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逆袭的人生黑马,都有哪些共性?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207天

在《谁更愿意帮你?你帮过的人,还是帮过你的人?》中,精读君提到富兰克林效应,意即:帮过你忙的人会比你帮忙过的人,更愿意帮你忙。

富兰克林身上不仅有富兰克林效应可参考,还有很多亮点可资借鉴。例如,他是一匹大黑马,10岁辍学,从一名印刷工人开始做起,凭自学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外交家等全才,并成为美国国父,头像印在美元上。

看表现,黑马总是出人意料,如神来之笔;但如果归纳统计各种黑马却不难发现,黑马有不少共性,其实是在意料之中。

黑马有哪些共性?怎样借鉴?关于这些问题,读友们可以参考精读君通识词典词条《1909:黑马》。全文附后,期待你能读有所得。

精读君

《1909:黑马》

前置思考

请回顾场景选择中关于写作训练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富兰克林10岁辍学,从一名印刷工人开始做起,凭自学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外交家等全才,并成为美国国父,头像印在美元上。

他的自学方法,例如写作方法,可资借鉴。

具体做法是,看报纸上好文章。看完一遍后,根据作者立意,自己重写这篇文章。不是背诵默写,而是用自己方式来表述。

在这个以教为学过程中,富兰克林发现,自以为看懂、理解、领会文章,但一下笔,能够写出来的东西很少,而且和原文对比,表达既不够精准,也不够精采。

于是,富兰克林带着问题又认真重温文章,然后重新开始写,再比较。如是循环多次,直到最后重写文章,接近原文章水平。

这种方法很有效,富兰克林一年后就成为专栏撰稿人,文章篇篇都能上头版。

在上述训练过程,读友们会发现,富兰克林是场景化写作。

普通人阅读,只是获取作者所提供信息和观点,这是静态、片断结果。而富兰克林重写,要从作者视角考虑读者需求,要考虑起承转合、表达方式,这是完整、动态场景。

不难理解,后者难度要比前者大许多。但这是高效学习要设置的必要难度。

更重要的是,在和原文章对比过程中,富兰克林能够体会到“为什么要如是表达”的微妙,这种分析颗粒度很细,远比普通读者泛泛阅读颗粒度要高。

真正专业人士,水平就体现在这里,能够总结出颗粒度很细规则,甚至是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

Q1:什么是黑马?

A:

1、黑马(Dark horse),指的是:

不走寻常路、出人意料优胜者

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的富兰克林,10岁就辍学,没上过几年学,从印刷工人做起,却凭自学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外交家等全才,并成为美国国父,头像印在美元上,可谓是一匹大黑马。

2、黑马有迹可循

黑马概念被广泛运用,始于1831年英国前首相杰明·狄斯雷斯出版小说《年轻的公爵》。

小说中有讲述一场赛马比赛,一开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马一路领先,但快到终点时,突然有一匹原本不被看好黑马追上来,一举夺得冠军。

从此以后,黑马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例如,最早被称为政坛黑马的是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他在1844年赢得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当选总统。

一提起黑马,大家首先反应的是“出人意料”,潜台词近于无章可循。

事实不然,哈佛大学教授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发起“黑马计划”研究,发现各行各业黑马具有一定相似性,并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成《成为黑马》一书。

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黑马,供读友们参考,提高生涯规划能力。

Q2:怎样理解黑马?

A:

1、追求成为自己

罗斯和奥加斯两位作者,之所以会开展黑马计划,研究黑马共性,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本身就是黑马,不走寻常路,却同样卓越。

例如,罗斯教授17岁辍学,曾经在农村靠卖栅栏养家糊口;奥加斯先后5次从4所不同大学辍学,工作不稳定,甚至一度靠卖旧书维持生计。

基于自身经历,以及对各行各业黑马考察,罗斯和奥加斯认为,单看一个一个黑马,会觉得意外,但一旦统计足够多黑马,却发现有一定规律可循。

在《成为黑马》一书中,罗斯和奥加斯提出几个成为黑马策略,其中第一个关键特征是,黑马总是追求成为自己。

相较而言,这一行工作好不好找、收入高不高、地位高不高等,不是黑马优先考虑因素。黑马思考问题出发点是“我到底喜欢做什么?”黑马更在意工作本身所带来满足感,不是因为收获而满足,而是因为这做个工作就很满足,在此基础上迈向卓越。

