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同学:高考三次失败,但我特别有劲儿|人生planB

“我是个年轻人,我很穷,我还有个老实现不了的梦。但我特别有劲儿,特别勇敢,我还特别想活。我想去西藏,我想看墓碑,我还想站在雪山脚底下哭。”

在B站有一条超过三百万播放量的视频,叫《献给不想活了的你)我攥着1685元坐上了去西藏的火车,突然想活了》。这条视频的背后是一个年轻人,她叫自己“185同学”。

视频中,185同学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艺考三次失利后,再次无缘导演系。她丧失了对食物的欲望和睡眠的能力,从考学的意义到人生的意义都坍塌了。于是,她决定满足自己的愿望,攥着仅有的1685元踏上了去西藏的火车。

“不知道,但总有法子。”

开往拉萨的火车上,她读着毛姆的这句话,从平原驶向了高原。草地与牛羊,连成一片的云,大块纯净的湖泊和雪山,像放电影一般在她眼前不停闪过,泪珠子忍不住地往下坠。

夜晚气温骤降,寒冷激发了她的生存本能。第三次被冻醒后,她单手从高架上拿下箱子翻找长裤和外套,感受来自本能的求生欲。虽然不知道下一步要迈向哪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她做出了面对生活变故和坍塌的抉择。

她说:“我想活着,我爱生命”。

这个视频的画面不时被一句句“加油”的弹幕挤满,评论区也有很多人表示看得热泪盈眶,并纷纷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 高考失利、志愿填报失误、对于梦校的执着,又或者是寒门学子对于高考这一阶级晋升路径的依赖等等。总之,复读的原因有很多。

2021年的高考复读生人数统计发布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有些惊诧,2021年高考复读生人数突破187万,这个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但纵观我们的社会,对于这个其实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庞大的群体,报道却往往单一地聚焦于“提升逆袭上名校”、“逆天改命”等成功案例的励志叙事。而作为传统升迁渠道的选拔性考试,无可奈何存在一定比例的淘汰机制。也就意味着,永远都会有人在“失败”。

185同学的视频里对于“考学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的困惑与思考,不仅仅在复读的学生中间,同样在考研二战、考公、找工作失败等人群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毕竟,失意与失败的故事仿佛总是讲述不完的,也是所有人必定经历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高考失败了,我们应该接受“复读等于失败”的标签吗?如果复读也失败了,应该如何自处?如果屡战屡败,又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境况,如何看待考学的意义?为什么我们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坚守理想?

我们和185同学聊了聊她的抉择与经历,以下是她的自述:

 01 “高考最打击我的,不是我没有考上,而是我感觉人的努力没有意义。

我一直都知道电影和生活不一样。一直以来,努力和奋斗组成了我生活里的主要片段,但也没能为理想潜伏线索。我先查了中传的成绩,三个专业仅剩摄影合格。第二天中午查了北电的导演系,仍然是被“文学常识”卡住,三试的故事没能被听见,差了三道选择题,而那张名次不高的摄影证成了我当年所斩的唯一获得。

在放榜的那一刻,我感到难以置信,这个挂了的感觉是挺痛苦的,因为我真挺喜欢导演系的。我喜欢三年了,前两年都是挂在初试,离得远,我难过一下就算了。但今年真的离导演系太近了,却还是没能抓到,这三道选择题之差已经是我拼了血命的结果。但那时,我也有一种尘埃落定的释然,因为那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折磨了我很久。所以当我看到导演系结果的时候,就已经很淡然了,整个人一下软了下来。

高考最打击我的,不是我没有考上这件事,而是让我感觉人的努力没有意义。

可能前两年,我还可以为自己解释是由于没有找到学习方法,或者我还可以改进自己的某些部分,去做得更好、更努力。但是这一年,我已经尽力了,真的是实实在在地尽力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疫情网考导致他们没有考上,但我在正常的艺考模式下考了两年,反而会觉得网考模式降低了难度。我很自责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有种“天时、地利、人和”都应该考上,但我就是没有做到的挫败感。

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我原本不相信的“命”与“运”,觉得作为一个人是这么无力,不管多么努力去抗争自己的生活,结果都没有办法改变。

