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诊断抑郁、双相,抗压能力差,往往是父母没做到这一点

本文字数约:3888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厌学、抗压能力弱?

02、孩子曾经很努力,却没树立远大目标

03、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找到人生目标?

01、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厌学、抗压能力弱?

我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疗和临床心理干预中,接触过大量患有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和成瘾疾病的孩子。我发现在这些青少年中,有3种现象非常常见。

第一,很多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不觉得这不正常。

比如我接诊过的一位高中生患者,他虽然能坚持上学,但内心对学习其实非常抵触,学习效率也非常低下。我告诉他,根据我们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他那么讨厌学习的背后肯定有叠加性心理创伤,要修复这些创伤,他才拥有更好的学习状态。

但他不以为意,还觉得不喜欢学习这很正常,“我们班是学校里的重点班,我周围的同学成绩都不错,但他们也都有厌学情绪啊!”

其实他说得也没错,在学生群体中,厌学情绪确实很普遍,尤其是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又或者被老师和家长逼迫得太紧、快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

国内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调查,发现大约有30%-60%的学生有过厌学的想法。就连在我国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中,不少学生也有厌学情绪。国内知名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曾调查北大一年级学生,发现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部分青少年遇到挫折、困难时,抗压能力比较差,容易灾难化思维,导致情绪、心理崩溃,最后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父母想不明白原因,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生活更艰苦,也常常被父母打骂,也没得病。现在孩子稍微吃点苦头、被大人说几句,就纠结、抑郁了,怎么那么“玻璃心”呢?

对于这个疑惑,我们也写文章分析过,引导父母们从更深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时代背景的巨变下理解这个问题。

第三,有很多孩子本来成绩特别优秀,属于“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一度以此为豪,但孩子突然不想学习了,成绩一落千丈,而且好像想学的时候也找不回状态了,还得了抑郁、双相等精神心理障碍。

像我们之前分享过一个面诊案例裕德,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从不用父母催促、辅导功课,总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身为教师的母亲非常欣慰,引以为豪。

结果到了高二,裕德就出现了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且开始抵触学习,在教室里坐不住。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再加上他的学习基础比较好,高考还是考上了比较好的院校。

但上了大学后,身边没有大人无时无刻的监督、催促了,裕德对学习的厌恶情绪表露无疑,花大量时间玩网络游戏,还频繁挂科。

像裕德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他们中学时代学习非常努力、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后,父母和老师都以为他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孩子一下子萎靡了、不学了,甚至被学校退学。北大徐凯文教授提出的,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人就是这种情况。

02、孩子曾经很努力,却没树立远大目标

像上面这3种现象,厌学、抗挫折能力弱、忽然失去学习动力,这背后往往都与孩子成长经历中,遭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关。

但还有一个共性的原因——父母虽然不断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但未引导孩子明白咱们努力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更没有引导孩子尽早地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如果孩子树立了人生目标,他们更不容易在学习上感到抵触、厌恶,有更强的驱动力和自律性,自发、自觉地学习,一步步朝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前进。

如果在这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还能获得成就感、愉悦感,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有些孩子认真学习,只是单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了成为班里最优秀的人,渴望获得外界的过度夸奖,所以一旦考砸了,他们很容易感到气馁,出现了强烈的挫败感,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失败。

相反的,有些孩子有了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知道当下的学习是为了尽可能实现目标,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分数和名次。那即便这次考试考砸了,后面再想办法查漏补缺,将学业追上来,或者换一条路径,对人生目标的实现没有太大的影响。

所以,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逆商会更强,学会在战略上“藐视”眼前的挫折,但在战术上重视挫折带来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自我反省,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升。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树立了人生目标,他们更有可能具备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具备“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目标仍在前方,中途的挫折并不意味着失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为什么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突然不想学了?考上名牌大学的尖子生,突然就自暴自弃,逃课打游戏了?这还是与没有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有关,与缺乏内驱力有关。

很多孩子突然不想学习,与学习环境、氛围和内容的突然改变有关。比如从高中到了大学后氛围宽松了,没有人督促了,又或者换了一个孩子不那么喜欢的老师,所学的知识不那么有趣了等等,这些外部因素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消失了。

表面看,这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但其实仍是孩子内心缺乏其真正认可的、想追求的人生目标。当学习没那么有趣了,有其它事物更吸引人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就迷失了。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只有读好书、考到一所好大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其实,在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学习成绩只不过是智商的部分体现,而最关键的“逆商”因素却常常被父母忽略。

希望父母要具备引导孩子塑造高逆商的意识,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尽早树立人生目标,立长志,用坚定的目标感去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困难。

03、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找到人生目标?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呢?这个问题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即使有了一定意识,一时间也难以着手。以下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一些具体化的建议。

第一,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找到内心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孩子立长志。

国内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陈钱林,他的两个孩子都特别优秀,一个26岁就担任中科大特任教授,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另一个20岁就获3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陈钱林曾分享过一个经验,“让孩子接触名人,是立志的好办法”。

如果家长难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接触名人,也可以跟孩子一起通过阅读、看电影、纪录片等,了解名人、伟人的奋斗事迹,熏陶崇高的精神,找到心中的榜样。

有的父母本身就很优秀,是各自领域中的成功人士,如果亲子关系好的话,孩子甚至有可能将父母作为榜样,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父母可以利用“五环理论”,引导孩子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在临床中对青少年患者进行系统化心理干预时,引导他们作出人生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跟他们谈论以后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事业时,我会经常会用到“五环理论”,也就是我们以后从事、追求的事业应该具备5个要素:

是自己感兴趣的;

我们力所能及、或能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相关能力的;

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的;

是通过团队合作而完成的。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及意向,先引导孩子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再通过后面4个因素分析这个人生目标是否可行。

这时候就很考验父母的能力和眼界了,某个领域的经济效益如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这都需要父母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国内外社会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有些父母对社会发展局势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观念落后,很容易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比如在孩子选大学专业时,父母引导孩子选了一些极容易被人工智能时代所取代的专业,孩子一毕业就很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危机。

第三,寻找人生目标并不容易,也不宜操之过急,很多青少年不能一下子确定具体化的人生目标,这很正常,但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先努力学习,积累能力,然后在这过程中,不断寻找人生目标。

我很喜欢下面这段话: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贵人指路。

当孩子暂时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父母可以先引导他们多阅读、多走出家门参加活动、体验社会和生活,提高自己的阅历,丰富情感体验,这都有利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过,在孩子成年以前,最好别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西方经典哲学相关的书籍。

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多与别人打交道,了解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活、理念和工作内容,尤其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成功人士。若孩子幸运地能遇到为自己提供宝贵意见的“指路贵人”,很可能少走很多弯路,尽早确立人生赛道。

而且,人生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发现之前选择的赛道难以实现,我们可以及时调整。而且有时候,在我们不断学习、拓宽认知边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加值得追求的领域。

所以,父母不要只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更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什么。即使暂时没找到人生目标,我们也可以先积累能力和筹码,有了确切的人生目标之后,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否则等确定最终人生目标后再努力,往往为时已晚了,选择权已经大大地受到限制了。

还有, 父母引导孩子寻找人生目标时,不要局限于单一的赛道,而要具备跨学科的意识。

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年轻人要有跨学科的能力和思维,具备不断适应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才更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在跨学科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实现创新,走出难以被替代的路线,在社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人生价值。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今中外能做出一番成绩甚至成就的人,除了坚持不懈付出努力以外,大多也都是早已立下了高远志向的。

希望广大父母提醒孩子们不忘奋斗、埋头学习时,也要及时抬起头来看看,我们奋斗的路径和目标在何方。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