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景润数学创新班里,优秀学伴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一起成长。
从厦门地铁一号线将军祠站下车,随着扶梯缓缓往上,眼前豁然开朗。出了地铁口,文园路两旁的凤凰花灿若红霞,不远处就是厦门一中高中部。这所百年名校是无数厦门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去年该校陈景润数学创新班(以下简称“陈景润班”)开办后,学生们更是感叹:“来到这里,就如同搭乘上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一路繁花似锦,万事皆可期待!”
去年7月,厦门一中和厦大数学科学学院携手共建陈景润班,首届招生两个班。上周,本报报道陈景润班开办一年形成新气象,在学生、家长中引发强烈反响。其中,也有家长关注陈景润班的发展走向:“高二选科后,陈景润班是否也得重新编班?是不是就享受不到陈景润班的顶配资源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校方早已做好三年系统规划,并将扎实推进,确保陈景润班“培养新生代拔尖人才”的办班初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又出“大招”
新高二增设一个陈景润班破解学生选科两难问题
学生走进律师事务所开展职业体验。
7月8日,厦门一中2021级陈景润班举行了闭学班会。伴随着高一学年结束,陈景润班学生马上面临选科。
我省从去年开始实行新高考。新高考不再按过去的文理分科,而是采用“3+1+2”12种组合模式。所谓“3+1+2”是指,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选考科目就是“1+2”,“1”为从物理和历史中选一门,“2”为从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两门。
在选科问题上,陈景润班部分学生一度很纠结。如果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学科组合,他们就得离开陈景润班。但陈景润班有最好的师资、最优秀的学伴,老师倾力倾情,同学友爱上进,班级氛围非常好。这又让他们万分不舍。
实际上,学校已经想在了他们前头。“我们已经预先做了顶层设计。”厦门一中副校长陈佩玲说,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决定在新高二年增设陈景润班(3)班。
具体来说就是:选择纯理科(即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学生,继续留在原有的2个陈景润班。选择物理类,但不是同时选择化学和生物的优秀生,则安排到新设的陈景润班(3)班。
陈景润班(3)班配备和原有的两个陈景润班一样优秀的师资团队,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这三个班级如有余额,将结合选科组合,吸纳其他非陈景润班的优秀学生。这样,可以让更多在南强班、实验班、平行班的优秀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陈景润班学习,满足他们的进阶需求。
突破传统模式因材施教精细化做好数学分层教学工作
原有两个陈景润班也有学生选择历史类,这些学生怎么办?陈佩玲说,新高考的变化之一是物理类和历史类的学生考查的是同一张数学卷,这对历史类学生是一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
为了确保选择历史类的优秀学生数学学科能继续保持高位发展,学校将把历史类实验班的数学课和陈景润班的数学课进行一一配对,每一天都安排在同一节课上。这些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回陈景润班上数学课,和陈景润班同学一起交流研讨。
这样安排还有另一个好处。陈佩玲说,历史类实验班数学老师常常面临一个难题,讲太深,很多同学听不懂;如果按大多数学生水平授课,少数数学尖子生又“吃不饱”。如今,历史类实验班数学尖子生上数学课可以走班,该班数学老师就可以根据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学情,更好地把握授课的起点和难度,让大部分历史类同学能更好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每天都能学有所得。
陈佩玲指出,陈景润班在高二年的发展设计,要放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来理解。新高考改革有两大意义,一是突破传统育人模式,二是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能力水平强的人才。”她说,这条改革之路需要突破各种局限迎接各种挑战,才会让改革的政策更为合理。只有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全面激发,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才能为社会增添更多人才。
学生在体育场上挥洒汗水。
“新星”加盟
教学能手“拿奖拿到手软”上数学课化繁为简如庖丁解牛
原有的两个陈景润班在开办之初就配备了超强师资战队,新设的陈景润班(3)班师资团队同样值得期待。厦门一中教务处主任吴昕说:“三个陈景润班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拥有一样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出任陈景润班(3)班班主任的黄昌毅,是中学数学界的一颗耀眼“新星”。在各项教学比赛中,黄昌毅可谓是“拿奖拿到手软”。他曾先后获得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高中数学组一等奖、厦门市第五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厦门市第七届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高中数学一等奖、福建省初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微课”评选活动一等奖和二等奖、首届福建省高中数学重难点突破策略研究成果征集评选一等奖。其中,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是全省最优秀教师“大比武”,有人称之为教师教学能力“铁人三项”赛,是体现教师教学技能含金量最高的比赛。
“教功”如此了得,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黄昌毅的数学课那么受欢迎。黄昌毅有着化繁为简的本领,无论多复杂的数学题目,在他手中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的课堂经常笑声不断,学生称之为“思维的盛宴,艺术的享受”。他非常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数学方法,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趣味无穷。有学生说,上了黄老师的课,数学从曾经的噩梦变成了照亮自己生活的一道光,“每次做题时想到黄老师上课讲的解题技巧,每一道题看起来都那么可爱”。
在教育科研方面,黄昌毅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基于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视角下的概念教学实践与研究”,荣获2020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此外,他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6项,并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用心智教书用情感育人“明星班主任”育人有一套
黄昌毅不只是教学能手,在班主任工作上也很有一套。多年的竞赛班班主任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学生的情绪波动,他总能第一时间感知,学生遇到困难也爱向他求助。“能文能武”的他,可以陪学生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也能在课堂内外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独特的个人魅力,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班主任”“深受家长和学生喜爱的双十佳教师”。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黄昌毅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用心智教书,用情感育人”的教学主张。