为成为最好的自己,黑马会注意加强自我认知,注重考察自己做事内在动机,尤其是微观动机,以明晰自己想做什么、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过程富有挑战,因为不是随波逐流,没有标准答案可循,需要独立思考,并形成定见。即便是黑马,往往也经历一个较长探索过程。

我们来考察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科琳娜是一位28岁年轻女性,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一名白宫政治行动家。不过,2009年当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她到纽约市政厅工作时,她却很犹豫。

原因在于,事实上,她觉得自己非常疲惫,而且这种疲惫不是因为工作辛苦,而是因为在深入反思后,觉得这份工作虽然自己擅长,也能带来成就,却不能带来快乐。

于是她调用元认知考察自身动机和行为,慢慢发现,每当她想离开政界,就会专门花时间去整理东西。连收拾衣橱或者打扫厨房这样的小事,都会让她振奋起来。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整理东西。

意识到自己最想做事情和政治工作存在差异后,她着手调整职业规划并进行过渡,最终于2010年底正式结束自己政治生涯,转向帮助人们规划生活和物品。

通过动机认知自我时,要注意细化考察,探究微观动机,而不是泛泛宏观、中观动机。微观动机由一系列强烈而持久感觉组成,可能隐藏在我们潜意识深处,包括某些细微偏好,直白欲望以及私密想法。就像深埋地底矿石一样,需要深入挖掘。

就科琳娜而言,其微观动机是渴望整理东西,这已经是一个具体动机,但深入挖掘后会发现,更细化微观动机是整理物理空间。

这个微观动机在外人看来,显得离奇、琐碎,但这是科琳娜内心真正需要,也就引导她过上富有成就感、真实而且快乐生活,并最终在这个事业上也取得很大成就。

每个人微观动机独特而具体,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挖掘,别人无法代劳。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不要愚弄自己,其实自己才是最容易遭受愚弄的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在自我认知上下功夫,明白自己真正所爱,追求成为自己,就容易人云亦云,更谈不上成为一匹不走寻常路、出人意料黑马。

2、持续梯度上升

黑马第二个关键特征是,梯度上升,结合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

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人生是一片山区,我们任务是爬到最高那座山顶端。我们没有地图,不知道哪座山最高、位置在哪;并且我们是从接近海平面地方开始攀登,只能看到自己附近那些崎岖斜坡。问题是:怎么做才能找到一条有望成功攀登路线?

在数学上,这被数学家称为“全局优化”问题。黑马采用的是被数学家称为“梯度上升”的策略。

意思是,站在起点上,先观察确定哪个斜坡最陡,爬一会停下来再观察,看是否有更好攀登方向,是否能找到一个更陡斜坡。持续这个过程,就会爬得越来越高,最终到达顶峰。

这其实是一个贪心算法,意即:每一局部求最优以求整体最优算法。其问题在于,可能局部最优,但全局未必最优。例如,找不到攀登顶峰最短路径。

不过,人生并非一道纯粹数学题。全局最优路径或许在数学上有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存在。常态是,进几步,再退几步,走的不是直路,而是弯路。

令人欣慰的是,像黑马那样采用梯度上升策略,我们有条件一步步接近顶峰。也就是说,有一个长期愿景指引,再结合短期目标,一步一步创造未来。

请注意,这是长期愿景,而不是长期目标。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成为什么样黑马,当下可能都还不清楚,就谈不上运用SMART原则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只能说长期愿景来看,是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这是一个创造过程。

我们来看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医疗器械厂女工苏珊,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母亲死于癌症,父亲是个工人,家里还有3个兄弟。她从小就承担长期繁重家务,早早结婚,嫁给一个有家暴倾向丈夫。

