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小时候总是有些“小动作”,吃手指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很多宝妈都觉得不卫生,每次看见都将宝宝的手指拿出来,但没一会儿,宝宝又塞进嘴里了。
宝宝为什么对“吃手指”这么执着呢?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将1岁以内是宝宝的口欲期,通过口腔来了解这个世界,喜欢什么都尝一下。
宝宝吃手指是心理发育的一种需求,不仅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安抚。
细心的宝妈会发现,宝宝睡醒之后自己玩的时候,往往会将手指塞进嘴里,如果将宝宝的手指拿出来,他可能就会哼哼唧唧,甚至哭闹发脾气。
在训练宝宝自主入睡的时候,宝宝的选择的自我安抚方式,也是吃手指。
宝宝出生之后,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的陌生的,除了熟悉的妈妈之外,其他未知事物都会让他感到不安,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认知这个世界,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而吃手指,就是宝宝初级的探索过程。
面对宝宝“吃手指”,家长站队成两派
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家长对于宝宝吃手指这件事儿,也形成了意见不同的两派:
“吃手指派”家长
这类家长比较佛系,觉得孩子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成长的必然过程,对口欲期有所了解。而且宝宝吃手指之后,能够安静下来,也乐得自在。
“不吃手指派”家长
这类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关注度很高,多少有些焦虑,总是担心宝宝比较小,抵抗力差。小手到处抓,吃手指的时候很多细菌都进入口腔,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
还认为吃手指是一个坏习惯,一旦养成之后,长大想要纠正就难了,可能会给宝宝买戒吃手指手套,或者在手指上涂抹辛辣刺激的味道,强制宝宝戒掉吃手指的习惯。
两派家长的育儿观念不同,处理方式差别很大,“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会有明显差距。
“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3点差距明显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认为:宝宝3个月之前,会啃咬或者把东西塞进嘴里,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形成我和非我的认知。
1)手眼协调能力差距明显
宝宝“吃手指”不仅能满足口欲期的心理需求,让宝宝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也是手眼协调能力的一种训练,对于发育期的宝宝来说,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
在大人看来,用手拿筷子吃饭是很轻松的事儿,但对于宝宝来说,是需要不断训练进步,才能做到的。
从小吃手指的宝宝,在这一点上,在长大之后会有明显优势,动作更加流畅协调。
2)情绪管理能力差距明显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建立的,特别是3岁前。
“吃手指”是宝宝的一种自我安抚的方式,能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如果这一行为被家长过早制止,宝宝可能因为安全感不足,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变得焦躁不安,在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上比较差。
如果发现宝宝的情绪管理比较差,家长只要抓住3岁前就来得及。
3)适应能力差距明显
宝宝的心理发育是一环扣一环的,口欲期得到满足的宝宝,更有安全感,在独立性上也有明显优势。
像是断奶还有上幼儿园,这种凸显焦虑的阶段,更有安全感的宝宝,在适应能力上会有明显优势。
宝宝喜欢“吃手指”好处多,但超过这个年龄要重视
宝宝适度的吃手指,不仅有利于心理发育,让宝宝更有安全感,还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是宝宝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不过过犹不及,家长要学会“拿捏”。
一般宝宝吃手指的时间会集中在1岁前的口欲期,如果宝宝到了6个月还没出现吃手指的情况,可能是异常行为,家长需要多注意。
8个月的时候,是宝宝吃手的高峰期,吃手的频率会更频繁,2岁之后会逐渐消退。如果还在频繁吃手指,可能是出现了情绪压力,家长要及时询问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