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珞珈讲座教授陈进:气候是影响长江流域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域位于我国南方,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但是今年特别反常。据气象预测,长江流域旱情可能持续发展。

鄱阳湖变“大草原”,洞庭湖小鱼晒成了小鱼干——日前,“两湖”提前80天进入枯水期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短短两个月时间“两湖”湖面缩水四分之三,不仅如此,整个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60年不遇的盛夏枯水现象。

8月17日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7月以来,长江流域大部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点五成;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八成;当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长江日报记者综合水利部17日发布的信息:长江流域降水60年来最少;长江上游来水72年来最少;洞庭湖水位8月4日低于枯水位,这是自1971年以来最早的;鄱阳湖8月6日出现枯水位,这是该湖泊自1951年以来出现最早的枯水位。

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进分析,历史上,长江夏枯现象也出现过,如1978年、2006年都出现过今年这种情况。长江流域出现夏秋连旱概率最大,严重干旱周期大约20年左右一次。今年比较特殊的是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加重了干旱的影响,这种情况罕见。以下为长江日报记者对话陈进——

气候原因是影响长江流域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

陈进,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目前兼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等职。

记者:今年,影响长江流域的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气候原因还是环境变化?

陈进:影响长江流域的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显然是气候原因。长江流域干旱具有周期性特点,根据15世纪到20世纪500多年的历史资料统计,长江流域发生重旱以上事件平均7~8年一次,其中中下游地区发生极旱频率大于上游,大约23~27年一次,而上游大约65年一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发生重旱及极旱的年份分别为1959年、1978年、2006年和2011年。从发生时间看,最常见是夏秋连旱,其次是春夏连旱。长江流域传统的干旱缺水地区主要在四川盆地、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湖南衡邵地区、江西赣南地区、汉江唐白河地区和湖北鄂北岗地等。

今年干旱成因主要是受周期性的拉尼娜现象影响,地球北半球入夏以来,大气环流异常,欧亚大陆大范围出现高温少雨,长江流域梅雨期短,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在长江上游川东、重庆到中下游地区,深入陆地台风少等综合因素造成。

长江武汉段水位创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记者许魏巍 摄

记者:8月17日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这句话如何理解?

陈进:“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可以理解为自有实测资料以来,长江及两湖地区水文站点建立有先后,最早是汉口站,1865年建立,其他站点都晚。洞庭湖、鄱阳湖有实测资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估计只有60~70年以来的。还有一个词“同期”是指历史上的8月17日,不代表其他日期。以后可能更枯,后期如果有较大降雨过程,水位也可能上涨,所以,历史同期如果指某日,问题并不严重,如果指某月或者整个汛期平均水位历史最低,问题才是严重。

沱沱河是长江源头的中支源流,蒙语意为“红河”。特派记者何晓刚 摄

冰川融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长江来水

记者:就在上月,长江日报记者跟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考队探访长江源时发现不少冰川有加速融化的迹象,如姜根迪如冰川、岗加曲巴冰川等,冰川退缩对长江上游的来水有没有影响?冰川的消融短期或者长期的影响分别是怎么样的?

陈进:这个问题是事实。我曾10多次到青藏高原及三江源,目睹冰川退缩现象,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但长江源来水仅占长江地表水的1.4%,冰川融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长江来水,只是长江源存储的固态水(冰川、冻土和长年雪盖)减少了,长期来说,对于我国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会有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提出我国的“双碳”目标,并积极推行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战略的原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8月21日,武昌江滩护坡见底。 记者何晓刚 摄

记者:长江流域盛夏枯水对流域地下水有没有影响?尤其对人畜饮水以及农业灌溉有没有威胁?

陈进:短时间内,长江流域盛夏枯水对流域地下水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何况长江流域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97%以上都是用的江湖中的地表水和水库中的水。长江流域几乎没有用地下水灌溉,少数农村地区使用地下水。在严重干旱区,可能会影响人畜饮用水困难,这些地区在有效利用大中型水利工程基础上,可以发挥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通过打水井、淘山泉、建移动抽水设施,解决偏远地区用水问题。

记者:过去鄱阳湖、洞庭湖水位大幅下降往往在冬季,而今年却是在盛夏,为何形成今天这个局面?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进:主要原因是入夏以来,长江及鄱阳湖、洞庭湖流域降雨量较常年显著减少。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和水利部统计:7月份以来到8月15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少四成,江河来水也偏少两到八成,不仅鄱阳湖和洞庭湖出现类似枯季水位,长江干流主要水文站水位都比常年偏低很多。鄱阳湖地势高于长江,鄱阳湖流域的五河(赣、抚、信、饶、修)来水一般占到鄱阳湖入流的85%,五河来水大幅减少,加上长江水位也偏低,所以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洞庭湖来水包括四水(湘、资、沅、澧)和长江荆南三口等7河,这些河流来水也占到洞庭湖的80%以上,这些河流来水都偏少,所以,洞庭湖继鄱阳湖后也进入枯季水位。

如果出现夏秋冬连旱可能会出现严重旱灾

记者:长江沿线有包括三峡大坝、葛洲坝在内的大型水利工程,为何今年调节作用有限?长江流域水循环有何特点?

陈进:这个问题存在偏差,葛洲坝没有调节能力,属于日调节水库,没有能力向下游补水。三峡水库虽然库容大,但它是季调节水库,主要增加枯水期(每年12月~次年5月)长江中下游水量,在汛期(6月~9月)一般在汛限水位(145米)附近运行,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按照调度规则,每年6月10日三峡水库水位必须下调在145~146米运行,到9~10月才能蓄水,现在三峡水库在146~147米左右,没有多少富余水量增加下泄水量,长江上游干流大型水库调节性能也基本一样,在汛期主要预留防洪库容,也没有太多库容向下游补水,但即使这样,长江上游水库群仍然在发挥潜力,向中下游补水抗旱。

长江流域水循环特点是水热同步,一般夏季暴雨和洪水多,枯季降雨沙和径流少,这时期上游水库群可以持续增加下泄流量,向下游补水。今年属于典型干旱年,气候异常,夏季梅雨期短,到目前也没有台风深入内地,所以出现夏枯现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8月21日,武汉南岸嘴公园露出大片沙滩。记者何晓刚 摄

记者:对于长江及沿线湖泊水安全和江湖保护而言,目前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陈进:干旱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经济社会干旱。气象干旱指一个流域或者地区降水比常年平均显著减少,且持续一段时间, 使土壤水分不足、陆地植被水分平衡遭到破坏的气象现象。水文干旱指由于降雨量持续减少,河道流量的减少,湖泊或水库容积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的现象。农业干旱是由于降水量和灌溉系统满足不了农作物成长需要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现象。经济社会干旱指由于气候和水文干旱持续影响,河湖库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水利工程取水和供水保证率破坏,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出现困难,造成经济社会较大损失的现象。一般是先出现气象干旱,然后水文干旱,再出现农业干旱,最后才会出现经济社会干旱。

目前长江流域干旱还处于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状态,局部地方出现农业干旱,绝大部分河流和水库还是有水,水库、泵站和灌溉等水利工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抗旱作用,所以目前城镇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还是有保障的,大多数农田灌溉用水也是有保障的。如果干旱继续发展,可能需要开展节水等用水需求管理,限制高耗水用水户用水等措施。

记者:由夏看冬,是不是意味着今年冬天长江中下游包括“两湖”缺水已成定局?

陈进:目前还很难说。如果后面有台风或者秋汛出现,干旱就会大为缓解,也不会影响汛后水库蓄水,今冬用水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出现夏秋冬连旱,才会出现严重旱灾。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编辑:邓腊秀】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