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每个说孩子‘有病’的妈妈,这是为了孩子可以变得更好的一种妥协。”
作为妈妈,对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直觉,能够率先清楚孩子的感受,敏感地知晓孩子的异常。所以,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妈妈总会第一个察觉,敏感地捕捉到孩子身体的反常信号。
但此时妈妈认为孩子“有病”,并不是要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而是要积极去改变。今天的主人公豆豆妈正是如此,在发现孩子异样之后,积极面对,和孩子一同进步成长。
以下是来自一位孤独症(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豆豆妈的自述。
一、我的孩子好像生病了
我相信,很多新手妈妈都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看着熟睡的新生儿,悄咪咪地把手放到孩子面前试探孩子的鼻息。这种担心又搞笑的经历,是来自妈妈小心翼翼的爱。
所以,孩子有什么异常,基本也都是妈妈首先发现的。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照顾者,妈妈最有权说,“我的孩子好像生病了。”
而在孤独症(自闭症)面前,如果妈妈首先发出预警,却往往遭到全家人的质疑甚至攻击:“你想太多了” “我看是你有病”……
我们家的经历也大同小异,在真真切切感受到豆豆与同龄人的差距之后,我上网搜索了“孤独症”,所有的症状都和豆豆一一对应上,我顿时有种天塌了的感觉。而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里人时,得到的回复却是“孩子好得很,她只是发育慢一点。”
难道真的是我想太多了?是我太焦虑了吗?没有人可以给我答案,我一个人就好像站在大雾弥漫的悬崖峭壁上,孤立无援,不知道往前踩一脚会不会是万丈深渊。
好在,我有两个极好的闺蜜,她们站在我的角度去感受豆豆,从女性特有的细腻来和我一同分析。给我发资料,甚至帮我找康复机构,最终让我鼓起勇气的也是当时她们发给我的一篇文章,是一个谱系妈妈记录的关于孩子的成长的文章。
那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让我最终决定不管家人的态度如何,我都要带着孩子去见一见医生。
二、为什么医生这么“冷漠”?
预约了专家号,去了儿保科进行一系列检查,结果不偏不倚,诊断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童年孤独症”。
虽然早有准备,但是看到那五个大字,我还是忍不住哽咽了,想对医生说句话,却一张口就哭了。
医生很淡定,看起来没有任何表情,她拿了办公桌上的一张清单递给我,圈了几本书,叫我回家买来看。就这样,我拿着我们的“药方”,仍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我的孩子都得了孤独症了,为什么她看起来那么冷漠?
几年后,再回想起那个场景,我明白了医生的“冷漠”。因为孤独症不是洪水猛兽,如果连医生都一脸同情地对你说“节哀”,那岂不是真的证明,孩子“没救了”。
医生的“冷漠”,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疾病的一种客观的态度。
因为对孤独症的认识不清晰,很多家长一听到这三个字就五雷轰顶,犹如世界末日。
其实,孤独症也分程度,随着筛查范围的扩大,很多轻度孤独症的孩子也被诊断为孤独症。如果我们只关注医生的意见,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况,才会导致内心崩塌。
随着康复的手段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能接收到的干预方法越来越多,只要父母善于学习,保持对个体差异化的尊重,我觉得孤独症于我而言并没有当年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三、去学习吧!
在过去的31年人生里,我是妥妥的“旱鸭子”一枚。因为豆豆特别喜欢游泳,后来,为了陪她一起下泳池,我决定学游泳。
对水的恐惧,是“旱鸭子”最常见的恐惧。纵身入泳池时,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我决定给自己请教练,系统地学习游泳这件事。
我在健身垫上练习腿部的动作,我站在泳池边跟着教练学习划水的姿势,我下到水中感受水的浮力,我由一根浮棒托着,练习在水里划行…后来,我脱离了所有的辅助,一头扎进水中。
由一开始,对水的恐惧,到后来学会了对水的驾驭。我学游泳的整个过程,像极了我坦然面对孤独症的整个过程。
从刚确诊时,对孤独症一知半解,到后来通过学习和实践,慢慢了解了“孤独症”是什么,越了解它我就越不害怕它。
现在,我非常享受和豆豆相处的时光,知道她的喜怒哀乐的原因,也可以预见她下一秒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得益于长期的学习和对她的观察,也得益于我不再在意她是个孤独症这件事。
我拿她当普通孩子看待,也知道她的学习发展注定要比同龄人慢,所以,我就拿放大镜来看她的优点,给予她很多的正向引导;我不再纠结于她的认知水平,不再在家里给她做桌面训练,我遵循父母与子女该有的情感,和她一起玩她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自然地眉目传情,感知情绪…
我看见孩子一天天在进步,虽然微小,但已知足。
四、“为母则刚”
所以,请相信每个说孩子“有病”的妈妈。
让一个母亲承认自己的孩子和同龄人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样”是更怪异、更差劲、更令人束手无策,这本就是一件残忍的事。
而种这种“残忍”,却往往是一个母亲经过内心挣扎后的自我承认。
那是为了孩子可以变得更好的一种妥协。
是“好吧,我承认你比别人差,但我依然爱你,现在我要为你做点什么”的勇气。
因为想为孩子做点什么,所以我挑战了很多以前没办法做的事,比如开通自媒体帐号,比如参加各种线下培训,比如考证,比如学会了游泳…
“为母则刚”说的就是这样的挣扎与勇气吧。而在鼓起勇气之后,我以孩子之名,学会了各种技能,这些技能最终武装了我自己。
与其说,是母爱的伟大,倒不如说是孩子的激励。因为有了豆豆,我才知道了,原来作为一个妈妈还可以这样活!
自闭症不再是我们的包袱,而变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期待我和豆豆都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