那一年夏天,西安的雨水特别多,不停地下雨。得知高考结果后,我每天躺在床上,凌晨三点准时醒来,一个人清醒地呆在很安静的夏夜里,有时候能听见蝉鸣。我的状态已经不太对了,睁着眼睛的时候,泪水会从眼角滑落,我也不觉得自己在哭,但就是这么离谱。我看着天花板,感觉时间怎么这么漫长,好希望看到太阳。

我记得我曾经在日记里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我可以输,我允许自己输,但是我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失去再站起来的勇气。”我应该不会做出什么极端的行为,但我非常痛苦。当时,我既不想活也不想死,但凡有自杀的想法都不叫“我不想爬起来了”,都是一种反抗。但我躺平的状态已经丧失了任何的反抗欲,对未来没有什么期待和期望,什么都不想了。这对我来说,是我人生中最悲哀的状态。我担心自己这样下去真的会出事,浓郁的绝望感令我窒息。于是,我想换一个状态,换一下心情。

我最初并没有那么狂野,想要直接去西藏,和爸妈交流了一下,对话大致如此:

“我要出去散心。”

“你现在状态一个人出去太危险了。”

“$&+%#+*,我要出去散心。”

“没钱。”

我和爸妈说的是想去山里,但他们担心我的状态,不让我去。我很绝望,感觉生活又堵住了我一扇门。于是,我摸着积攒已久的1685元,去查西藏的住宿,发现青年旅馆居然一天只要40块钱一个床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童年起,我就知道有这么一片很高的地方是西藏。印象中,有些人说西藏是危险的,或者是神圣的,对它的形容词都比较极端化,令人觉得这个地方不可侵犯。所有人都觉得一个女孩子独自带着一点点钱去西藏是不可能玩耍和旅行的。我当时就有一种强烈的自证心,觉得我一定要在那里至少生活一个月,想要证明我的努力,或者我的行为是能够做到一些所有人都觉得不能的事情。我觉得我一直在被生活玩弄于鼓掌之间,我想能够让自己的生活产生一些变化,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后来,我攥着自己全部家当买了去西藏的硬座票,抱着一个每天在那边吃泡面、住青旅的心就去了。这不是对爸妈的叛逆,是对自己的信任——我就不信我活不下去。

我去了西藏并且留了下来,还活得挺好。这既是达到一个是本来难以想象的小目标,也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些所谓的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能通过这样的经历,能够治愈我这个特别努力但是最后一无所获所留下的伤痕。如果没有西藏这一趟旅程,我的心里始终会有隐痛。我又是一个比较轴的人,与其抗争的方式可能是选择继续复读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 “原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考学,是吃饭、睡觉、活下去。”

“我想站在雪山脚底下哭。”

这是视频开头里,我给自己许的愿之一,但我其实没觉得自己能看见雪山,毕竟去西藏周边玩一圈并不便宜。直到我做了一家青旅的义工,我们用内部价格组团,花了不到200块钱就看到了雪山。我以为我会哭,但当我真的站在雪山脚下的时候,才发现我一滴泪也没有,也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委屈。

回程时,汽车停在加油站检查,我转过头,看见满天是粉紫色的晚霞,云彩非常梦幻和治愈。我当时站在那里只剩下无言,情绪很激动。每天都有晚霞对我来说是夏天显性的标志,而且每晚的晚霞都非常壮丽。

那一瞬间,我特别特别想哭,想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晚霞了。我在想,我的夏天,每天有晚霞的时候,我都在干嘛?然后我想起来了,我都在写数学题。我每天跑到肯德基,疯狂地刷数学题,每一年的题都刷。我错过了不知道多少个晚上的晚霞。我突然觉得,我不愿意再过那样的生活了。我要把我所有错过的晚霞都补回来。所有。

我突然觉得它不值得,不值得我为它错过这么多夕阳和美好事物。在这样充满感性的风景里,我突然有了人类的情感。但曾经,我拥有的所有动作都是理性的,都是在写题,对答案。我把自己压抑太久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西藏带给我的辽阔感和极端感,那种极端非常治愈我。西藏的白天极其热,太阳很强。我每天直接跑到广场,坐在地上看着布达拉宫晒太阳,或者涂好防晒霜,在青旅的天台上坐进摇椅里晒太阳,大概能晒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热得受不了才走。我总觉得我的悲伤会被晒干(笑)。

