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有网友发现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胡金牛教授的简历有点意思:介绍自己的一长串学业研究经历,补充说明(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介绍自己发表论文的期刊,补充说明(被定义为水刊);介绍自己的教学课程,补充说明(常因为选课人少停课),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很多网友表示:想选他的课,让他不停课!(据9月17日正观新闻)
如果不是胡教授的简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学校官网简历是老师自己写的,还可以写得这么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这种简历写法,可以简单概括为“闲聊式”,在介绍自己的同时,想到什么就聊点什么,还时不时插一些个人点评与自嘲,仿佛是自带弹幕。
胡教授简历的部分内容(来源:官网截图)
在写到个人教育经历的时候,由于他本科毕业和开始读研中间隔了一年,胡教授像是生怕大家没有发现一样地加了一句“不要问中间有一年经历了什么”;介绍自己的学业研究经历时,更是妙语连出,出国开展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研究,“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担任期刊审稿人是“被人强拉进去的”,担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更是谦虚自称“承蒙各位前辈大佬支持”,这种欲扬先抑的“凡尔赛”,不但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性,更让人感受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胡教授简历的部分内容(来源:官网截图)
最让人感受到满满诚意的,是胡教授对于自己的评价。不同于现在一些专家学者,喜欢将自己的研究说得天花乱坠,玄乎其玄,越让人听不懂越显得高级,胡教授明明研究的是非常前沿的原子核物理,却调侃一些研究方向“实验比较少,可以随便忽悠”“目前火的(得)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做科研做出了打工人的烟火气,一点科学家的架子都没有,难怪有很多网友称他为自己的互联网“嘴替”。
幽默的语言,展现的是生活的智慧与平和的心态。在胡教授的荣誉称号一栏,2006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赫然在列,而当时的获得者是You,即所有人;还有“2008年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那一年,因为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感动中国特别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而紧跟时事的2022年奥林匹克杯得主是“中国人民”。看上去很高大上、很有含金量的奖项,因为是所有人共享,而显得特别亲近。将与所有中国人、所有网民一起获的奖,作为自己的荣誉称号,本身就是非常网络化的表达,一下子拉近了科学家与普通人的距离,也体现出“扑下身子”的谦逊。
部分网友评论(来源:微博截图)
一份大学官网上随处可见的教授简历,成为网友热议话题,其实在于一份难得的平常心。没有高高在上的自夸,没有故作高深的说教,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却也能做出客观评价,做的事是实实在在的,说的话也是明明白白,能够看出,胡教授是个充满童趣,热爱生活的人,平常上课肯定也能和学生亦师亦友,打成一片。
这些年,因为一些专家学者“何不食肉糜”、“脱离现实”的忽悠型发言,让专家几乎沦为一个“贬义词”,不少网友听到“专家”二字就感到反感。但其实,专家只是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并不是高人一等的头衔,也并非人人都夸夸其谈,也有不少专家真正精于钻研,贴近生活,见解独到。
各行各业都可以有专家,但是在成为专家之前,首先要看上去是一个有血有肉,知冷知热的人,才能在当下的言论环境中,更加真诚有效地和社会大众交流,也更让人信服,他们能做出实际的贡献,给出诚实的意见,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胡教授的简历,正是让大家发现了这一点:好好“说人话”的专家,也挺可爱的。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