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9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举行2022年开学典礼,口腔医学院2022级博士生毛雅晴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表入学感言,演讲台上的她从容淡定地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2014年,毛雅晴毕业于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进入北大学习后延续着高中时期攻坚克难、勤于思考的习惯,如今的她正扎实地迈步在口腔医学领域,创设自己的舞台。
学习主动性强,成绩稳步前进
去北大读书,这是毛雅晴高中时期的目标。但是,高一刚入学时的毛雅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高一,比较曲折一点,名次不是太理想,后来她去思考应该把学习主动性摆在哪个位置上,想明白以后一步步往前走,到了高三,成绩基本上在年级前二十。"毛雅晴高中班主任李梅老师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毛雅晴当年高考成绩全校第十名,压线进了北大医学部。
"之所以学习能稳步前进,是家长一直都很支持我,也没有给太大压力,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毛雅晴告诉记者,班主任李梅老师很负责任,会定期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状态,针对状态提出建议。"因为青春期,大家都会有一些小心思,有想不开的地方,但是她跟你聊一聊,你就会觉得有一个过来人跟你讲述一些事情,你就会觉得有一个方向。"
在毛雅晴的记忆里,班主任李梅还会在班上播放大学宣传片或者在班上读学长学姐从大学寄回来的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打开了眼界,让我们在做题小世界里看到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你就会觉得前面有一个目标,我的人生可以做得更好,就会有动力。"毛雅晴坦言,对于学习,肯定是只有主动去学,才能够真的学进去。
"在考到北大后的第一个学年的寒假,她给我们当时高中的学生写了一封信,讲自己高中阶段的成长,从中能看出,小姑娘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被激发了以后,学习对她来讲是一个逐步向上的过程,她完成了一种自我思考。"李梅说,毛雅晴一直在逐步往上,攻坚克难。
乐意谈经验做交流,感谢母校的培养
在班主任李梅的心里,毛雅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一直在成长,从高中到大学,她学习主动性都很强,非常自律。"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小姑娘也多才多艺,学校和班级有活动时,她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羽毛球打得很好,还爱好跳舞、钢琴、绘画和摄影等,而且都做得很不错。性格活泼开朗,跟周围的同学包括老师,人际关系相处得非常好。"李梅说。
"我感觉高中,尤其是我的班主任,她没有让我们成为那种只专注于读书的人,没有只在追求理论、追求成绩。"毛雅晴说,作为医生,跟人打交道多,需要换位思考,还有共情能力,这些都是需要人文关怀的。
"高中语文课,老师都会给我们在课前或者课后,或者是自习课上读一些文章,或者是放一些视频,没有让我们只在做题,她想让我们能见识得更多,看起来像无心之举,其实对我们青春时期还是影响挺大的。"毛雅晴回忆,李梅老师经常和他们谈人生、人文等,没有一直强调应试。
虽然已经从宿城一中毕业8年了,但是毛雅晴依然和母校老师保持着联系。李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她们平时主要是交流学习和生活的事。"如果有对北大、北大医学、北大口腔医学感兴趣的同学,我们也都可以让她给学校的学弟学妹们进行讲解,她是特别乐意的。"李梅说。
"我特别感谢我的母校还有老师对我的培养。这次在北大作了发言,让大家知道了,但其实比我优秀的人要多很多,母校有各种优秀的校友,或者是未来的师弟师妹们肯定能做得更好,所以我只是其中一个而已。"毛雅晴说。
用"牙齿"比喻谈感受,毕业后想成为医生
在北京大学,毛雅晴不止一次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本科毕业代表医学部的毕业生发言,今年是博士入学,代表北大的研究生发言,讲述自己在北大求学的经历和感受。"我感觉激动大于紧张,会有一种兴奋感,能代表同学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毛雅晴在开学典礼的发言中用了三个关于牙齿的比喻谈感受。她说,学习是领悟变化、新生的过程,就像乳牙会掉、恒牙再长;北大不止教会过硬本领,还给予医学人文的柔软关怀,就像牙齿坚硬,舌头柔软,相依相存;每位新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和位置,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谈到在北大求学的8年,毛雅晴表示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我专业是口腔医学,但其实我们培养模式是到大四才开始接触口腔医学,前面全都是在做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基础医学等,慢慢才进入到口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深入。"毛雅晴表示,大学期间的通识教育让她接触了很多不同专业学科。