要么,我会去色拉寺后山躺在墙壁上看夕阳下山,看拉萨这个城市。拉萨当地人的幸福感很高,至少和“卷”是搭不上边的。比如,布达拉宫旁边的甜茶馆,每天到下午四五点就打烊,基本上所有的甜茶馆都是这样。你不觉得他们是为了生活或者干嘛,就只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干,今天乐意我就卖,不乐意就关店。

我在这些人的生活方式里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从而反观自己。这次旅行那么舒服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对自己没有预期,也没有设定任何欲望。我只剩下“我要去哪儿”、“我要留下”这些作为人最基础、原始的欲望。我因为没有钱,所以迫使自己去思考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比如,如果没有钱了,要吃什么?要喝什么?慢慢地,我意识到原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考学,是吃饭、睡觉、活下去。然后我一下子就开朗了、豁达了,觉得之前让自己活不下去的原因是那么渺小。我感知到自己是一个生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以前或者过去一年中,生活的所有意外给我留下的都是负面的情绪,但这个新的意外告诉我生活也有好的意外,只要活着。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是美妙的正是这种未知。

这个视频收获了很多弹幕和评论,我在这些真诚的互动中找回了拍片子的初心 —— 将人类共通的情感以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人能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或者这个世界其实是浑然一体的,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共同体。即使每个人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一样的地方吃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大家也会在某些时刻有完全一样的感知,比如爱情、亲情、友情,或者所有的情绪。

悲伤的经历也好,难忘的经历也罢,我想把这些都分享出去。可能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有一些人有着和我相通的感受,他们看到我的片子的时候,会感到不再孤独。我觉得这件事简直太棒了,很幸福、很有意义。我喜欢拍片子,考导演系是为了能更好的拍片子,我追求的不是导演系,是快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对我来说,复读不等于失败,而是抹除上一次失败重头再来的机会。”

我没有后悔过复读,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我是一个很轴的人,会在选择前想好后果,为其负责,付不了也会拼命负责。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后悔过,我都在自己的选择里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但对我来说,复读不等于失败,而是像涂改液一样的东西,是抹除上一次的失败重头再来的机会。

第二次复读的时候报过短期的培训班,艺考生之间会流传很多的传说,比如某某大神复读4年考上某某学院,比如什么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如何做自我介绍,感觉所有人又在向某一个标准靠近。这种有些狂热的对某个院校的崇拜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我之所以喜欢艺术,想拍片子,是因为我讨厌学校的那种规则。结果在艺考班里有一套新的规定,而且这套规矩夹杂着不少运气成分,不像学校里好歹是明文规定、一板一眼的。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模拟面试老师问我,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我回答道我从小到大没有后悔过。老师评价我的答案太绝对了,会让艺考老师产生不好的印象。我是一个会为我做的所有决定负责的人,拼命负责,并且我能从这些决定里找寻属于我的意义。

那一刻我好像又不能做自己了,我真的没有后悔过,但我不能说出我的真实想法,因为老师不一定会问我为什么给出这个答案,我答案的背后有什么。所以,如果我不妥协,我可能会失去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三次艺考相比于往年来说比较顺利。受疫情影响,在很多专业课都取消考试的情况下,我仍有五个专业允许考试,最终四个专业到达终试。那种查什么过什么的感觉难免令我自我感觉良好,好像所有的努力与付出在跳出来拉我的手说:你值得。由于往年都是挂在文化常识,我那回看了四遍中外艺术史概略和市面上所有的文常书,刷了不少题,将许多知识点烂熟于心。但我还是会很惶恐,我想再踏实一些。

疫情这一年我也会有特别自信的时刻,我为自己见证了历史而激动。我一会儿自信地期待自己是在变化之中脱颖而出的那个乱世枭雄,一会儿觉得这个电影学院的考核标准就是为了把自己筛选出来。

