是祖传的,加之他心灵手巧,喜欢琢磨,不断推陈出新,适应了市场需求。他如同一位魔术师,不起眼的农物稞子、野草、木条在他手里一弯一绕一扎一结,一下子就有了灵魂,成为精美的生活用品。他用高粱稞子编织出摆放饺子的盖帘,编织出扫地用的笤帚,用马绊子草编织出刷锅用的炊帚,用蒲草编织出拖鞋、御寒的草鞋,用荆条编织出竹篮、竹筐。他的东西美观大方、坚固耐用,且规格不一,很受市场青睐。每次赶集,不大工夫就被抢购一空。别看他生在农村,却极具商业头脑,懂得一条龙生产,他从乡邻中收购编织用的原材料,各取所需,两全其美,实现了合作共赢。我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他生产链中的一员。因为我们经常利用放学时间,去野地里打马绊子草,卖给他。马绊子草具有坚韧、拉力强特点,是做炊帚的最好原料,在村南头盐碱地上到处都是,乡邻们感觉他的收购价格太低,有剥削之嫌,背后喊他“巴依”老爷。

集市不只是买卖商品,还可以物换物。对乡下人来说,如果不会手艺,手里能拿到集市上出售或交换的,只有地里的收成、家禽家畜了。一般而言,没有特殊情况人们是不会卖掉鸡鸭鹅的,它们的屁股可是能“拉金尿银”的,蛋卖钱,粪积肥。乡下妇女大都喜欢平时积攒鸡蛋,然后拿到集市上换取所需物品。那时母鸡整天在地里跑,吃的是蝗虫、菜虫、野菜籽,生的蛋个头大、蛋黄香,营养丰富。集市上,鸡蛋向来最受欢迎,可以换一切,主人占据主动。交易时你情我愿,物有所值,换豆腐、面粉、山货、锅碗瓢盆、小件农具、麻酱香油,等等。在赶集大军中,还有一支秘密的“倒蛋部队”,他们提着码放着鸡蛋的竹蓝,混迹于人群中,表面上用鸡蛋换物,实际上是拿粮票换回鸡蛋,选定交易目标后,上前搭讪,谈妥交换条件,引到小胡同交易。然后再把鸡蛋运到市区,走街入户,用新鲜的鸡蛋换居民手中的节余粮票。一来二去,倒蛋者手中囤积了大量粮票,再以适当价格售出。如此循环,利润便到手了。他们的交易只能私下进行,因为当时国家对粮票实行管制,用鸡蛋换粮票属于投机倒把行为,属于打击对象。交换行情一般是十斤粮票换十个鸡蛋。如果是全国通用粮票,则可以换十二个鸡蛋。到了市区交换,则打出不菲的利润。

那时人们赶集还有一层目的,就是不管生意好与坏,交易成与否,都要割上半斤猪肉回家开开荤,让大人孩子解解馋,那一天集市上的团结路肉铺生意格外火,排队的人一直排到了大门口。那个年代的集市,别有一番风味!那时的一景一物,让我记忆犹新!

文学责编:季晓涓

初审:江莹

复审:冯暐 黄熙

责任编辑:李富强

监制:朱京立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