在持“赢在起跑线”观点的人看来,苏珊一开始拿的并不是一副好牌。但牌好牌差不是黑马关心重点,黑马关心的始终是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苏珊想进入的是音乐行业。

苏珊没有任何演奏乐器经验,也没有什么音乐行业人脉资源,为进入音乐行业,采用梯度上升策略,尝试去和音乐沾边行业找工作。

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声音艺术大学做接待员。如是决策,苏珊有其判断逻辑:她对提供服务一直很热情,接待员这份服务性工作适合她;同时这份工作会间接帮助她,接触到音乐教师和教材资料,甚至会有一些打听小道消息机会,帮助自己自学。

最终凭借自学和努力,持续梯度上升,苏珊成为伯克利音乐学院一名全职教授。

在外人看来,黑马决策不太考虑风险。例如,从概率来看,可能1万个接待员中间只有1个人才能成为音乐学院教授。

这个视角考虑基本比率,自然没错,但罗斯和奥加斯调研发现,黑马也考虑风险,不过更多是从“适合”程度来评估风险高低。

意思是,黑马善于评估自己内在兴趣点与某个机会之间匹配程度。一个特定机会能激活兴趣点越多,就越适合。在黑马看来,风险就越低;相反,越不适合,机会风险就越高。

梯度上升策略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个人的人生山谷都有独一无二地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微观动机,都有必要也有条件成为最好的自己,也就没有一条通用路线,需要靠自己去构建一条个性化路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考查适用条件

黑马和普通人考虑问题一个重要差别是思维方式,也就是标准化与个性化之别。

这意味着,成为黑马策略也有适用情境,需要具体而定。罗斯和奥加斯《成为黑马》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是“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生产就是一个标准化时代,对人才要求也以标准化为主。知识分学科、职业分工种,就是体现。要让人适应机器,而不是机器适应人。

不过,侧重标准化只是一个阶段。古代没有机械大生产,不侧重标准化;到了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已经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标准化事情应该由机器来做,而人应该差异化分工,注重个性化、创意度和多样性。

这意味着,按照固定模式批量生产人才,这种做法未来竞争空间越来越小,所培养的人才既不快乐也不厉害。想要快乐又要厉害,每个人需要突显个性化。高级人才不是标准化产品,没有固定成长路线,而是自由发展产物。

关于上述观点,《成为黑马》一书给出的主要是个例,有幸存者偏差之嫌,因为有一种可能性是,不走寻常路还有不少人,但没有成为黑马,默默无闻。

对此,我们可以拓展了解更多研究,以评估可信度。例如,戴维·爱泼斯坦《范围》一书中,给出更多证据。例如,像公司CEO级别人才,较多大器晚成,尝试过很多不一样工作;敢于跨领域尝试不同工作的人,结果比一般人更好。

其中有一项研究,追踪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学生职业生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学生们高中时就要选定专业,一直到大学都是上对口专业。但苏格兰正好相反,学生们在大学头两年都不需要选专业,到大三才分专业。

跟踪研究发现,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工作,收入也更高。早早定型的人则最好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个专业,因为统计表明换专业工作收入增长更快。

之所以这些跨领域、不走寻常路的人,能够取得更好表现,成为黑马。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稀缺程度。

如果一个人只是标准化模子人才,就像机器上螺丝钉,容易替换,不可替代性很弱,价值不高;相反,历经多个领域,采用多维竞争等策略,做到单点极致,或者更擅长跨界借鉴,解决复杂问题,个性化程度高,不可替代性很强,价值更高。

考察黑马之间相似性,我们要自信,人与人之间人生地图不同、攀登路径不同,不要强求遵循社会时钟,不要过分焦虑,而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节奏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工具思维,借用人类社会发明的各种方法和工具,而不是仅靠自己。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富兰克林自学写作,以教为学、比较、必要难度等方法都可资借鉴。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注意探索可能性空间。

人生可能性很多,标准化收敛可能性,个性化扩展可能性。窄化还是宽化,值得我们思考。

后置思考:

①你观察同学中有哪些黑马?有什么发现?

②细化考察自己微观动机,你有什么体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