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中的杠杆原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分别是什么?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那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的背后,站着阿基米德和他的杠杆原理。提到杠杆原理,就必然说到支点、施力点和受力点。那么,高考志愿中的支点、施力点和受力点分别是什么呢?

一、三点合一看志愿

在我看来,高考志愿的支点是信息整理。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靠的不就是对信息的详尽了解和准确判断吗?没有信息,就谈不上四两拨千斤,更谈不上好的录取结果。

高考志愿中的施力点是自我认知。是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性格倾向、独立意愿的深刻了解。上大学这件事,不是随便找个大学把孩子装进去,孩子出来的时候什么样全凭运气,而是给孩子量身寻找一所大学,讲究的是你情我愿。带着自己强烈的意愿进了大学,毕业之后成才的几率自然要高上不少。

高考志愿中的受力点,也就是“被撬起的地球”,自然就是一份好的志愿方案。这一份志愿方案中,蕴藏着孩子的梦想和家长的意志,既有冒险精神,也有安全底线,它是立体的,是鲜活的。

二、信息整理六个字

全面、细致、准确是高考志愿中信息整理的要诀。具体来说,要看信息的来源,要看自己的判断,要看具体的指标,要看新增的机会,还要考虑录取院校的地域和体量带来的加成

信息的来源和自己的判断来看,你不能以偏概全,拿着鸡毛当令箭。比如,邻居老张的儿子学法学成了大法官,你就觉得学法学肯定好;同事小李德才兼备,你就认为他的母校一定是一所好大学,忙不迭把孩子往里送。

参考的具体指标来看,高考出分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查看自己的排名,一般情况下,用全省排名作为参考来制定志愿方案,总是比用分数,或者分差来制定方案要准确不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新增的机会来看,每一年的高考志愿中总会有新的机会出现,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从来没有或者过去几年都没有在你所在省份招生的大学,今天突然开始招生了。由于没有往年的分数做参照,招生的名额也不多,所以很多人不敢填报,这就是你的好机会。

第二种,有的学校刚好在今年扩招,招生名额比去年多了不少。这种情况下,录取的分数和排名自然有可能相应降低,这也是你的好机会。有人可能会问,有学校多招自然就有学校少招,一来一去不是抵消了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想说的是,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减招的少,扩招的多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的分数所对应的院校总共也没多少,抓新增机会,靠的是脑力,也需要点勇气。

录取院校的地域来看,同样层次的院校,所在的城市越发达,录取分数里的泡沫就越“丰富”。能不能、愿不愿撇开泡沫做选择,要看孩子对于上大学的态度和你选择的专业。

比如说,孩子一心向学,并不怎么愿意跟外界交往,那么大城市能给他带来的“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的加成自然就弱了不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孩子选择的专业未来对口就业的产业并不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如与生产结合紧密的工科、基础研究型的理学学科,也可以考虑“撇泡沫”。

在发达城市上大学并不难,但找到工作,买到房子,长期扎根于此所要花费的成本可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得了的。

从录取院校的体量和学科来看,同样层次的院校,体量越小,录取分数里的泡沫就越“丰富”。开设的专业当中,冷门的专业越少,录取分数里的泡沫就越“丰富”。所以不能把录取分数当成衡量院校层次的唯一标准,得把视野拓宽一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自我认知四角度

第一个角度:爱什么,不爱什么,不勉强。

孩子需要明确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地域有哪些,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反过来剔除那些自己接受不了的院校和专业,然后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选择也是完全可以的。记住,强扭的瓜不甜,家长千万别勉强孩子去学自己接受不了的专业,假如他听从了你的话,人生过得不如意,他会在今后不停吐槽你的“强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个角度:有什么,没有什么,可借势。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人情社会,家庭的资源,孩子们该用还是要用的。如果家长和孩子意见不能统一,可以选择一条折中的道路。

第三个角度:啥性格,适合什么,躲麻烦。

十八九岁的孩子,性格基本已经成型,很难有巨大的改变。内向的孩子去学市场营销,张扬的孩子去学会计学,这相当于是给垂直就业设置门槛,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四个角度:捋关系,分个层级,做告别。上大学这一步,相当于中国孩子的“成人礼”。不要让各种各样的关系左右了这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有些孩子非要跟心仪的异性去一座城市,有些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唠叨选择去数千里之外上学,这都是一时冲动,绝非冷静思考的结果

如果要你定义一下自己,恐怕你给出的定义很难是“不浮夸”的,毕竟自己给自己贴金20%是人类的常规操作。马上要上大学的孩子们刚刚高中毕业,对于自己的认知更是不够准确,所以就需要家长的师友的帮助,把他们的眼睛当成镜子,来校准自我认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提醒一下,市面上有不少所谓的“性格测评”,帮助孩子们选择专业。客观上讲,这种测评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是能给出倾向性建议的,但不能给出指向性意见的。不经过面询确认的测评,其准确程度相当有限,性格倾向与专业指向之间,很难建立紧密的逻辑关系。

三点合一看志愿,信息整理六个字,自我认知四角度。类比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咱们把信息整理当做支点,把自我认知当做施力点,让志愿方案成为被轻而易举撬起的受力点。对此,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文由缪登峰老师原创,谢绝一切未经许可的转载。如有侵权,必追责到底。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