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细心有经验的护士远胜过初出茅庐的医生
病房抢救是临床护士必备的专业技能,但如果是在小儿外科,儿科护士需要做的工作就需要更加细心和谨慎了。
李护士曾在急诊抢救室呆过两年,还在三甲急诊进修过抢救,还参加过急救员培训,算是一名有着20年工作经验的老护士了。
有着这么久工作经验的老护士,后来被调入了儿科病区,也在小儿外科开科时,分配到了小儿外科。
众所周知,很多在儿科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后都不愿意去小儿外科,因为小儿外科里承载了很大的“风险”,管路多,手术多,风险也大。
但已到中年的李护士还是毅然而然,不仅去了小儿外科,还开始和小儿外科里千奇百怪的病种打起了交道。
对于有着这么丰富经验的护士来说,基本的病情观察能力和抢救能力还是要有的。
也是这种能力,帮助李护士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一天中午12:20分,李护士与责任组交接完毕,30床日间鞘膜积液的1岁3月患儿,在回来不到10分钟病情就发生了变化。
在患儿过床时,李护士发现患孩面色口唇苍白、四肢末梢冰凉,测得当时的脉氧为95%,心率85,对于1岁多的幼儿来说显然是偏慢的,当看到这个数值时,李护士凭多年的儿科护士经验和直觉,感觉此患孩麻醉过深,复苏不够清醒就送回来了,立即汇报当值医生。
但当值医生是位刚毕业的年轻外科医生王医生,没经历过小儿抢救,也没经历过成人抢救的大场面,当李护士将患孩的病情汇报给他时,这位年轻的王医生对家属说,先把患孩抱起来走走,不要让他一直睡。
但就是这一举动!让患儿陷入了危险当中......
家属自然是听信医生的话,将患儿抱着在走廊上行走。
李护士看患孩拍打双肩时眼睛会睁开,也暂回护士站准备送手术,正当李护士准备送52床手术时,李护士(中午班只有一个护士)看到走廊有家属走动,就问了一句,你是30床吗?家属说,是的,医生叫他们抱孩子走动。
就是这么一句话,把李护士吓得不轻,赶紧叫家属将患孩抱回床上休息。
但家属却发出了质疑声:医生和护士说的怎么都不一样?一个说要抱起来走,一个说要放下来休息,到底该听谁的?
而这个时候患儿面色依旧苍白,李护士顾不上跟家属解释,立即捏患孩的耳朵,弹患儿脚底,轻拍患儿双肩,患儿还是没有反应。
见状,李护士赶紧掏出指脉氧夹患儿手指,患儿心率70,脉氧94,数值波动中,再持续夹时,心率脉氧居然不显示。
而当时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没有医生在场,只有李护士和护士长,顾不上三七二十一,立即给氧、上心电监护,启动抢救方案,呼叫二道班医生,PICU值班医生,麻醉科插管医生等。
心电监护显示患儿心率80,脉氧96,李护士根据自己多年儿科的工作经验,查看患儿瞳孔,发现患孩的瞳孔对光反射迟钝,于是继续拍打患儿双肩,弹患儿足底,患孩在李护士强烈的刺激下,终于睁开了眼睛!
但是,即使患儿睁开了眼睛,依旧处于嗜睡状态,果不其然,很快又昏睡过去了。面色依旧苍白。
而后,在医生们到场,他们评估了患儿,麻师看患儿时不时昏睡,心率从90掉至68,便配好阿托品备用。患孩经过医生们的听诊,呼叫,心率维持在90,脉氧97%的状态,于是抢救小组决定先观察下再用药,抢救人员暂时撤退。
一次又一次的抢救,在抢救人员离开的仅仅十分钟,患儿又昏睡过去了!
值班医生王医生根据麻师的建议,说用阿托品0.2克静推,此时病房只剩下李护士与王医生,李护士从急救车拿出阿托品,准备抽药,多年养成的职业素养再次提醒告诉李护士:特殊药品用药,需要双人独立核对。
李护士想到一道班医生不太靠谱,于是找到护士长,请她帮忙核对,护士长也缺少小儿用药经验,护士长说,刚才麻师抽阿托品,是用5ml注射器抽了4ml的盐水稀释,给患儿用1-2ml,现在用原液0.2ml,可以直接静推吗?浓度是否过高?
