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育家陶知行说过:“小学如果是建国之本,那么幼儿园便是根本的根本。”
幼儿园作为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团体,虽说是半托管式的教育模式,但是也需要孩子拥有一定的独立能力、表达能力等。否则很可能出现诸多麻烦,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家住北京的小何最近因儿子渺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苦恼不已,主要原因便是孩子与老师存在比较大的沟通障碍。
当然,并非是孩子语言出现问题,而是因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广州的他只会说粤语,根本不会说普通话,这让老师根本无法与他交流。
往往老师问他想吃什么,他则是回答“我想玩小汽车”,简直就是鸡同鸭讲。“渺渺妈,您还是先带他回去调整一下语言,能用普通话简单沟通后再重新入园吧”,上一周小何去接儿子的时候,老师无奈的说到。
其实,刚开始时小何也不同意家人们只跟孩子说粤语,考虑到她与丈夫都在北京工作,等孩子大一些肯定也要到北京。
但公公婆婆却坚持:“等他去了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交流了,肯定就能学会普通话的。
我们说普通话有口音,反而耽误他呢!”夫妻俩也觉得老人这番话也挺合理,要是儿子也养成严重口音,以后纠正更麻烦。
因而,也没有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只是一起督促儿子学会自己上厕所、吃饭等生活技能,以为这样便可顺利度过幼儿园生活。
万万没想到,居然在语言交流上“翻车”了。“这几天开始,我们在家都尽量用普通话交流,至少能让孩子听得懂。哎,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学会”,小何一脸后悔地说到。
幼儿园便是孩子们的第一个人际小场所,由熟悉的家人变为陌生的老师与其他小伙伴。若是连语言交流的基本能力都出现问题,不仅会加重孩子面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对于适应幼儿园生活也是困难重重。所以,在入园之前,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生活能力!尤其是这4项基本能力,否则很难适应!
能力一:基本语言能力
我国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不管哪个幼儿园基本都是以普通话作为交流语言。因而,家长们应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要尽可能将家庭语言与普通话同时教授,让他能懂得使用这些语言,避免以后进入幼儿园出现“鸡同鸭讲”的状况。
毕竟,若是与老师、其他小伙伴无法正常交流,无形中就已经增加了孩子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压力,以及对幼儿园的抗拒。
可能一些家长担忧孩子学习多种语言会不会影响他的语言发展,其实这种担忧是没必要的。
美国的早期教育专家Burton White的研究证实,幼儿时期接受多种语言教育,会让他说话的流利程度相对低一些,但到了5至6岁以后就不是问题了。
能力二: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脱鞋脱衣服等。虽说幼儿园是半托管式,但也不可能做到老师一对一的程度。
所以,还是需要小朋友们拥有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在老师存在疏忽的情况下,也能自己照顾好自己。
而且,如果孩子连基本的上厕所等都不会,出现随时随地大小便的状况,很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甚至是排斥。这不仅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利于心理健康。
能力三:了解基本的生活安全常识
孩子误食危险品出现险情、乱摸插座开关导致触电等新闻屡见不鲜,而这一个个惨剧的背后,无疑也在提醒着家长们对孩子进行生活安全常识教育的必要性。只有让原本无知无畏的孩子了解到危险与避免危险的,才能保障他们安全、健康成长。
家长切不可将这些安全常识的教育工作全部推到幼儿园老师的身上,毕竟,幼儿园里这么多小朋友,老师不可能时刻看顾好每一个小朋友。
能力四: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根据儿童心理学可知,当孩子到了2至3岁之后,便可通过外界的引导,让他逐渐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而这项能力,对于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若是情绪控制能力太差,哪怕只是玩具摔了、喝水把衣服弄湿等小事都能让孩子出现情绪崩溃。还有可能因情绪管理问题,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等。
家长们不妨在孩子未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逐渐引导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让他了解情绪,情绪变化的不同感受,继而懂得如何发泄情绪。
同时,也要懂得发泄情绪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慢慢懂得调节、平复起伏的情绪。
当然,除了以上几项外,还要注意教导孩子拥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不可轻易跟陌生人接触,以及初步的性保护常识等,这些也同样是进入幼儿园之前,必须要让孩子掌握的技能。而除了这些技能、心理的准备外,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所需的日用品方面,家长也不可马虎。
凌晨妈妈来叨叨:
孩子进入幼儿园,意味着人生开启新一段旅程。而为了能让孩子在幼儿园过得舒心、学到更多知识、交到更多朋友,同时也能让家长自己感到放心,那么在他入读幼儿园之前,就要主要培养他拥有独立自理能力、情绪管控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等基本技能,准备好一切,方可从容、完美应对!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