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
小时候,常常被你们“抛弃”,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学放学;长大后,我却成了你。一袭白衣,心怀满生热爱,无论节气轮转,昼夜更替,为守护生死,竭尽全力。
择“医”事,终“医”生。你们用行动诠释不为繁华易匠心的执着与坚守;干“医”行,钻“医”行,你们用奋斗演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与品质。
一家三口皆医生,救死扶伤两代人。我们是同一屋檐下相亲相爱的家人,也是同一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同事。你们是父母也是我的良师,我是女儿也是你们的益友。
都说最深情的告白是一路同行,而白大褂就是我们最靓的“亲子装”。
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青岛市市立医院,聆听医生王梓这个医生家庭的故事。
饭桌旁的病例研讨会
温暖的灯光,煨着热汤。结束疲惫忙碌的一天,三个夜归人围坐桌旁,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
“刘老师,麻烦请教个问题,消化科经常会有患者担心,无痛胃肠镜检查会影响大脑,应该如何向患者解释?”问话的是女儿,来自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消化内科的王梓医生,口中的刘老师是她的妈妈,同在东院工作的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刘玉秋。“在医院里,我们都习惯称呼年资较长的医生为‘老师’。”
针对女儿的问题,刘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无痛胃肠镜检查,就是在检查前,经静脉注射一种短效麻醉药物,常用的药为“丙泊酚”。在做完检查的30分钟内,走路会有些不稳;术后第二天基本可以恢复正常,所以不需要担心做了会记忆力下降、引起老年痴呆等副作用。王梓也向父亲请教到,当门诊上遇到一些情绪很抵触的病人时,该如何合理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愿意说出自己的病情及诉求并配合治疗。这时,父亲以过来人的经验,语重心长地传授医患沟通的技巧,“作为医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很重要,你可以先通过聊天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打开他们的心扉。”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场饭桌旁的病例研讨会中,没有长幼之分,每个人既是学生,追求一颗“求学之心”,保持一份“求教之态”,同时又是老师,运用自身所学解疑释惑。
在王梓的印象中,他们这个三口之家一直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饭桌旁的病例研讨会更是从小就有,“那时候我还小,听不懂爸爸妈妈具体在聊什么,但我知道事关治病救人,事关生命健康。”渐渐长大懂事了,王梓也时不时旁观一下研讨会,表达疑问,发表看法。两年前,在日本留学的王梓博士毕业,学成归来后加入青岛市市立医院,正式成为一名像父母一样的“市立人”,从此以一名医生的身份加入研讨会,与同事父母平等对话。
“我自豪我的父母是医生,我庆幸我不仅仅是医生的孩子,自己也是医生。”在王梓心中,父母不只是前辈和榜样,值得学习和敬仰,更是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学习、进步和成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研讨会触及到三个人的知识盲区时,作为“小辈儿”的年轻人,王梓会自觉承担起查阅指南的任务,及时为大家科普。
美时美刻,灯火可亲,家人相守,其乐融融。
三代五口全从医
薪火相传传医道,一脉相承承仁心。
一家三口不仅把家庭聚会开成病例研讨会,更是把医生这份职业看作了一种家族的荣耀,甚至是一种生命的传承。
追溯王梓学医的初衷,才知道,她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医学世家,不止两代三口人,而是三代五口人都从医!
王梓的爷爷是湖南人,抗美援朝参军去的东北,从此扎根黑土地,潜心外科医学,和身为内科大夫的奶奶一起,为一方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父亲王野在黑土地上出生、长大,受父母影响,也走上了行医之路。“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在王野的记忆中,父亲这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刻进了自己的心里,成为鞭策自己砥砺前行的动力。刘玉秋和王野是医学院同学,毕业后成为医生伉俪,携手书写“与你并肩作战”的浪漫。
爱不仅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包含了夜以继日的坚守、聚少离多的酸楚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医院里的夫妻档对这句话或许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更生动的阐释。
王野的专业是烧烫伤,而刘玉秋从事手术麻醉。同在佳木斯工作的15年,俩人经常搭档同台做手术。刘玉秋至今仍记得,那是一台烫伤手术,孩子4岁左右,术前她再三叮嘱孩子奶奶务必禁食禁水,待手术顺利做完,孩子安返病房后却呕吐不止。情急之下,王野赶紧给妻子打电话,穿越两栋楼,刘玉秋火速赶回病房,和王野一起处理棘手情况。所幸,经过及时处理,孩子很快脱险。看到孩子吐出的大米饭,这时奶奶才承认,自己偷偷给孩子喂了饭,夫妻二人一阵后怕,直到孩子彻底恢复才松了口气。
2002年,夫妻二人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来到青岛市市立医院。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家乡、工作了15年的医院,阔别亲朋好友和一切熟悉的人事物,纵有万般不舍,面对未来发展,依然挥手再见,阔步前行。