我会在网上去搜其他Up主考上电影学院的日常生活,看着他们开学时的欢迎仪式和在报告厅的场景而热泪盈眶。我依旧自信地想,这将是我明年今天看到的景象。但过了一会儿,我又觉得我配不上,会担忧自己因为不喜欢社交而难以融入校园生活。

我的复读生活就是在这种期待和惶恐之中度过的。我要学习面对每个怅然若失的清晨和迷茫无措的自己,乐观也不能让前路一马平川起来,时常有无法控制的悲伤。周而复始的是清晨与夜晚,乐观与崩溃,不变的是目标、欲望和朝夕相伴的梦想。每一次出成绩的前几天,我都会焦虑、多思以及失眠。为什么我的夏天会那么崩溃?这是一个长期的结果,第三次高考失败只是我体内发生坍塌的一个导火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我很幸运,我的父母在复读这件事上非常尊重我的选择,因此我也没有背负太多负罪感和期待。他们给我足够的自由,放我自己跑、自己摔。在复读期间,我家在经济上也出了些小问题,培训班价比天高,但是他们能支持我的时候就一定会支持,即使我基本上没有怎么上过培训班。

除了唯一一个小小的争吵和矛盾,那时候我在西藏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支棱起来继续复读了,但我被录取了。往年我都通过填报志愿顺利地滑档然后复读,这次我放任我爸帮我填了。录取我的学校是一所在家乡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很好,可我不想留在家乡上大学。

我又一次拥有了选择,而选择让我痛苦。所以,录取之后我还是想要复读,我妈就每天都给我发微信消息,每一条有一千字左右,里面的每一句大概都是在说我这样太自私了,为什么不去读大学之类的话。这样的信息往来有7天时间。后来,我在拉萨测出了轻度抑郁,我把结果发给她之后,她就没有再逼我了。

再后来,我去上学了倒也不是因为我妈妈,是觉得自己的时间也挺宝贵的,不能再花在复读艺考上了。我极其渴望考入专业院校,是因为我不相信自己有出类拔萃的天赋,能让我在不接受顶尖专业的指导下做出行业成绩。专业院校于我而言,不是对自我价值的认证,而是进入我热爱的影视行业的捷径。但当我和一切能为自己提供建议的人打完电话后,我决定去试一试综合型的大学,去试试野蛮生长。

这不是妥协,我只是不再固执于将“成为一名好导演”这个野心放在考上专业院校上,我撤掉了这个终点线,为自己亮出不确定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人生跑道。

04 “我的身高可能只有158,但是我喜欢叫自己185。” 

刚开学的我仍然是抑郁至极,成天满脑子想的都是“退学”。

综合性大学和艺术院校有非常大的不同,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在综合性学校上学的同学们对于创作短片这件事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关于艺术的话题没有可讨论的对象,找人合作比较麻烦和无助,感受不到拍片时那种团队感以及为共同的一个东西奋斗的目标感。这种浓浓的失落感包围着我,以及生活中以“考学”作为恒定目标的消失所带来的迷茫感。

但在我尝试了非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活之后,我实际感觉收获了很多,并没有在虚度。我的学校非常自由与宽松,老师有自我的追求,认真奋力地讲课,大环境让我感觉自己的可能性很多。与艺考、高中教育不同,在大学里念的戏剧文学专业培养了我读书的习惯,它提供予我一个自由钻研的广阔世界。最重要的是,我想通了应该在综合类大学去读书、看电影、自我沉淀,先把自己丰厚起来,再去学那些技术性、技巧性的东西。

我现在经历的大学生活是中国普通大学生非常普遍的记忆,之后我拍出来的东西或许会更有共性。我想明白了我现在相当于在感受生活,我所经历和感知的一切都是最珍贵的,我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因为我就是大家的一份子。这是我的财富,是我和我的观众一个巨大的共情点,是我在艺术学校可能没法经历的。

