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泄题的惊天“大丑闻”,终于等来了官宣。
制造这起令人匪夷所思事件的,居然是两位妈妈。
一个妈妈周某是为了“报恩”,另一个妈妈蔡某是为了“补偿”孩子。
周某是上外印务中心的一个车间负责人,蔡某是名医生。
周某和蔡某在医院认识后交往,成为好朋友。
周某因工作原因经常不能回家,无暇照顾女儿,她那弱多病的女儿常常得到蔡某的关照。
蔡某因忙于工作,没时间管教女儿,出于“补偿”心理,她想让周某提前帮她获取中考试卷,给女儿中考“助力”。
周某为了“报恩”,利用工作之便,把中考试卷偷拍出来给蔡某。
为了掩人耳目,蔡某获得中考试卷后,手抄试卷给女儿作为复习资料。
不知是不是做贼心虚,她居然抄错题目,造成两道题目无解而求助他人。
却不料,这两道题却兜兜转转,经过多人过手,最后戏剧性地出现在某校外培训老师的学生微信群里。
最后,因一个学生的疑问东窗事发,泄题惊天“大丑闻”露出水面。
整个事件颇有欧.亨利小说的感觉,让人愤慨,也令人唏嘘。
细思此事,也给我们带来更深远的启示,因为它折射出我们在家庭教育的一些错误做法。
说起学习,可能没有几个国家像中国的家长那样崇拜学习和升学,许多家庭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
01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转,学习是整个家庭的事
作为母亲,往往不能接受孩子成绩不好这一点,不愿接受孩子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孩子。
蔡某不惜铤而走险,为孩子弄来中考试卷,也许在她心中,升学就是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值得她去冒险。
结果,她自己触犯法律,女儿这一辈子也无法洗刷污点。
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常看到的一种错误做法,学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
全家为孩子的学习而忙碌,是不少家庭的常态。
闺蜜有一个正上初中的娃,她整天为了孩子的学习忙个不停。
白天忙着上班,时不时还偷摸着用公家的打印机,为孩子打印各种复习资料,晚上忙着陪孩子温习、背书。
她甚至拾起荒废多年的功课,自己先把课本学一遍,随时为孩子解答疑问。
闺蜜的老公则是忙于孩子各种补习班的接送。
我问她累不累,她说是真累,可她又说,哪家有娃的不是这样呢?
一切围绕孩子的学习转,父母的生活完全被孩子的学习占据,父母的喜怒哀乐,完全被孩子的成绩左右。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就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没有尽心尽力照顾好孩子,从而感到愧疚,就想要为孩子做点事。
这就不难理解,蔡某为何敢铤而走险,与人合谋,做出偷中考试的荒唐行为。
在他们眼中,学习和升学太重要,不是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助力,才算是尽心尽力的父母。
如何走出整个家庭为孩子学习如痴如狂的魔咒,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事实。
02
对孩子总是抱补偿心态,却不知这是一种“二次伤害”
蔡某是医务工作者,因为平常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
因此想在孩子中考之际,利用关系“帮孩子一把”。
蔡某因为对女儿心怀愧疚,想通过这个方式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心态,在中国家庭教育中也很常见。
有一次朋友和我大倒苦水,她的孩子上初二,但是整天沉迷于玩游戏,不爱学习,而且还说不得,一说就大发脾气。
更可气的是,如果把他手机抢了,他还会动手和朋友推搡,摔门摔东西。
听到朋友这样说,我也不得不摇头。
朋友孩子还小的时候,她的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常常要出差,孩子是姥姥带大的。
几年后,朋友公司稳定下来,经济条件也好了,她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孩子,就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
苹果手机、IPAD,都是给孩子买最新款的,只要孩子说买什么,朋友一定会满足。
但是现在朋友却很后悔对孩子的这种“补偿”,她已经没有办法管教孩子。
因为各种原因对孩子产生愧疚心理,想尽办法进行补偿,殊不知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蔡某偷取中考题的行为,是因自己疏于管教而想对女儿进行“补偿”。
但是东窗事发后,孩子却被坑惨了,不仅这次中考成绩无效,更是要用暗淡的前途为父母荒唐行为买单。
从情感上,我们理解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一次弥补自己往日之“过”的荒唐之举。
不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又须引以为戒,不要因为自己的“补偿”心理,而给孩子造成伤害。
03
父母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是一件最可怕的礼物
蔡某作为一名医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为了孩子却把自己前途抛之脑后,她做这一切的信念来自“为了孩子”。
她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作为一名从医工作者,也不会是一个缺乏基本理性的人。
她在盘算这件事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考虑过风险。
她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到的题目抄错,可见内心的焦虑不安。
然而,“为了孩子”的信念,却让她义无反顾。
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牺牲,也正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常见的悲哀和错误做法。
这让我想起了演员朱雨辰妈妈最著名的两句话:
“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
“我是用我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朱雨辰去中戏报到那天,妈妈不让他动手,亲手帮他铺好床。
担心儿子睡觉时受干扰,挨个问室友是否打呼噜。
十几年如一日,早上4点起床熬梨水,为了给儿子降火。
朱妈妈化身“移动厨房”,儿子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就是为了儿子随时吃上可口的饭菜。
不仅如此,儿子的私生活也是事无巨细地过问。
妈妈过度的爱成为朱雨辰沉重的负担,41岁都没结婚生子。
很多家庭也是在如法炮制,为子女做出牺牲。
然而,在父母为自己的牺牲感动的时候,是否有想过,这份窒息的爱对孩子却是沉重的负担。
教育家马卡连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就如上海中考事件中,蔡某的女儿,余生都将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前行,因为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而坐牢。
其实,如果父母真想为孩子好,最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引导者。
04
父母应是孩子的引导者,帮助他们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一位妈妈是这么做的,将自己六个子女,全部送进美国顶级名校,堪称“名校收割机”。
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道,这是一个堪与美国最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的家庭。
这个妈妈就是被誉为“韩国首席妈妈”的全惠星。
她认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首先是考虑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保持进步,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孩子,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而不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
她也是这样做的,通过努力,拥有波士顿大学双学位,毕业后成为耶鲁大学教授。
她说,作为父母,孩子给了我们第二个人生,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为了丰富我们,而不是剥夺我们。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全部的爱,但不是牺牲。
全惠星的父母就不是为了孩子无条件牺牲的人,他们始终在进步,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深深影响了全惠星。
而这种精神传承在全惠星身上,她又影响了自己的孩子,成为孩子最好的引导者,让孩子都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这首诗写到,孩子都不是我们的,他们与我们同在却不属于我们,我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但愿做父母的,都能从上海中考泄题事件背后潜藏的“错误”中得到启发,什么才是真正地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