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晃就过去了。
我们又迎来了开学季。大人们送孩子去上学,好不热闹。
一路上,反复嘱托,要努力学习,要坚持写笔记,要锻炼身体......
龙应台在《目送》里这样描述:“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上学、散学,意味着孩子在长大,要走一条新的路,并不是重复大人的老路。
不管孩子怎么走,作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尽可能地顺势推一把,而不是反复阻拦。起码,要管好自己的嘴,凡事图个吉利。
建议大家,开学时,送儿孙入校,最好做到“五不说”。
01
不说过去的成绩,积极朝前看。
人败皆因一个“傲”字。不管是谁,都要避免“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之中。
有的孩子,读书很用功,上学期拿了第一名,语文数学都是满分。家长们因为这事,高兴了一个暑假。
新的学期开始了,成绩应该归零;智慧是一块垫脚石。
很多家长,喜欢说:“你啊,就像上个学期一样,拿第一名,打满分。”话很随和,但是没有人可以和过去一样,更要注重推陈出新。
如果是成绩很糟糕的孩子,如果上学第一天,脑海里都是“失败的样子”,证明新学期,没有开好头,自信心备受打击。
把格局放大,不盯着分数,而是引导孩子思考人生,情况就好多了。
02
不说贬损孩子的话,多一些鼓励。
“这个暑假,你整天看手机,看你如何对老师交代。”
“暑假作业,一塌糊涂,还好意思上学?”
“你这么调皮,我得告诉老师去。”
把孩子所有的丑陋面,都揭露出来,告诉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吐槽。这样的教育方式,多半是一塌糊涂的。
我们常常说:“家丑不外扬。”
夫妻吵架、背叛,父母偏心等,我们会当成家丑,而孩子身上的缺点、做过的坏事,却会变成我们的谈资。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聪明的大人,把孩子当成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认为自己说什么,孩子也无可奈何。孩子的丑,同样是家丑,需要掂量着说。
03
不说与人攀比的话,自家的孩子最棒。
“看,隔壁家亮亮,成绩多好。你记得向他学习......”
以上这句话,是很多大人的口头禅。认为邻居、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是自家孩子的榜样。
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榜样,不一定是“隔壁家亮亮”。也许,孩子和亮亮的关系不错,经过父母的一番对比,孩子就和亮亮闹翻了,彼此都不服气。
对比,是为了寻找方向,从别人身上吸取养分,而不是为了把自己比下去。可以对比的对象,不是大人熟悉的人,而是问一问孩子愿意学习谁。
比方说,很多孩子心中有偶像。那么大人就可以去寻找孩子的偶像的励志故事,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或者和孩子探讨,如何才能赶得上“偶像”。
高看自己家的孩子一眼,让孩子找到“心灵的位置”。
04
不说大人没钱,让孩子放心读书。
我的一位邻居,送孩子去了私立学校。开学时,邻居严肃地说:“一开学就要交一万多,生活费要好几千......我每个月的工资,才两千多,日子有多难,你知道吗?再看看你的成绩,对得起我这份心吗?”
表面上看,邻居的话没有错,让孩子知道生活有多苦。但很可能,孩子因为家庭很穷,在同学们面前很自卑。
在电影《长江七号》里,周星驰扮演的农民工父亲,想尽办法把儿子送到贵族学校。但是穷困就像咳嗽一样,怎么也忍不住。
儿子在学校读书,很没劲,还被同学欺负。直到有一天,儿子捡到了一个神奇的玩具,才重新振作起来。
千万不要被“穷养儿,富养女”之类的鸡汤迷惑住了。有多大本事,就怎么养孩子。并且不要让孩子因为贫穷而自卑。
开学时,别哭穷,别因为费用的问题,反反复复唠叨。要谈钱,也是平时的事情。
05
不说每天都会接送,引导孩子独立。
有的大人,会这样承诺:“每天几点,我来接你。”
凡事都有例外。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要是过了几点,也没有大人来接,应该怎么办?如果遇到打雷刮风,无法到达指定的接送地点,又应该如何处理。遇到陌生人来接送,应该做几件什么事。
比方说,没有人接送、孩子也没有电话手表,应该找老师或者学校小卖部,联系家长,而不是向陌生人求助,更不能随便跟人走。
送孩子上学,其实是一次次目送孩子远行,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独自上学,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大人就可以少操心。
06
送孩子去上学,是一件喜事,应该说点什么才好呢?
建议大家,抓住“温暖、方向、关爱、信任”之类的词语,给孩子呈现出一片阳光的景色。
“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拿出自己的勇气,一切都会好的。”
“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以上几句话,可以作为参考。或者大家可以进一步拓展。
种下一片草,才能吸引一群马。留住一片心,才能让孩子徜徉其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家长的姿态低了,但是更加贵气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