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某县2022年全县初三年级共有17000余名学生参加中考,而这届初三学生在三年前初一入学时一共有22000多人。初中三年时间,减少了5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去哪里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地学校普遍存在“遗弃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成就”老师和学校的同时,却断送了学生的前途。为什么会这样呢?背后又有哪些原因?
以学生成绩考核学校和老师的政策,从未离开过!
教育局以中考成绩考核辖区内所有中学,并且进行排名,学校又以学生成绩来考核老师,这一政策在很多地区一直存在,并且从未离开。
虽然教育部严禁以考试成绩高低给学生排名,但是各个学校对成绩排名这件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学校仍然会“明目张胆”给全体学生进行排名,家长、学生也能坦然接受,家长不说,学生同意,谁又会管那么多呢?
即便不进行排名,当地哪所学校是重点初中,哪所学校成绩较差,家长们不都是心知肚明吗?他们又是如何知道的?答案自然不用多说。
以中招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考核学校,并且作为学校校长是否能升迁的依据,也作为是否能提拔学校领导班子的参数,学校自然会想各种办法来提高教学成绩。在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必定会制定相应的教学成绩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核老师,而老师们的教学成绩,又决定各个老师能否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甚至决定老师们是否有晋升职称的资格。
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大前提下,不管是学校,还是一线老师,对教学成绩都不敢掉以轻心。所谓的“双减”,只能停留在表面,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只能写在档案里。
学校给班主任下达“驱赶”学生指标!
学校校长暗地里给初三年级班主任下达“驱赶”学生指标,每个班不能少于20人!这就意味着每个班级20多名学生没有资格参加中招考试。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与当地教育局考核各个学校的评价制度有关!
教育局规定辖区内各个初中学校的教学成绩评价,以实际参加中招考试的人数来作为分母进行计算。按学生总成绩的全县排名进行积分,全县排名前10%的学生人数积40分,排名11%—30%的学生每人积25分,排名30%—50%的学生每人积15分,50%-60%的学生每人积10分,排名60%以后的学生不积分。
以上图为例,假如A 、B两所初中学校,初一新生全部为1000人,A学校无一学生流失,B学校故意“驱赶”200名学生,两所学校的学生在中招考试时,各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都是一样的,因为B学校参加学生少,分母就小,最后得分的积分自然就高得多,全县的排名自然就靠前了。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成绩排名,就会想方设法变相驱赶差生。学生成绩不能进入全县的前60%,对学校的积分排名来说,没有一点作用,只能增大分母,降低学校名次。于是,只要这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违反学校纪律,班主任老师总会要求回家反思一周时间(教育部的教育惩戒条例中有这样的规定,对严重违纪学生可以停课一周由家长教育),反复这样操作几次,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再上学了。
驱赶学生的方法很多,还有一些老师会提前动员初三学生去职业学校就读,其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成绩排名考虑,毕竟分母小了,成绩积分就容易提高。
即便一些教育局在考核各个学校的排名时,会考虑到巩固率的问题,但是往往由于巩固率得分占比较小,致使一部分学校干脆就放弃了巩固率得分,驱赶起学生更加变本加厉。
“遗弃式”教育极不可取!
为了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成绩排名更加靠前,想方设法驱赶差生,这种“遗弃式”教育模式极不可取。
学生没有机会参加中考,就意味着不可能有机会上高中,这等于断送了学生的前途。为了老师名誉和学校声誉,故意驱赶差生,你们的良心不疼吗?教育局为什么不提高巩固率得分占比,为什么只让全县排名前60%的学生参与评比?要求100%的学生参与评比不“香”吗?这是在真心办教育吗?
造成这种局面,谁该反思?谁在断送学生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