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诺贝尔奖的公布都会让国人酸酸的,我国学者没有收获物理、化学等诺奖等奖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是值得我们老师与家长反思的。那就是孩子们缺乏创新精神,成人后很难有独创性的成就。我们的教育总体氛围偏严,讲究师道尊严,很难充分让孩子的长处得到发展。著名的心理学者、心流理论的创始人希斯赞特米哈伊对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访谈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而我们的孩子没有成长在这种环境下,而这种环境的营造与教师、家长的教育风格完全相关。
教师与家长各有教育风格,有的宽仁,师生关系好,孩子们成绩好,习惯好;也有的很严格,甚至常责骂孩子,以致苛刻,更有甚者施行专制主义,导致师生反目,母子不合,孩子成长受影响,不过也不能排除责骂下也有部分学生成绩好,但学得并不开心。
社会总体上比较欣赏前一种师长,有较好的教育技巧,专业水平高,与孩子们亦师亦友,孩子们思维灵活。大多反对后一种师长,在这样的师长主导下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身心紧张,缺自信心,学习状态难以发挥,抑或陷入越怕出错越会错的境地。但是为了成绩,老师与家长往往都会成为后者。谁都知道父母或老师,是爱学生的,此乃教育之基础。也有的家长说,责骂也是爱,但是,失去“尊重、包容”为前提的爱,是伪爱,是自私的。而事实上在学校里,在家庭里,后者居多。
师长给孩子的爱,提的各种要求,都要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不能是单方面的、强权的及自以为是的,对孩子有伤害的爱不要也罢。急于想孩子成长的师长,是否需要建立这样的理念,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其一,孩子与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除了师关系外,还可以是朋友关系。要蹲下来与他们讲话,对话,要鼓励他们,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才能有学习自信心。
其二,懂点教育心理学。除了一些生活学习习惯上要求可以严格一些,其他的特别是学习活动中,越是轻松的环境越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寓教于乐,才有可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学习效果才会好。
其三,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口不择言、脾气暴躁的老师或家长,怎么能教出温文尔雅的孩子呢?切记,师长的思想、学说、作风及修养,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孩子的习惯都是在师长的熏陶下养成的。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即生成,静态是习惯,动态是超越。好的教育不但让孩子在知识上学有所获,习惯上也是习有所成。
其四,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正确认识到这个道理,可以约束师长自身的教育行为,懂得孩子的学习等需要启发诱导,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孩子们学习出问题,其实孩子没有错,因为他就是一个孩子,大多是师长过高要求,教学不得法引起的,或者说师长的眼中没有孩子的个性。
其五,是讲点教学艺术。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没有点宽松的学习环境,怎么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及探究的兴趣?因此,良好的教育都会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说其简单呢其实它很复杂,要符合教育规律,要懂点教育学与心理学,可以说非常深奥。说它是复杂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营造一个生命舒展、开放多元、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多给孩子以期望,少责骂,孩子们才能超越自己。各位过于严厉对待孩子的老师与家长要懂得,时代在发展,陈旧的苛责教育不符新时期的教育要求,要学会宽仁,学会激励,才能让孩子们愉快、自信、有尊严地健康成长,才会有高水平的创新思维。
文/胡牛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