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沐可可
前几天一条新闻上了热搜,一个12岁男孩因为沉迷游戏而辍学,老师看不下去,就把孩子带到妈妈工地上体验搬钢筋。
早上4点多起床,一趟又一趟地把几十斤重的钢筋搬到工地上,搬了才一天,孩子立马就体会到挣钱不容易,妈妈工作很辛苦,于是决定返回学校好好读书。
老师说他已经帮助16个类似辍学的孩子返回学校。
为老师的用心良苦点赞,但同时又很感慨,现在有些孩子真是不懂事,父母如此不辞辛苦,他们却肆意挥霍,还不认真读书。
想起一位老师朋友曾说,学校里有些孩子的行为很让人痛心:
父母在工地上吃着几块钱一份的盒饭,他们却在食堂吃着几十块的大餐还抱怨餐食不好;
父母只是普通的打工族,省吃俭用送他们上学费一年一两万的私立学校,他们却上课偷偷看小说,下课作业也不认真写;
父母用着一两千的普通旧手机,为了让他们能好好查学习资料,买了五六千的手机,他们却用来玩游戏……
父母省吃俭用、砸锅卖铁,孩子却挥金如土、不学无术,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就是孩子没吃过生活的苦,没看到过父母的艰辛,他们体会不到“读书苦,不读书更苦”,理解不到父母挣钱有多么不容易。
毁掉一个孩子,就是帮他屏蔽生活的苦。
不知生活有多苦的孩子,不肯吃学习的苦
大概七八年前,我舅妈向我求助,说表妹上了高一后,就嫌读书太苦,不肯读书。
舅妈就跟表妹讲道理:“读书是有点苦,但是打工更苦。我们在外面累死累活,还不是为了你以后不要吃这个苦!”
没想到表妹却说:“打工哪里苦,你看隔壁琳姐多好,自己出去打工后,想买什么化妆品衣服都可以自己随意买。”
舅妈问我怎么办,我说那就让表妹去打工。
我舅妈说那怎么舍得,表妹从小连家务活都没怎么干过。我说就是没吃过苦,才会说打工不苦。
我舅舅和舅妈都在工厂打工,虽然自己吃十块钱快餐都不舍得,但是却咬牙送表妹上了私立中学,每次回老家也从来不说在外面打工有多辛苦,而是给表妹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衣服。
后来表妹又吵了几次,舅妈才狠心让表妹出去打工。
因为只有初中毕业文凭,表妹只能找服务员或者导购员这类工作,刚开始表妹还很开心,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管束,扔掉那些讨人厌的试卷。
然而做了一两个月以后,表妹就哭着要回去读书:“打工太辛苦了,一天站到晚,腰酸腿疼不说,还要天天对顾客陪笑脸,菜上晚了,还要被顾客骂。我要回去读书,我永远都不要过这样的生活了。”
现在表妹已经读完大学出来工作了,第一个月工资就给舅舅和舅妈各买了一份礼物。
她说幸好当初舅妈让她体验一下打工生活,才让她明白,读书有多重要,读书苦,不读书更苦。毕竟,读书虽苦,却也可以让人憧憬美好的未来。这一次的经历,她明白了父母这么多年在外打工是多么不容易,她要更努力工作,早点让父母享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体会了生活不易,才会明白读书是那条最不苦的路。读书苦一阵子,但是不读书可能苦一辈子。
就像一位从小在服装批发市场长大的网友说得那样:
每次陪大人去上一次货,在店里干一天活,就累到全身虚脱。然后回到学校,就像是一个差点溺水的人扑出海面,大口地呼吸空气。回过神来,原来学习是件这么幸福的事。
从小没吃过苦的孩子,将来更苦
英国有部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
哥哥伊凡从小就肩负起家里大部分家务,稍微懂事后,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活,帮忙补贴家用,比如送报纸,帮人遛狗、修剪草坪,晚上还会去超市打工。
而弟弟大卫因为年纪小,从小就被父母宠着,可以睡懒觉,可以不干家务。
哥哥很早就知道要自力更生,所以21岁就创业挣了人生第一桶金。
而此时的弟弟连大学都没有读,一直游手好闲,和一群狐朋狗友鬼混。
长大后哥哥伊凡成了千万富翁,轮流居住在四栋大别墅。而弟弟大卫却沦落在社会底层,捉襟见肘,蓬头垢面,住在破旧的卡车里四处流浪,打零工勉强养活自己。
纪录片最开始的一幕就是哥哥和弟弟交换身份生活八天,弟弟大卫来到哥哥伊凡的别墅,指责哥哥为什么挣了这么多钱都不帮他。
显然弟弟还没有长大,完全没有独立意识,还像小时候一样,把自己的错归咎于父母的身上,不断向父母和哥哥索取,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他要么依赖他人,好吃懒做,要么急功近利,不肯脚踏实地,最后一事无成,颠沛流离。
而哥哥,从小就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进步,既锤炼出吃苦耐劳、独立能干的本领,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生经验,比如人只有自力更生,才能立于天地之间;想要回报必须付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要未来有所建树,必须做好规划,坚持执行。
杨绛先生说:
“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不同程度的放纵,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后很难独立行走。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将来孩子只会更苦。
真正吃过苦的孩子,才会锻炼出独立生活的能力,才会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养孩子,要适当让他吃点苦
有人问现在的生活不像以前,吃不饱穿不暖,怎样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其实吃苦教育不一定要刻意制造苦难,因为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让孩子体会真实的生活就能吃到苦。
1. 让孩子看到众生的苦
考研名师张雪峰有一段演讲视频很火,他说“如果孩子不想读书,那就带他去四个地方看看”。
长途汽车站、普通火车站、高铁站、机场。
