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双轨叙述,“弑母案”上线、方远成被告,另类解读低出生率

不得不承认《底线》真的非常喜欢双轨叙述,在推进“李芳凝性骚扰案”的时候,辅以“莫莫的反向性骚扰案”,客观而全面的剖析了职场性骚扰现象。

双轨叙述

在第16集和第17集中,再一次出现了双轨叙述,“弑母案”率先上线,紧接着方远也因为女儿方可莉而成为了被告。两件事看上去南辕北辙,但实际上殊途同归,核心皆聚焦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

剧中的“弑母案”尚未完全展开,很多有关案件的细节也没有交代,所以暂时不予评价。当然了,“弑母案”在现实生活中是原型的,例如“吴谢宇弑母案”,凶手的作案动机,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关于成为被告这件事,源于方可莉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对另一名同学的排挤,并且冷嘲热讽对方的家庭条件。通过方远的深入了解发现,这件事不仅仅是孩子之间的矛盾,还牵扯到了家长们的言传身教。

悲观主义

诚如前文所说,大部分人都会因此而关注该如何教育子女,不过个人的思维比较跳跃,一下子联想到了低出生率的社会现象。低出生率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但重中之重还是育儿的成本过高,导致很多人想生而不敢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说自己过得已经够辛苦了,不想让孩子过同样的生活。既然给不了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索性就不生了,否则就是对孩子的人生不负责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有些悲观主义,但个人却能感同身受,这就要从我的童年经历说起了。6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选择独自一人抚养我。退休的姥爷为了帮衬母亲,便骑着车去捡破烂,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铅笔盒,便是姥爷从垃圾里捡来的,当时没有体会到,现在才发觉那时的自己确实挺可怜。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遭人白眼,时常感到自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平心而论,作为80后而言,小时候接触到的人普遍比较淳朴善良,因为穷而受歧视的程度并不严重。但现在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孩子们之间攀比新衣服、新鞋子早就是小儿科了,已然上升到攀比家里的住房、父母的车子等等。在学校,同学之间相互比拼过年过节时,家长们给老师送了什么礼物。

心存顾忌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孩子,被同龄歧视几乎是在所难免的。小孩子嘛,往往是童言无忌,不会像成年人一般顾及他人的感受,然后再三思而后行。与此同时,孩子的心灵也比较脆弱,一旦遭受了心理上的创伤,极有可能会伴随一生。方可莉的那位同学便是如此,11岁的年纪就患上了忧郁症,甚至还写下了遗书,着实令人触目惊心。在这件事的背后,不可否认确实有原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因素,那么对于那些自身条件一般的适婚男女而言,看到这段剧情会作何感想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答案因人而异,但肯定会有人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悲观主义,给不了孩子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索性就不生了。勉强生、勉强养,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必然会大增,轻则出现厌世情绪,重则或许会上演“弑母案”式的人间悲剧。可能这么说过于危言耸听了,但这恰恰是一些人的生育焦虑所在,对生育有所顾忌了,出生率自然而然就会持续走低。

结语

至于该如何破局,《底线》注定给不了答案,只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