目前,毛雅晴正在进行每天的专业化培训,和博士并轨。"其实口腔医学这种技术操作,练上几年没问题,是可以去行医的,但是我感觉北大更注重思想的培养和学习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只是熟练技术。"毛雅晴告诉记者,她短期的规划是好好把博士读完,毕业以后成为一名好医生。
安徽省宿城一中的校长张涛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毛雅晴在北大表现优秀,是母校的骄傲。"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阅读能力、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张涛表示,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做了工作,所以孩子们到大学以后发展潜力比较大。
附:毛雅晴在北大2022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毛雅晴,来自口腔医学院 。今天既是我在北大的第 2921 天, 又是我全新的第 1 天 。所以说, 千诚师弟,路还很长,欢迎未来加入博士行列!说真的,11 年的求学生涯,对于学生而言是漫长的,但对于成为一名医生而言,或许才刚开始。
今天我想用三个关于牙齿的比喻,来谈谈我的感受。
在北大过往的日子里,我发觉,就像乳牙会掉、恒牙再长,学习也是一个领悟变化、不断新生的过程。本科时,我在燕园里选修国文、旁听艺术,在静园草坪的星空下来一首合唱, 在影视鉴赏课堂上 看一场电影。我上着一些"无用"的课, 做着一些"无用"的事,从体验中获得,在感受中积累。到了硕士,我往返学院路校区和口腔医院,学习理论、练习操作、阅读文献、设计实验,体会"夯地基"才能"筑高台","博而广"才有"专而精"。今天 我站在这里,在我在北大的第3 次开学之际,我还想象一个空杯子 一样,盛未名水,映博雅情,承北大志,向医学行。
北大是常为新的。和今天一样,在北大的每天都有新的意义。我还记得第一次站上手术台的感受,当我的缝合对象从练习模型变为了把生命托付给我们的真实病人 ,我感受到手中器械的重量,还有作为医生身上的责任。后来我又有了第一次拔除患牙、 解决病痛、收到感谢,第一次当管床大夫、听我管的病人给我讲述他的人生故事,第一次佩戴显微眼镜、看到吻合的动脉跳动时的蓬勃生命...... 医学是无止境的,每时每刻 它都会给我带来新鲜感和成就感,也正是北大医学教给我们的扎实本领,让我能够去承担起医生的责任与使命、勇敢面对每一次新的挑战。
北大其实不止教会我们过硬本领,还给予我们医学人文的柔软关怀,就像牙齿坚硬, 舌头柔软,两者相依相存 。强有力的新技术、新领域给医学、给北大带来了无限 可能。我们团队历时两年研发的"智能诊疗方舱",作为冬奥史上的第一 台 CT 车, 在北京冬奥赛场保障了30 场比赛和近 200 场训练,得到了国际奥委会首席医疗官及国际 冬奥会专家纷纷点赞 。北大医学提供的坚实医疗保障和那让人骄傲的中国创造,让我清楚地感受到了 医学发展带来的大国自信、民族自信!有形的装备和技术铸造了坚硬铠甲,无形的医学初心指引着前进方向。或许一个医生的诊疗力量是有限的,但传递 的声音与希望是无限的 。为 了 向大众普及口腔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 要意义,无数和我的导师 一样的北大医学人, 不仅数十年如 一 日在手术台上"手到病 除",还带领莘莘学子共同致力于医学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 拥有健康 。还有无数北大人在为中国基层医疗发展而实干笃行,支援医疗队和疫情防 控志愿者集结奉献、阻击疫情 。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是每位医学人的责任与担当,是北大让我们成为了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这些甘于奉献、家国情怀的人文精神它其 实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它在北大的每处角落, 在北大办学史上的每分每秒,由北大的前辈们用潜移默化的传承、印刻到我们每位学子的心里。
刚刚我说的这些,初入北大又或再入北大的感受定是因人而异的,就像牙齿不 一 定都是 32 颗,但每颗都有自己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它们在 一起时才能够发挥 口腔的 作用。我们每个人 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我们拥有共同的名字——"北京大学 2022 级新生" 。请大家抬头看看我们的北大校徽,三人成众 、众人行远, 凝心聚智 、才能做国家民族复兴的栋梁。此刻我们正带着对北大这所梦想殿堂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 憧憬,构成一个共同的集体,迸发 ( 出犹如此刻头顶骄阳般的) 璀璨光亮!
医道精诚,薪火相传。2022 年是北大口腔建院80 周年,是北大医学办学110 周年, 更是北京大学建校 124 周年 。北大历史川流不息,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北大青年生逢其 时, 更堪当重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时代坐标,以对知识的敬畏和博大的胸怀去创设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各自领域里树立"大志向", 厚植"大情怀",肩负起属于中国青年的这份新时代使命与担当!
北大,你好,我们来了!谢谢大家!
康世新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