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尽全力,尽心尽力的,却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身为父母,最痛心的莫过于亲口说出这句话。
可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却有四类父母无形中亲手将孩子推到了对立面。
他们虽然以爱为名,却将孩子越推越远,直至与他们势同水火。
01 溺爱型父母过度保护只会适得其反
“溺爱型的父母和专制型的父母恰恰相反,他们不会控制自己的孩子,反而是孩子控制了他们。”
如果不是节目需要,马雅舒家的客厅可能到现在还是空空如也。
因为孩子曾不小心在家具上摔倒受伤,马雅舒就将客厅所有的家具都搬走了,几年以来,全家人就一直坐在一张地毯上吃饭。
女儿米雅总是爱发脾气,激动起来还会动手打妈妈。
一开始马雅舒还生气地让女儿罚站,可只要女儿一哭,身为妈妈的她立刻就没了脾气,抱着女儿只是一味的哄,却闭口不谈打人的事。
到后来,米雅甚至掌握了拿捏妈妈的技巧。
只要自己的想法被妈妈否定,她立刻就开始嚎啕大哭,一边哭还要一边观察妈妈的反应。
在许多家长眼中,几岁小孩子的情绪不过是自然流露。
但实际上已经有研究表明,4-6岁正是一个儿童情绪伪装能力快速增长的阶段。
他们不仅能根据所处氛围大致判断出父母的情绪,还极有可能依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情绪伪装。
除了在情绪上纵容孩子,新一代父母的溺爱方式在近年来又产生了新的变种——过度保护式的溺爱。
只要天气一冷,大人们便会减少带孩子外出的次数。
每天吃的水果一定要用过专门的洗涤剂才能入口。
但令人奇怪的是,比起同龄人,这些孩子的免疫力却似乎格外薄弱。
只要一有流感,他们总会是第一批中招的孩子。
对于这类家长来说,他们虽然从不纵容孩子,却总担心外在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便处处约束他们的行动,将其困在家长营造的真空环境当中,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溺爱。
据有关研究显示,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在遭受侵害后,会自动对外界病菌形成记忆,因此大多数人在第一次生病后便极少会再次感染类似病毒。
可如果孩子的身体很少或者是没有接触过外部细菌,便很难产生相关的抗体,孩子也就很容易生病。
在身体上的克制会导致不利影响,而在情绪上却恰恰相反。
事事满足孩子的父母很难让孩子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貌,反而会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一旦孩子遭到逆境,他们会比同龄人更加脆弱。
最重要的是,这样孩子往往容易将家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一旦需求不被满足,就同家人剑拔弩张,而这也是许多溺爱型父母被孩子视作仇人的重要原因。
02 付出型父母以爱之名实施情感勒索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
这是台湾作家吴晓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里写下的一句话。
在永无止境的亲子角逐战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
一方是不惜牺牲一切的父母,另一方却是拼尽全力想要逃跑的孩子,双方都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对方所理解。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和乔英子这对母女便是这种亲子关系的典型。
作为单亲妈妈,宋倩几乎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中心。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妈妈的人生只有你了”这些话几乎成了宋倩的口头禅。
在妈妈的精心安排下,英子每天都要吃药膳补脑,几次表示喝不惯药味儿之后,妈妈终于松口不再强迫她喝药,但却在下一次偷偷把药膳换成了生海参。
“妈妈特意让人从外地带来的”
“这个营养价值可高了,尤其适合生吃。”
虽然不情愿,但看到妈妈为自己付出的样子,英子还是逼着自己咽了下去。
除了偷换概念,这类家长还尤其擅长调动孩子的内疚感来达成目的。
“我到处跟人说,我们家孩子体贴懂事,是妈妈的骄傲”
“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吗?”
