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叶孜文 通讯员岳青 8月3日,2022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出征仪式(下称“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在汕头市鮀岛影剧院举行。今年,将有4000名大学生志愿者踏上新的征程,投身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服务岗、农业科技服务岗、乡村规划服务岗等十类服务岗位的服务中。
2022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14个地市服务队代表挥旗。 通讯员供图
设置十类服务岗位,2023年将实现在岗志愿者达1万人
为更好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今年项目共设置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服务岗、农业科技服务岗、农业信息化建设岗、乡村规划服务岗、乡村产业园区服务岗、乡村教育服务岗、乡村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岗、乡村文化服务岗、乡村生态服务岗、乡村治理服务岗等十类服务岗位。其中,为粤东、粤西、粤北12地市和肇庆市901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选派2-3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参与驻镇帮镇扶村。
项目招募公告发出后,共收到20521人通过“i志愿”系统报名。经审核、面试、体检、公示等环节,确定拟录取名单4000人。拟录取的志愿者中,从性别构成看,男女比例分别为42.33%、56.67%,性别比例总体平衡;从地域构成看,粤东、粤西、粤北户籍人数占比达88%,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是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从学历构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约占比80%,专科约占比20%,高素质青年人才将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
志愿者宣誓。 通讯员供图
团省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由省市财政安排9.7亿资金,利用4年时间面向全国招募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地市以及肇庆市、惠州市龙门县的乡村开展2至3年志愿服务,规模化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也为青年返乡入乡“有事干、有盼头、留得住”提供有力平台和有效路径,为基层储备一大批青年人才。此外,团省委还参照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运作模式,面向华南师范大学招募首批5名研究生支教志愿者,赴汕尾开展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
据悉,该项目采取分批招募、稳步扩大的做法。每年结合延长服务期的志愿者数量在年度招募计划内据实核定新招募志愿者数量。2021年,首批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已奔赴粤东、粤西、粤北等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到2023年实现在岗服务志愿者稳定在1万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关注“广东志愿者”微信公众号了解项目最新公告。
过去两年志愿者党团员比例超93%
据统计,2021年和2022年招募的“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中,党团员比例均超过93%。华南师范大学的党员志愿者区佩怡表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把有限时间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中,这是我们的光荣。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润物无声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敢于担当的乡村振兴志愿者。”
毕业于深圳大学的钟泽铃,从实验室走向汕头的田间地头,她2021年成为一名驻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志愿者,积极投身镇上的蜜蜂产业、特色农产品种植、消费帮扶等工作中。今年5月,她正式向仙城镇党委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为人民群众干实事。”她说。
2020年8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黄海淦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年,以山区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驻孔美村脱贫工作队的一员。2021年,他加入了首批“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的队伍,迈向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他在乡村负责“大手牵小手”“童心妈妈”等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他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和粤东乡村之间的桥梁。
仪式结束后,全场志愿者进行快闪合唱《我相信》。 通讯员供图
在茂名曹江中心学校支教两年的冯雅琪,她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助长信心、带去欢乐,服务的同时她在奉献中发现了自身的潜能,找到人生方向,实现双向成长。
锤炼本领,建设家乡,尽己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建设美丽家乡、触摸真实乡村。许多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志愿者将这次服务乡村的旅程作为梦想启航的原点,传承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的起点。
今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志杰,从距广东千里之外的武汉,回到哺育滋养他的家乡汕头,“作为一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服务岗志愿者,我要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时刻放在心中,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提高基层治理效率贡献力量。”
“到乡村去”这个声音也一直召唤着杨洋,目前还是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研究生的杨洋,即将赴清远市乡村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岗服务。杨洋从小生长在四川农村,因为自身曾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她深刻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希望能够发挥专业所学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爱好拍摄的“新兴青年”陈轩毅,从暨南大学毕业后回到了他的家乡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服务,闲暇时间他会带着无人机去下乡航拍,他和他的队长拍摄剪辑了6个短视频作品投稿参加短视频大“晒”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金利镇。“接下来我打算建立一支志愿服务队,挖掘乡村文化并进行推广,以新媒体为媒介,传播乡村独有的生态文化价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