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教授说:“博士后和访学的经历,是因为我找不到工作。”陈教授说:“我应该拿不到诺奖,所以只做物理漂亮、数学简单的课题。”这两位都是物理学教授,说起话来却像是相声演员。
一、胡教授的自我调侃
胡金牛教授是一位“80后”,今年39岁,2022年年初成为正教授。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名校生,但他的简历中有一年看起来“很蹊跷”。2006年,他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7年进入大阪大学读研,并在2011年拿到博士学位。
眼尖的你一定会发现,从本科毕业到深造读研,胡教授在2006到2007年之间,有一年履历空白。胡教授在自己的“教育经历”中写道:“不要问中间有一年经历了什么”。
部分高材生、名校生,言谈举止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些许骄傲和执拗,脑门上仿佛写着“高冷”两个大字。看胡教授的文字,你不仅不会觉得他“装”,还会觉得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
在他的“个人简介”中,他把自己在北京大学和日本、德国高校的博士后经历归因为“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把自己在担任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归因为“被人强拉进去的”;把自己担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归因为“承蒙各位前辈大佬的支持”。
除此之外,他还用“火”的程度来区分自己的众多研究方向,有的“目前比较火”,有的“更火,正处于黄金时代”,有的“目前火的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
最近几年,脱口秀爆火。网络综艺收视率节节攀升,线下演出开放麦一票难求。看胡教授的文字,还真有脱口秀“妙梗叠出”的感觉。
在荣誉称号方面,胡教授的介绍绝对是“段子手”级别的,他写道:“2006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获得者是所有网民)、“2008年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获得者是“全体中国人”)、“2022年奥林匹克杯得主”(获得者是“中国人民”)。
胡教授的“自我调侃”无处不在,言语中透着顽皮、谦虚和平易近人。下面再来看看同为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正教授的陈教授,在个人简介中是怎么“实实在在”表述的吧。
二、陈教授的实实在在
陈璟教授是一位70后,199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2000年在南京大学拿到硕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仅从毕业院校来看,教育经历比胡金牛博士更高一筹。
这位“70后”的幽默表达,一点也不亚于胡教授。在“自我介绍”里,他自称“在漫长的青春期里游荡过许多地方”,把自己的2个学士学位、2个硕士学位和1个博士学位。称为“顺便拿到”的。他说他虽然很享受南开大学的工作节奏,却吸不习惯这里的空气。他说自己应该拿不到诺贝尔奖,所以只能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咱们的青春期懵懵懂懂,浑浑噩噩,根本谈不上什么成就,陈教授的青春期,拿学位如砍瓜切菜,让咱们情何以堪。
比起幽默的调侃,陈教授的话语中更多的是实实在在。他阐述了自己对科研的看法“必须有趣、能伸能屈、绝不贪刀的智力游戏”。他坦言“绝对不能保证自己的每个想法都正确”。他把对学生的要求写得清清楚楚,除了有专业水平,还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自由表达、每天三小时科研”。
看上去简简单单,可是你环顾周围,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有独立思想的学生真的很多吗?
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导师的要求很高,最好能帮忙找工作,书写推荐信,按时能毕业。咱们不妨看看陈教授的“有言在先”:不会帮学生找工作,不保证写推荐信,也不承诺学生能按时毕业。陈教授的话里话外都透着坦荡,如果你读研的目的不纯,那就别去找他。
除此之外,陈教授把硕士生教研津贴(每年不低于2万元)和本科生教研津贴(每年不低于1万元)明明白白写出来,毕业的最低要求也是清清楚楚。环顾周围,这样的导师恐怕不好找吧?
与其着急,不如乐观;与其抱怨,不如调侃;身体上该卷就卷,心理上该躺就躺。我认为,这就是两位教授中文字中蕴含的道理,你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