王医生因为是首次开阿托品医嘱,放心不下也来到了治疗室,正在我准备抽药时,细心的麻师接到病房医生的电话后,又从手术室回到了病房,他看到李护士手中的药,说,还是我自己来配药吧,于是,麻师用5ml注射器抽了4ml的盐水稀释1ml的阿托品,然后,给患儿用了2ml的稀释液。
在医生静推完后,眼看着监护仪上患儿的心率从90多上升到150,再慢慢回降到正常范围。患儿不再昏睡,而是处于正常睡眠状态。
这时,李护士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下了。
不得不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是安全的保证,特别是在医院,万幸这“多嘴”一问!
重视能引起患者安全的每个细节,而这样“多嘴”一问就拯救了一条人命的事,在这之前也有过。
2021年12月2日中午,界首市人民医院北区综合内科值班护士云月华像往常一样巡视病房,发现收拾好东西正要准备出院的77岁住院患者魏大爷捂着胸口咳嗽不停,细心的云月华就上前询问魏大爷,“大爷,是哪里不舒服吗?”家属告知云月华:“我父亲今天就要出院了,心情格外好,早晨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些鸡肉,不小心把还没嚼开的蛋黄吞下去了,魏大爷就感到嗓子很不舒服,咳嗽不止,家属让魏大爷喝点水,但还是不行,仍一直在咳嗽,没事,应该一会就好了”。
老人和家属都没有当回事,提着东西就要出门。听到这些,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云月华判断魏大爷可能是气管吸入食物引起的,急忙拉住家属说:“气管里还有异物必须及时清除,否则老人会非常难受,持续呛咳,还容易引发窒息的危险,必须立即处理好再走。”
云月华迅速拉住老人给予扣背排痰,一边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情况并未见好转,一边联系值班医生段振乾做进一步抢救,经约15分钟的抢救,魏大爷咳出了一条约3厘米长的鸡肉丝,老人咳嗽立刻缓解。“当时魏大爷出现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口唇紫绀等症状,病情危重,因发现早、抢救及时,魏大爷已经脱离危险。”段振乾医生介绍道。
家属见状长出一口气,连连向云月华等道谢:“谢谢你的细心挽救了我父亲的生命!谢谢你们!”医护人员不放心,坚持为魏大爷进行了详细查体并医学观察了2小时后才放心的让魏大爷出院。
12月6日,康复出院的患者魏大爷及家属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送给了界首市人民医院北区综合内科医护人员手中,以表达北区综合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的感激之情。
无独有偶,2019年还发生过同类的事情。
一名58岁诊断为横结肠癌的女性患者,行“腹腔镜下横结肠癌根治术“后安返病房,术后管床医生开常规医嘱“安可欣1.5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输液(免皮试)BID。双人核对药物后,护士将配好的安可欣组液携至患者床旁执行医嘱。
核对患者信息时,护士看见患者电子床头卡上显示过敏(青霉素、头孢类、氨基酸),床头挂有红色过敏牌,手腕带上有红色过敏标识,同样写着(青霉素、头孢类、氨基酸)。
然而,安可欣药品成分就是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是管床医生开错医嘱?或是护士入院评估错误,患者并没有头孢类过敏?还是安可欣并不是头孢类抗生素?
见状,护士便“多嘴”问了一句家属:
“患者家属,某某阿姨有对什么药物过敏吗?”
“我妈对青霉素、头孢类和氨基酸过敏。”
护士听到便立马将配好的安可欣组液拿回配置室,询问值班医生。
“安可欣是否属于头孢类抗生素?”
“安可欣是头孢类抗生素。”
“45床横结肠癌患者是头孢过敏,管床医生开医嘱用安可欣,你赶紧处理一下。”
值班医生马上去病房跟患者家属再次确认,回到配置室告知我将安可欣组液丢掉,
其实,除了感到庆幸外,更多的是可怕,可想而知一旦用错药,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还会造成医疗事故!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随时保持警惕性,多看多问多观察,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护士的细心,关键时刻能救命,但这也不仅仅是细心两个字可以说明的,护士的职业敏感度也是日常工作能力的积累。
一个认真细心有经验的护士,要远胜过一个初出茅庐的医生!
来源:医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