瞒着女儿,援建震后北川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转眼过了20年。20年间,夫妻俩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始终秉持“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心怀敬畏,矢志奋斗。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45岁的刘玉秋主动报名援建北川。深知次生灾害频发,危险重重,前途未知,但她毅然前行,去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当时的王梓刚考上大学,为了不让女儿担心,刘玉秋谎称自己出差,瞒着女儿出发了。来到北川后才发现,原来现实比想象中的还要残酷。余震不断,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频发,随时有生命危险。她和“战友”们在临时搭建起的板房医院里收治病人,设备简陋,条件相当艰苦。除了身体上的劳累,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地震后许多家庭都支离破碎了,患者有很大的心理创伤,需要向我们不断倾诉悲伤,我们要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心情特别复杂。”面对千难万险,刘玉秋在那里坚持了整整两个月,圆满完成援川任务凯旋。时间过了这么久,王梓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我记得有几次给妈妈打电话,还没等聊上几句,就听见有人喊‘地震了’,妈妈故意以信号不好匆匆挂掉电话,以防我们担心。”刘玉秋再回头看当时的选择,却直言“不后悔”,“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什么,或多,或少,才不辜负生而为人。”刘玉秋从事麻醉工作35年,即将退休的她却对岗位恋恋不舍,“我热爱我的麻醉专业,这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无论什么时候离开这个岗位,我都舍不得。”
记者采访当天,她接连做完了9台剖宫产手术,忙得中午饭都没顾上好好吃,“我体力好,觉得自己还能干,只要患者需要我,我就一直在!”为了患者,她时刻准备着奔赴“战场”,于无影灯下书写“绿衣天使”的“生命答卷”。
烧伤科病房,是医院里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在这里,最常见到的是血淋淋、“焦头烂额”、“皮开肉绽”让人不忍目睹的场面,还有烧烫伤儿童那让人心酸的哭声。在这里,王野和他带领的烧伤科团队,修复、弥合受难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伤痕,用精湛的医术与仁爱之心助患者浴火重生。王野,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多次在省市级烧伤年会大会发言或担任大会主持工作,烧伤整形科在山东省烧伤专业6个临床重点专科中排名第三,是青岛市唯一一个烧伤临床重点专科。8月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行榜中,烧伤外科学跻身全国科技量值百强,位列第67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择“医”事,终“医”生。用这句话形容王野和刘玉秋夫妇,再合适不过。而如今,他们这种医者精神和医者情怀又传递给女儿王梓,让医学之光照亮奋进青春,让医者之爱温暖流淌。
都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很多时候,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对王梓来说,重医德敬生命,就是一种从小耳濡目的习惯养成。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没什么好纠结的,父母给我树立了那么好的榜样,我觉得自己就是为医学而生。”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国内本科5年毕业后,她背井离乡,一个人出国深造,在日本留学5年后,博士毕业的她,又毅然选择回到青岛,以己之力,尽己所能造福本地患者。她不知道的是,当年出于心疼女儿的考虑,父母也曾有过担忧和犹豫。
王梓跟父母的专业都不同,她选择的是消化内科,将自己沉浸在疾病诊疗当中,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充实又踏实。
她回想起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自己,很多时候留她一个人在家,所以她很小就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自己。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她早已把孤单当成习以为常,虽然孤单但并不孤独,她心里明白,父母是在做着有意义的事。她记得有好多次,就连除夕都是跟着父母在医院度过,“爸爸的科室有一台很小的电视,看着春晚吃着医院的饺子,永远忘不了那个画面。”
王梓回想起小时候,小朋友们见了她都说她身上有股“医院”的味道,经常半夜醒来妈妈已不在身边,被叫回做紧急手术了,偶尔跟妈妈逛街,也逃不了半路被“扔下”的命运,那是妈妈又有临时任务了。“你相信吗,30岁了,我还经常被我妈‘抛弃’,逛着逛着就不见人了。”王梓苦笑着我。
成为医生后,王梓也成为夜班大军中的一员,有一次早晨7点下了夜班,她下楼买饭时正好碰见了来上早班的妈妈,母女俩碰面后相视一笑,顾不得多问便各自忙碌去了。“我见到我妈时很开心,毕竟那是妈妈呀。”王梓笑着说,而妈妈的回答却是“心疼”,“一脸的疲惫和凌乱的头发,一定是累坏了吧。”
很多人好奇一家三口全是同一医院的医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王梓无奈地说,“我们仨早饭从来不一起吃,因为上班时间不同,经常一睁眼就见不到彼此了。”
门诊、手术、夜班,忙碌、辛苦、紧张……医生之家充满了艰辛和不易。但所幸的是,同为医生的他们,亦师亦友,彼此间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理解;正因为同为医生,让他们之间少了一份猜疑,多了一份包容。其实,类似王野、刘玉秋、王梓之间的医生家庭还有很多。可能这些故事并不如电影般那么轰轰烈烈,但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真切切地上演着。医生这个职业本就艰辛,仨人都是医生,这份亲情更是不易。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奉献给了患者,这也成为了他们之间爱的表达。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倾诉着对患者、对对方、对医师这个职业最诚挚的感情……
“医生情,一生情,希望到退休的那天,我依然能像我的父亲母亲那样,说出‘不后悔’三个字。”王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