我在寒假的时候又回了一次西藏,除了想念还因为再次想逃避,因为发现了大学生活的焦虑和“卷”。我感觉我好不容易从去西藏、做视频的圈里跳出来,又进入了新的圈 —— 保研、考研、追求绩点、乖乖听课、拼命考试,即使觉得做这些是对个人发展没什么意义,依然得闷着头去做。我也因此随波逐流了一段时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前段时间,我和高中应届的同学们聊天,发现他们现在都大三了,大多在准备考研,压力很大。我很心疼他们的状态,但是又没有别的办法,好像所有人都坐在一个既定的输送条上,到了某一个年纪就会有一个模具给我们摁下来,接着就变成特定的形状。即使每个人可能本来是各种各样的,就像一块橡皮一样,但是到后面会越来越规整,没有人能够逃出这种秩序。

就像高考只是人生很小的一个分岔路,高考的失败也不一定非要通过复读来重新来过,只要能保持一个斗志昂扬的状态。很多人录上了不同的大学就会有转变,是因为大部分人会遵循已进入的轨道,满足于上一次美好光辉的战绩,没有想过要往外跳。选择复读是因为我知道要进入一个好大学才能有所成就,但也许乖乖毕业后,会发现结局也许和当初设想的光明未来有落差。但如果能一直保持在斗志昂扬的状态,人生是不存在一个轨道的,生活会一直充满希望,也才会一直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这取决于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但这是我认为的满足感。

我的身高可能只有158,但是我喜欢叫自己185。我每次叫自己或者同学叫我185的时候,我都会特别高兴,我觉得这就是理想的意义。我之前写到:“我知道我这辈子都长不到185,但这不重要。185是理想,理想这玩意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来造活力,造期许,造快乐,造童话的。"

它的意义不是说你要去实现,而是说它能够带给你一些情绪上的愉悦,或者说对未来的期望,这就是它的价值和意义。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现实是存在的,但是一定要有理想。我就是为了告诉自己,不要那么care结果,注重过程,对自己的人生能够有一个豁达开朗的心态。

我之前在视频里说,我的理想是做导演,其次是剪辑师,最后是婚庆,但是现在的我对人生没有什么规划。我不久前填了我们学校的思想道德考察表,里面有一个问题是问你有什么短期或者长期规划,实话说,我没有。 现在,我的状态反而更加的开放,我能够尝试所有事情,只要我有兴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

在几乎全网的博主都在想着怎么升级设备,追求高清的画质和美丽的滤镜的时候,185同学的视频里只有真实的素颜和粗糙的生活场景片段。奔跑的镜头,疯狂的推拉摇移,风格化的剪辑都展现了她独特的视角。

她自言自语式的真诚叙述仿佛是我们的一个朋友,又能够说出我们共通的内心的挣扎,以及强烈的对于人生的执拗与憧憬。她整个人身上的那种生动,野生和乐观,让每一个看过她视频的人都仿佛能在心里积攒起力量,重新去面对生活。

朴树在刚刚结束的一个夏日毕业歌会演出上说:

“在我的印象里,年轻人应该是狂热的,应该是轻浮的,眼睛里应该闪烁着那种不靠谱的光芒,我记得我年轻时就是这样,我觉得这是合理的。年轻意味着我们愿意为不切实际的东西付出任何代价,而且付得起。如果一代年轻人被现实压得抬不起头来,我们所有人应该想想到底哪儿出了问题。人生是一场游戏,必须全力以赴,但是不用当真,如果当真你就输定了。”

185同学三次考学的经历以及对于人生意义内核不断的追问与求索,她的眼睛里就闪烁着朴树所说的蓬勃的年轻人的光芒,让人在这个时代重新拾起对于“理想”的珍视,对于过一个淋漓尽致的人生的热切渴望。

人生应该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的信念有着西西弗斯式的坚持,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征服欲,这也塑造了185同学自由洒脱的性格。被问到“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类型的Up主”时,她回答道:“我是挣扎型的,挣扎的生命,滚烫的人生。”

最令人感动的是面对她视频里的恶意评论,她不会觉得被伤害到,只会通过这个感觉到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有一天自己没有过别人的经历就觉得好像“所有人都应该吃苦”或者“我吃的苦你比你多,你就不应该吃苦”,她会觉得这是一件挺悲惨的事情,是一部分美好人性的丧失。

“我一定要做一个有共情能力、有悲悯心的人。并且要守住自己,能够发出光和发出爱的那种能力。”她很坚定地说道。

标签: 高考 西藏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