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相信父母们或多或少都正面临着孩子“收心”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沉迷“垃圾快乐”的孩子。
电子时代下,网络和手机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属,孩子抱着手机玩游戏和刷短视频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以至于,父母们经常吐槽孩子现在是越来越依赖手机,爱玩游戏,暑假一放又放这么久,家里孩子这下更沉迷了。
以前,知乎上有这么一个话题:“如何看待毁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有网友回答到:“玩手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乐”。千万不要让孩子沉迷玩手机的“垃圾快乐”当中。
而手机中,荼毒孩子的“垃圾娱乐”,目前无非两种:游戏、短视频。
对于这两种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很多年轻的成年人都难以做到自控,更何况大脑尚未发育完整、意志力薄弱的孩子。
如果家长没有干涉,孩子确实很容易沉溺其中。
要是已经沉迷,就更加需要抓紧改正,避免孩子一直在“垃圾快乐”中沦陷,重回正常的学习。
那究竟如何改善呢?相信很多父母会表示:我都不让孩子看。
但这样的严防死守,往往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禁果效应”,也叫“亚当夏娃效应”。
意思是:越是禁止的东西,就越会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
孩子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长越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们反而越想玩。
那么,父母们应该如何改善呢?不妨试试以下三个办法。
理性沟通,建立自我价值感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时代发展下,孩子使用手机去了解世界是无法避免的趋势。
一味想着去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不是明智的方法,甚至可能在扼杀孩子的成长空间。
如今,网络信息已经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无孔不入。也因为网络的发达,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也真正可以做到全方面。
而有自控力且认知强的孩子,拿起手机也能不用问父母,就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心完完全全的得到了满足。
所以,理性沟通手机的利弊、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去做的重要事情。
当孩子已经沉迷手机游戏时,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
游戏的世界,也可以视作是孩子为封闭自我而选择的另一个世界。而让孩子选择封闭和沉迷的,可能正是因为亲子之间的非理性沟通。
父母如果长期忽视孩子、或者看不见孩子的努力与长处,经常打压、贬低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决定事无巨细地横加干预,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那孩子就会慢慢关上与父母的沟通之门,并陷入自卑、低价值感的心理漩涡。
当父母的需要看见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的努力,做孩子身后第一个为他鼓掌的人,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并让他知道。
孩子如果慢慢打开心扉,对游戏不再那么依赖。再加以手机认知的引导,像手机不止有游戏、短视频的“有趣”,通过它去了解世界,也可以很好的对抗虚无生活。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需要保持耐心,循序渐进下去。
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转移“垃圾娱乐”的快感
“垃圾快乐”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说到底,不论利弊的前提下,它确实能够让孩子“快乐的”打发时间。只是,孩子没有判别对错的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的核心诉求是需要有“快乐的东西”来打发时间。针对于它,父母能做到的改善,自然是需要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可以让孩子用运动游戏代替手机游戏,尝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一样能“上瘾”;可以让孩子用阅读代替刷短视频,故事书的诱惑力远大于短视频的快感;可以让孩子参加非学习类的兴趣班,感受热爱带来的激情......
当然,这些改善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鼓励,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转移“垃圾快乐”带来的快感,从而彻底忘记。
快乐,是每个人的毕生追求,孩童时期必然也不例外。但每个人所真正接触的快乐不尽相同,也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有研究表明,追求快乐的方式正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底层”卧底8年后发现,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越是会用一种消耗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肥皂剧、毒品、电子游戏。越是处于高层次的人,越是会用一种补充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跑步、阅读、学习。
有时候,需要每位父母正视的是,扩大孩子的生活面,让孩子体验更多丰富而有趣的事物,“垃圾快乐”将会毫无诱惑力。
多陪伴、多制定规矩
言教不如身教
众所周知,孩子天生就会模仿,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
杨绛先生曾说过:“好的教育,榜样的力量很重要”。家长用自己的行为引领孩子,比讲千百遍道理更有说服力。
对于沉迷手机带来的“垃圾娱乐”,父母需要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以身作则。千万不要一边禁止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沉浸其中。
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多陪伴、多制定规矩呢?
孩子是缺乏自觉能力的,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远离。在父母能以身作则的情况下,通过陪伴和制定规矩,是肯定可以帮助孩子远离“垃圾快乐”。
对于制定规矩,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实行:
6岁之前,父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自己也尽量做到在孩子面前少看手机;
6-12岁,不宜过多限制,可以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并且严肃立下使用规矩,如有违反必须接受处罚;
12-18岁,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识较强,父母应该适当管理价值观倾向、酌情引导自控力。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说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但事实上,拼的一直都是父母的用心和陪伴。
“垃圾快乐”的荼毒,可不管你有钱没钱,甚至有钱遭受到的严重性会更大。
不得不承认的是,网络越变越发达,孩子们所受到类似于“垃圾快乐”的毒害似乎也在加剧。但孩子沉迷“垃圾快乐”的根源,终究还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当父母的,不止需要面对生活的艰辛,也需要用心对待孩子的教育。
愿每位父母,都能用爱和陪伴去呵护孩子的心,用知识和以身作则去对抗一切诱惑。
你的孩子有叛逆、厌学、沉迷手机等问题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