带孩子去看看,那些在长途汽车站挤大巴车的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说的什么话,是什么样的素质。
然后再带孩子去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看看。看下这几个地方的人又是什么样的穿着,什么样的素质。
最后问问孩子,未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人生百态,讲一万次道理,还不如让孩子亲自去看看。
跟孩子讲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人生就没得选择,还不如让孩子去看看那些没读到书、没办法选择更好的生活条件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可能连想坐一下舒适的高铁和飞机都没有办法满足。
想起另外一个小视频。一个男孩凌晨三点多还在玩手机,爸爸发现后,什么也没说,而是带男孩来到菜市场,
凌晨4点, 细雨飘飘,摊主们身穿雨衣吆喝着,孩子一路走一路看,一直没说话。后来男孩终于说了一句:“原来,真的这么晚还有在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在工作的,我错了!”
在那之后男孩每天晚上11点就关机,慢慢减少了玩游戏的时间,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
2. 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苦
之前在电视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2》中,蔡少芬的两个女儿“汤圆姐妹”很受欢迎,原因就是非常接地气,一点都不娇气。
其中有一期节目任务是去山顶上,找一位养鸡的周爷爷。本来以为是很近的一座小山,没想到路途那么遥远。山路崎岖,天气闷热潮湿,四周还有蚊虫叮咬,但是两个小女孩在妈妈的陪伴和鼓励下,坚持走到了山顶,路上一句哭闹都没有。
连节目的另外一个嘉宾沙溢也说,对汤圆姐妹的印象很好:
“特别的乖,特别的懂事,而且两个女孩都特别的能吃苦。”
为什么这么小的女孩就这么能吃苦?和蔡少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蔡少芬的微博中,经常看到两个女儿做家务的身影。
小女儿包子在三岁时,就会帮忙扫地。六岁时蔡少芬就教女儿做饭,还因此引来网友质疑。
但是蔡少芬回复说:
“你一定要给孩子机会去解决,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担心受伤肯定有的,但是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深以为然,现在的孩子太缺少吃苦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是最好的选择。既能让孩子学会独立自理,学会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体验成长,何乐而不为。
3. 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苦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孩子需要经历些什么,才会明白学业的重要性呢?
一个高票答案是:“最重要的是脱离父母的保护,让孩子自己踏踏实实吃一次苦。”
让孩子吃苦不一定要把孩子扔到工地或者工厂,可以找一些恰当的机会,让孩子体会一次“挣钱”的不易。
去年暑假邻居的孩子突然上门来收纸皮,原来是放假了孩子沉迷玩手机,邻居没办法,讲大道理不听,把手机没收又闹矛盾,就跟孩子约定让孩子收纸皮挣钱,挣来的钱孩子可以自己安排怎么花,同时收一天纸皮,晚上可以多玩一个小时游戏。
没想到孩子收完一个星期纸皮后,就苦不堪言,晚上根本没力气玩手机,洗完澡倒头就睡。也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才明白好好读书,掌握更多知识,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马上就到暑假了,父母也可以尝试找一些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下自己“挣钱”。比如摆地摊,帮小区业主拿快递,到亲戚朋友的店里帮忙等。
让孩子在挣钱的过程中明白,原来挣钱并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体力劳动而获利的工作更辛苦,好好读书才能让将来有更多选择;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好好读书不仅是为了一纸文凭,也是为了学习知识、提升各方面能力;原来平时自己是那么浪费,既不珍惜粮食,也不珍惜父母的付出;原来自己也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将来一定可以面对更多困难,承担更多责任。
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才能从苦难中学会成长。
从小没吃过的孩子,缺乏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与感知,缺乏对于他人的理解和体谅,缺乏对抗挫折的决心与能力,缺乏到达目标的坚持与毅力。
真正爱孩子,就要懂得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
歌德说,有两样东西是孩子们应当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根和翅膀。
父母给孩子的爱和安全感就是根,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父母让孩子吃过的苦,磨炼的意志,就是翅膀,让孩子展翅高飞,不畏艰难。
作者:沐可可,教育行业从业者,90后宝妈,崇尚科学育儿,快乐育儿。一边挣钱养家,一边努力学做60分妈妈。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