他说,用心智教书,就是要潜心教书育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数学广阔天地,叩开智慧之门,享受数学之美。要用思维的逻辑吸引学生,用智慧的艺术熏陶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引领学生,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从而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领学生认识数学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用情感育人,则是要关心爱护学生,课堂教学育人为先,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教学中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形成“情感育人、智慧课堂、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用理智的情感激发学生精神力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渗透爱的教育,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黄昌毅(后排左二)“能文能武”,深受家长和学生喜爱。
下真功夫
推进与厦大深入合作“外援团”将继续输送能量
陈景润班开办一年来,除了厦门一中的豪华师资团队潜心执教、倾心育人,还有一个强大“外援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外援团”由陈景润之子陈由伟,当代教育名家、全国数学名师任勇和厦大专家学者等组成。教务处主任吴昕说,进入高二年后,“外援团”将继续源源不断为陈景润班输送“超强能量”。
据介绍,此前,厦门一中已经与厦大人文学院、外文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等多个学院合作,为陈景润班开设《英美文学经典鉴赏》《语文延伸课》《科学思维训练与实践》等多门校本课程。接下来,厦门一中将把更多厦大专家学者请进来,开设更多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主题讲座,丰富学生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同时,伴随着厦门一中与厦大数学科学学院、航天航空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王牌院系的合作深入推进,陈景润班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走进厦大,接触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跟着厦大优秀老师、研究生开展科创实践,向着星辰大海挺进。
陈景润班学生体验攀树课。
打造创新样板带着素养带着思维走向学生
陈景润班顾问、市教育局原巡视员、厦门一中原校长任勇,是中学数学教育界最高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得者。上世纪90年代,任勇在龙岩一中任教时曾带过数学实验班。这个班后来出了很多人才,其中之一就是美团创始人王兴。
任勇说,厦门一中校友中出了两位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和方毅。陈景润又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过。厦门一中和中科院有这样的渊源,可以好好挖掘其育人价值。他建议,厦门一中可以考虑在学校图书馆设立一个陈景润陈列室,同时面向全校开设陈景润相关校本课程,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近陈景润,学习他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发挥好高考“指挥棒”科学选拔人才的正向作用。从命题来看,新高考除了考查知识点、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今年很多考生在高考数学中遭遇“滑铁卢”,直呼太难了。但任勇却指出:“今年是近些年高考数学题出得比较好的一次。”
任勇说,当前的教育更多是带着知识、带着“刷题”走向学生。如果延续这种方式,就会觉得高考数学越来越难。只有带着素养、带着思维走向学生的数学教育,才能从容应对未来高考新趋势。“这对老师要求比较高,但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他说,陈景润班是数学创新班,厦门一中要在创新上做足文章。厦门一中可以以办班为契机,打造一个创新样板,发挥陈景润班榜样的力量,带动全校老师往这个方向努力,让一中走向更辉煌。
建立特色创新体系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数学是高考各个科目中最“拉分”的科目,学好数学的益处显而易见,但陈景润班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赢得高考。
开办之初,厦门一中就表示,陈景润班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弘扬陈景润精神,共筑数学强国梦。
厦门一中为何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做这件事?意义何在?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数学是基础研究的基础。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我们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础学科上。”厦门一中党委书记、校长陈文强说,加快构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效贯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把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关口前移,厚植科学教育根基,对长远解决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短板、从根本上改变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的窘境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一中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创新体系,完成六大任务:倡导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搭建创新平台,锤炼创新本领,坚定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意识。这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创建陈景润班正是学校建立创新体系的一大抓手。
“针对陈景润班在高中三年的走向,我们制定了完整的发展规划。增设陈景润班(3)班,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也是给学生多样化选择的一种创新。”陈文强说,接下来,厦门一中要进一步深化与厦大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共同研究创新人才系统培养的方案,充分利用厦大丰富的课程资源,适时引入大学先修课程,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是厦门一中百年文脉传承中流淌的文化基因。陈文强说,办好陈景润班,彰显厦门一中的使命担当,也承载着这所百年名校的远大抱负,即努力建立富有一中特色的创新体系,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教学改革,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来源:厦门晚报 记者 郭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