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相信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习惯,那就是遇到了问题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有事尽量自己解决,很少开口让别人帮忙,在街上看到熟人只想绕路走,完全没有打招呼的欲望,参加聚会只觉得疲惫,懒得社交,只想赶紧回家。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看见熟人绕道走一聚会就觉得累是一种危险的人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语言学者肖娜考特尔提出了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内向型人格的人在经历了高强度的社交活动后出现的出汗,疲劳等类似于宿醉后的症状严重的人,甚至还会胸闷以及呼吸困难。
假如内向者所处环境的社交程度远远超出了内心的预期或是可承受范围时,也很容易头晕眼花,耳鸣难以思考等等。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应邀去参加小聚会的时候,你本以为只有几个熟识的人聊聊天,喝喝东西,可是没想到这个小聚会却意外的多了几个陌生人。
你原本只想在社交场所内待两个小时就走,可没想到活动过了6个小时还没结束。
原本轻松的周末你本打算一个人度过,可奈何每天都有客人到访,此时的你不得不打起精神招待客人。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内向者最容易产生社交宿醉的情况,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于1921年提出了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他表示,此二者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内向型人格的人从内部获取能量,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很感兴趣,喜欢一个人独处和安静的环境,讨厌社交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静静的呆着能够让他们倍感舒适。
在内向的人看来,他们坚信自己是封闭的人,不愿意和人交流,也不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圈。
可事实上,内向者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如果长期缺乏自我暴露,一味的压抑着内心的情绪,想法和需求,它将会给亲密关系的建立带来难以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阻碍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内向者时常自我怀疑,为什么他们不能外向一些呢?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呢?为什么不能像外向的人一样在各个场合下都能自如的与他人交流呢?
内向性格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遇到特定的障碍。
1,很难从社交中获得满足感。
对于外向者而言,外部环境的刺激可以给他们带来积极情绪,而内向者却恰恰相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他把志愿者分成了两组,并进行了双盲测试,其中有一组利用了利他林的药物刺激多巴胺分泌,另一组不做任何干涉,而后让两组试验者在实验室观看同样的视频。
研究显示,外向人群更容易受到药物的作用,进而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并且积极的情绪尤为明显,而内向者受药物影响的效果远不如外向者,这就说明了药物的刺激对外向型人格的人更为有效。
当两组实验者被询问到为什么感到开心时,外向者会把当下的环境以及刚才看过的视频与自己的快乐情绪关联起来,他们认为是外界的因素刺激了他们产生积极情绪。
而内向者则更多归因于主观的快乐感,这些与外部因素几乎没有关联。
2,内向者太过敏感,很容易积压情绪。
据相关调查可知,相比外向者,内向者更容易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出现分析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压抑在内心的深处,将自我与外界隔绝开来。
在和这类人交往的过程中就算发生了冲突,他们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发脾气,而是会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隐藏起来,只不过这些情绪并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情绪会逐渐累积起来,最终以具有毁灭性的方式彻底爆发。
其次是有计划的进行社交,大家可以先试着进入少数人的沟通环境中,用最擅长的话题与他人交流。
当你意识到了社交并没有那么复杂之时,就会越来越自信,变得更加外向。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