以爱为名的情感勒索总是发生在亲密关系之中,而在亲子关系中,频率则会更高。
正如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里说的:
“这些情感勒索者了解我们十分珍惜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我们的弱点,更知道我们心底深处的一切秘密。如果相信他们,就等于被控制了所有的决定和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比一路养育子女长大的父母更完美的“情感猎手”。
总有些父母习惯于高举爱的旗号,以过来人的经验为孩子预设好一条岔路最少的人生道路。
他们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却也在汹涌的爱意中迷失边界感,以至于忘了问一问身边的孩子“这是你想要的吗”。
03 缺席型父母
过早独立是一种伤害
“缺失父母的陪伴,缺失父爱,长大后才发现对我影响是很大的。”
如果不是王鸥主动透露,几乎没有人敢相信这个在荧幕前光芒四射的女明星其实从来没摆脱掉心底的自卑。
王鸥三岁的时候,她的父母便离婚了。
因为父亲远走,母亲外出打工,王鸥总是在不同的亲戚家“流浪”。
也正是因此,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王鸥已经开始学着独立生活。
独自做重要的决定,自己为自己负责。
这样的性格好像在今天看来没什么不好,但只有她自己知道,父母过早缺席导致的不安全感即使到了三十几岁还在影响她。
在《浪姐2》里,李菲儿曾用“完美得没有缺口”来评价王鸥。
从不流露负面情绪,也很少展现柔软的一面。
正因如此,尽管在节目中相处多时,旁人依然很难找到进入她的世界的窗口。
就连她自己都承认“有时候我太包裹自己了”。
爱是人类最大的特异功能,童年阶段更是一个人学习和体会爱的关键时期,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必然会严重缺失安全感。
他们会因为怨恨父母而不再轻易相信别人,他们将自己包裹起来,不允许自己展示出脆弱的模样,也因此很难学会如何去爱。
除了父母本身婚姻破裂,忙碌的父母也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即使他们用巨额的物质补充替代了情感陪伴。
快节奏的社会里,家长们总是想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等到忙碌归来想要亲近孩子时才发现,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和不接受。
有的孩子会因此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由此产生极大的自卑感,甚至演变成讨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会刻意通过行动吸引父母关注,变得极其叛逆。
但不管是哪一种,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极大的伤害。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
爱孩子就在他最需要你、最离不开你的时候陪伴他。
让他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04
贬低型父母
语言暴力正在毁掉孩子
“婚姻教皇”约翰·戈德曼在对近百个家庭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
父母对孩子的讥讽、蔑视和贬低正在成为导致孩子低自尊的元凶。
而在中国家庭中,通过贬低孩子以示自谦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记得有一年春节,一个亲戚来我们家做客,一进门她便夸赞起我和姐姐漂亮又好学。
本来我们俩听到夸奖非常开心,但没想到我妈开口之后,今天一整天的美好全都消失了。
面对亲戚的夸奖,妈妈连连摆手说:
“我的孩子我还能不知道吗,老大鼻子又塌又圆,老二眼睛小得都快成一条缝了,还是你家儿子耐看,又帅又有出息。”
俩个大人笑得合不拢嘴,我和姐姐却再也没有了过节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是时常想起妈妈那天的话,不再轻易相信别人对我的夸奖。
我想如果我的父母也能时常给我一些肯定,我会比现在自信得多。
除了自谦式贬低孩子的家长,还有一类家长会刻意通过贬低的方式激励孩子进步,尽管初心是好的,却也在无形中与孩子渐行渐远。
在《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就曾大声哭诉自己的妈妈从来看不到自己的努力。
“你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做什么你都说不行,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面对孩子的满腹委屈,妈妈也无奈地表示自己是一片苦心,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尽管有时候连她自己也认为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却还是要在表扬的话之后加上几句“跟更优秀的同学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觉得自己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这句话不仅是这位妈妈的内心写照,更是大多数家长惯有的心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是他们从世界上获得的第一份反馈,也正是因此,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养育孩子并非是要将他们培养成完美无缺的艺术品,有时候贬低式养育反而会把他们越推越远。
05
养育子女
需要刻意练习
也许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伤害孩子并非本心,但在潮水般汹涌的爱意背后,他们却渐渐迷失了孩子出生时“只要平安就好”的初衷。
高大宏伟的父母身份背后,不过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如何去爱的普通人。
这养育孩子这条路上,哪怕是父母,也要学会放下身段,与孩子一同成长。
-THE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作者:布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洪恩所有,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