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清华毕业生留在美国硅谷,出去了为什么不回来?

这个毕业季,有一段视频在网上传得很火。

大意是金灿荣教授在一个演讲中说:从1978年到2015年间,仅仅只是美国硅谷就吸纳了近两万名清华大学毕业生。

两万清华毕业生,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但实际上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清华一年的毕业生也就三四千人,这两万名大学毕业生,就相当于清华五六年的毕业生总量。

换句话说,硅谷啥也没干,就吸收了国内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五六年的毕业生总量。

既然是人才,为啥会流失?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清华和北大是国内的最高学府,代表着一批顶尖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在建设祖国方面更是被寄予厚望,但为啥就是这批最顶尖的人才,却跑到大洋彼岸发光发热呢?

说到底,可能还是来自于美刀的诱惑。

在过去,国内的条件和薪资水平的确一般,国外的月亮相对来说还是挺圆的。比起国内百废待兴的状况,跑到美国硅谷直接就能发家致富,这样的吸引力的确要大得多。

就在六年前,国内就有不少高校和院所集中处理了一批因为各种原因出国且逾期不归的体制内人员。

尽管这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但类似这样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曾经在清华、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的生物学高材生颜宁,就曾经在赴美求学的时候在网上掀起过不小的风浪。

而现在,颜宁已经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了。

除此之外还有那几年很火的80后物理天才尹希,他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高材生。也曾被国内学术界寄予厚望,但即使如此,这位物理界翘楚依然选择在03年入籍美国,后来成为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尹希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弦理论,是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弦理论作为有可能一统物理系的基础理论,尹希也曾被哈佛大学“特殊关照”。为了留住尹希,哈佛大学打破该校博士不得在该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惯例,破格允许尹希博士留校继续研究工作。5月入哈佛大学读博士后。

从数据来看,高端人才的流失问题的确较为严峻。

从2015年到2019年,清华约有27%的本科毕业生、6%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而北大则有31%的本科毕业生、5%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什么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一个最显著的特性就是独立思考,不大会人云亦云。即使是在近几年,网上舆论大势之下,这些高端人才依然选择用脚投票出国深造。

至于出国深造的目的地,自然还是以美国为首。从2015年到2019年,清华、北大毕业生出国深造首选国家都是美国,占比高达70%。

如果我们把出国留学的学校范围再扩大一些,我们会发现清华、北大并不是留学率最高的学校。

曾经有留学机构统计了各个高校的出国率,发现清华北大根本就排不进前三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留学率34.56%

南方科技大学:2018年留学率33.46%

复旦大学:2018年留学率31.67%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过去,这些高等人才出国留学尚可理解。但为何即使是在经济飞速发展这几年,出国留学的比例依然如此之高呢?

说起来,恐怕还是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

虽然这几年我们在大学建设方面也有211和985工程,也投入了不菲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等资源,但在某些领域,不得不说依然存在些许短板。

学科大拿、高精尖的研究论文、高科技实验设备都在国外,这对于那些拥有更高科研追求的人才而言,闭门造车始终还是难以为继,还是要走出去。

对于那些高等学府的学子们来说,尤其是渴望学成归来拥有一番建树的毕业生而言,摆在他们眼前的其实也就三条路:搞学术、做教学和找工作。

在这三条路中,除了找工作之外,前两条路都不那么好走。

如果算上国内的私企996、加班文化等,见识惯了国外的“圆月亮”,这些“海归派”也未必能够适应。

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说,这三条路其实都不那么好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先来说说做学术搞科研。要想安安静静只做学术搞科研,坦白说门槛有点高。光凭文凭和海归经历,找个一般的研究员位置也不算太难。

但如果想要做出一番成绩的话,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学术圈向来不是什么佛门清净之地,搞项目就需要批经费,没经费就没成果、没成果就没论文、没论文哪有地位和高收入?

以前面提到的生物学大拿颜宁博士为例,这位生物学界的大拿,说著作等身也毫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位生物学大拿,最终还是在2017年的院士评选中落败,最终才接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橄榄枝。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机构所开出的天价薪资,“5200元”找一个专业博士,也确确实实给了这些高学历人才一记重锤。

不想搞科研搞教学?这可能会更难一些。

虽然搞教学没有35岁的中年危机感,但本身由于岗位有限,上升名额有限,每年高校能够留出来的位置是少之又少。

近几年,不少高校还搞起了所谓的“非升即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人甚至戏称,高校教学圈也搞起了内卷。

一边在对外招聘时严卡年龄,一边搞起末尾淘汰,青年学者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搞教学不行,找个工作怎样呢?

按照国外的双休标准来看的话,要想找一个“对口”的工作,还是困难的。薪资高、加班多,薪资低、生活难以为继。

即使是在今天如日中天的互联网行业,要想在北上广深靠着自己的双手去赚取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难度依然不小。

996在互联网是福报,007在互联网是本分,大小周休息更是互联网公司的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是要钱还是要身体?

当在求职市场中,供过于求时,那么这结果就是内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获得一个工作机会,薪资待遇和福利不再是第一要素,工作机会成为了第一要素。这也导致了用人方能够有本钱和实力去压缩工作待遇。

人,有的是;而好的工作机会,并没有那么多。

人口是红利,但在某种程度上人口红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廉价的供应方式。

相比之下,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选择出国留学了。

当年邓公在增派留学生出国的时候就曾说过:你先把人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

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下来呢?要我说,情感留人始终还是靠不住的,最终还是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去进行最优配置,靠着环境和薪资留人,才是最可靠的。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