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回小县城躺平? 无论怎么选,真的没有对错吗?
长久以来,我们似乎都是这么认为的。
毕竟人呐,追求不同:有人喜欢大城市,希望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有人青睐小县城,专爱安逸舒适的生活。
但是,大家是否想过:你,如果真的回到了小县城,过的上安逸地生活吗?
别急着回答,屏幕前的伙伴,可以先思索下, 在文章的最后,再给自己一个答案。
先说我的观点,在我看来,回到小县城容易,但安逸真得很难。
如果还要在前面加上一辈子这个词的话,那更是难上加难。
难的不在于生活成本和节奏,而是三个无法规避的硬伤:
第一个叫就业
虽然理想中的县城生活是朝九晚五,有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但真实生活里的县城,别扯朝九晚五了,你就挣个3000块钱的工作,都是千难万难。
大多数的宿命,不是跑业务,就是送外卖。更有甚者,只能找个加工厂,忍冬悲伤。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某种意义上,就是如此。
毕竟,大城市太大了,你总有吃食的地方,总能找到新的机会。
但县城呢?它资源是有限的,好的资源就这么多,有关系的人多吃一口,其他人就少吃一口。
一般的县城市也就数十万人,这一口,普通人能吃上吗?
答案,就不用我赘述了。
当然,有人会说,混县城不一定要打工啊,创业它不香吗?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去到县城,还想着打工,这书,岂不是白读了!!
之前我这么想过,后来才发现,太难了。
不是实力的问题,而是那些低门槛高利润的行当,基本都有人在做了。
而且在座的人,方方面面的关系环绕,不知扎根有多深。
你贸然插进去,既没关系,也没背景,还得面临同行的打压。
拿什么去赢呢?
至于新兴产业什么的,那倒是一片坦途。
当地甚至还想给你颁个奖状,感谢你丰富了县城的产业结构,但技术密集型的东西,能在小县城活下去吗?
答案,我相信大家都懂。
而且,将时间拉长,师公医也没那安全,因为整个县域的经济和人口都在下行,财政赤字节节攀升。
搞不好十几年后,某些县就直接消失或者合并了,然后撤裁掉大量的公职人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小县城享受安逸的生活呢?
同时,基于前面说的问题,又导致了第二个恶果,普通县城很难维持教育水平,即便维持住了,教育的基石也在不断崩塌。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是连锁的,因为就业和人口的问题,教育质量也在衰弱。
以黄冈中学为例,90年代誉满天下,教育水平一骑绝尘。巅峰时期,全省前100的高分考生,有30%来自黄冈中学。
但现在呢,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而且,黄冈中学还仅仅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其他不知名的县城,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因为大城市,可以从小城市,把最好的老师挖走;而小城市,面对这样的事情,却毫无办法。
长此以往,县城拿什么玩呢?
另外,由于人口的流失,县域教育的基石也在崩塌。
以朋友的老家为例,贫困县城里,10多个村子,只有一所农村小学,上小学那会是2001年,全校还有学生750人左右,热闹的很,每年都有新老师的加入。
而现在,学生和老师加起来都不到100人了,普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都不愿意过来。
别说教育质量了,维持教育都成了一个难题。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你要回县城没问题,你说我要求低,也不是问题。
但你忍心,让孩子受苦吗?忍心他们,在师资力量,教育设施上,就差了别人一大截吗?
当然,你可以说我能接受,能忍心。
毕竟生死由命,教育在己。况且,我生不生孩子还不一定呢?
这话听着没毛病!
的确,工作可以将就,教育也可以将就,或者不生,但医疗呢,还能将就吗?
不能,因为这是一个要命的事情。
但就是这样要命的事情,摆在县城面前的核心问题,已经不是医疗水平的高低了,而是如何留住年轻医生。
用某些县城科室主任的话来讲就是,目前医院人才流失现象,比水土流失还严峻。
即便走人才引进的策略,房子、配偶工作,一律搞定,都很难吸引到年轻医生。
最后能招收来的年轻血液,基本上都是上级市,二本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而且还是不太优秀的那部分。
不优秀到什么程度呢?不少人,工作几年后,甚至执业医师资格证都没考过。
这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却真的在发生。
而且,这些人来了之后,还多少有些怨念:觉得自己是被迫的,应该值得更好的去处;觉得平台太低了,动力也不足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的,如果只是有个小灾小病也就算了,但凡出现点复杂的急症,你说你得怎么治呢?
你能把亲人或者自己的生命,赌在这个地方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聊了这么多,最后,回到话题的开头。
坚守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县城。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但真正权衡利弊之后。
这还是个问题吗?其实不是,毕竟,你我都不是周公子。
回老家并不会安逸。
能回老家能安逸的人,他早安逸了,何必背井离乡呢。
所以,从普通的人角度出发,长远来看,我们最好的归宿,是也只能是大城市了。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