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熙露妈妈!
昨天晚饭时分,隔壁张爷爷抱着他的宝贝大孙子,紧急地向我求助。
张爷爷说,儿子媳妇都上班了,家里就他一人。原本他在厨房里给孩子做饭,哪知道半岁不到孩子,突然在客厅里发出一声尖叫,吓得张爷爷丢了锅铲就进屋抱娃。张爷爷担心,孩子是不是碰着了?或者是被什么东西给咬了?不然,怎么会发出尖叫?
我认真观察了安心躺在张爷爷怀中的孩子后,才给张爷爷解释:你瞧这孩子面色红润、眼神清亮,一逗他还发出咯咯的笑声,孩子身体健康肯定没问题,不用太担心。孩子之所以会发出尖叫声,是因为孩子“想说话”了。张爷爷对此将信将疑。
为了打消老人家的疑惑,我以我家孩子的成长经历举例。我家孩子在3个月左右的时候,也有过尖叫的行为。当时我跟张爷爷一样不放心,还特意带孩子前往医院做过详细检查。医生告诉我,大部分宝宝在开口说话之前,都会有一个“尖叫期”,有的孩子稍早一点,在3个月左右就有尖叫的行为,有的则在半岁左右开始出现。
有了医生的权威解答作为依据,张爷爷这才彻底落下了心头大石,高兴地抱着大孙子回家了。
是的,关于宝宝发出尖叫的问题,不仅容易牵动老人的敏感神经,很多新手爸妈也感到无所适从。
宝宝为什么会尖叫?尖叫会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宝宝的尖叫行为?这一系列因为宝宝尖叫引发的育儿问题,我们今天一次性说清楚,建议爸妈们收藏起来哦!
首先,宝宝为什么会尖叫?
其实,大部分宝宝开口说话之前,都会出现“尖叫期”,其原因是这个阶段孩子想“发声”,但又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发声能力,最后只能通过尖叫的形式表达出来。宝宝的尖叫所发出的声音类似于“啊”的发音,且音量比较高,有的大人甚至会觉得声音震耳。
对宝宝而言,自己能发出这样奇特、洪亮的声音,他们是感到很有趣和刺激的。所以很多时候宝宝会反复进行尖叫,并且越叫越用力,使出全身力气呐喊。以至于下一次的宝宝发出的尖叫声,会比前一次会更响亮,持续时间也更长,甚至宝宝还会配合做出表情与肢体动作。
宝宝练习尖叫,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宝宝是进行一项发声训练。等到他们逐渐掌握到控制语言发音的技巧,宝宝就能进入下一步学说话阶段了。
其次,尖叫对宝宝会造成伤害吗?
简单概括来说,宝宝在说话之前的“尖叫期”是一种正常性的生理行为,此举对宝宝是不会造成伤害的。
但如果宝宝长时间处于尖叫的状态,对宝宝的声带是有损伤的。再有,如果宝宝通过尖叫吸引爸妈的注意,但长时间得不到回应,也会影响宝宝的情绪。还可能因此让宝宝染上一个不良习惯,在一岁以后,依旧通过尖叫等非理智行为来表达情绪。
所以,面对进入“尖叫期”的宝宝们,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
最后,宝宝尖叫的时候爸妈们该如何做?
宝宝的“尖叫期”就好比“黄莺初啼”前的力量储备阶段,这个时候爸妈们完全可以介入,以帮助宝宝平复情绪,以及尽快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具体的方法,爸妈们可以分两部分进行:
①安抚宝宝的情绪
宝宝发出尖叫声,除了自我进行发声系统训练外,也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需求。比如,宝宝感觉到饿了、困了或是需要爸妈陪伴了,他们都试图通过这样的声音来吸引爸妈的注意。如果爸妈们对宝宝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那么宝宝的情绪就可能跟泛滥的洪水一样,变得越来越汹涌,很难在短时间内安静下来。
所以,面对尖叫的宝宝,爸妈们不要袖手旁观,也不要试图去模仿孩子的尖叫行为跟他们相呼应。正确的做法是,先安抚宝宝的情绪,比如拥抱他,然后跟他说话、聊天,陪他玩一会,让宝宝从激动的情绪中安静下来。
②引导宝宝学习语言启蒙
在牙牙学语的阶段,仍旧有相当大一部分宝宝,会通过尖叫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这是因为相较于复杂的组句,宝宝认为尖叫“征服”大人的方式更简单。
面对这样的“无赖”宝宝,大人们可千万别顺从,当然也不能大声呵斥。正确的做法是耐心引导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举个例子: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的举动,猜测一下宝宝的想法,用问句的形式帮助宝宝表达出来,一如:“宝宝是想和妈妈玩吗”、“宝宝是饿了吗?”
一开始这种封闭式的问答,只会得到“是”或者“不是”两个答案,但是只要爸妈们坚持用这样的语言方式进行引导,聪明的宝宝也能够从中学习到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技巧。慢慢地,他们也会模仿大人,不再一味用尖叫声跟爸妈交流,而是用简单句子表达需求。
正如《傅雷家书》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傅雷先生这样说过:“一切学问都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这话对学习语言表达的宝宝,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牙牙学语到组词成句,宝宝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尖叫期”就是初期的萌芽阶段。爸妈们无需大惊小怪,只需要做好思想准备,耐心接纳、认真引导,相信距离宝宝正式开口说话那一天也不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