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育儿方式中,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乖乖照做,虽然有时会不满,会反抗,但还是会听家长的话,但在现在的教育方式中,家长和孩子的身份却反了过来,孩子开始对家长“发号施令”,如果家长不照做,孩子就会闹小情绪,有的时候甚至会发脾气以及摔东西。相信一部分妈妈们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么当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又会怎样解决呢?是为了照顾到孩子的情绪,会妥协,会根据孩子的要求,极力完成还是要求的事情?还是会拒绝,甚至还会大声地训斥孩子。面对孩子的“发号施令”,不管是妥协还是拒绝,家长们都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孩子喜欢“发号施令”。
孩子开始出现了自我意识。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迎来了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期”,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孩子们很善于模仿,以前家长要求他们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孩子都会照做,但是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一些事情,反而会模仿家长的口吻,让家长代为完成。
孩子的安全感在作祟。在孩子出生后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有时孩子缺乏安全感时,还会通过“发号施令”的方式测试家长是否真的在意自己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比如孩子和妈妈在书桌上一起阅读故事书,旁边的玩具掉在地上,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捡起来,孩子却要求妈妈帮忙捡,如果妈妈能够立刻捡起来,说明妈妈很爱我。此时孩子心里的安全感满满,如果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是不是不关心、不爱自己,心里就会患得患失。甚至开始闹情绪,发脾气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家长过分地溺爱。从孩子来到这个家庭之后,家长们就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她的身上,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孩子磕着碰着,甚至受到伤害。孩子的所有事情所有要求,家长们都会照做。包括给孩子穿衣服、喂饭,甚至帮孩子整理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面对孩子的“发号施令”,家长能够马上回应并去完成,孩子觉得这些都是家长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从而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孩子想要什么都会对家长“发号施令”,一旦家长没有尽力满足,就开始闹小情绪,甚至会大发脾气,撒泼打滚,甚至摔东西来威胁家长。
家长想要纠正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做到这几点。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能帮助孩子改变
那些喜欢对家长发号施令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养成规则意识。想要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孩子立规矩。制定清晰的规则意识,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家长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立规矩不讲求数量而要求质量。规矩并不是多多益善,否则,规矩形同虚设,孩子也不能够很好地实行。
第二个原则:规矩订立后要有缓冲期。很多家长给孩子立完规矩后,立马要求孩子开始执行,然而一些孩子还没有从之前的状态切换到现在的状态,心里会抵触这些规矩,而使这些规矩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个原则:立的规矩要灵活、有弹性。俗话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孩子面对这些生硬的规矩时,不懂变通,规则就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规矩,更好地去通过规矩改变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变得更好。
二、好的榜样就像旗帜,一旦形成就会久立不倒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孩子会极力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如果家长经常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那么同样地,孩子也会学会家长的这种方式,也会对家长“发号施令”。如果家长为了更好地纠正这样的坏习惯,家长就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改变对家长“发号施令”的习惯。
三、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毫无节制,而是适度有分寸的爱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最典型的就是家长包办一切,孩子习惯性地享受家长的爱,渐渐地养成了很多的坏习惯,包括喜欢对家长“发号施令”,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毫无节制的爱,而是适度有分寸的爱,让孩子能够掌握分寸,才会养改掉对对家长“发号施令”的坏习惯。
如果家长想要改变孩子喜欢发号施令的坏习惯,那就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孩子的习惯,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