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效 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厦门日报讯(记者 詹文 通讯员 林伟东)义务教育“双减”是中央关注、社会关切、人民关心的重要教育改革事项。厦门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教育“双减”省市县(区)三级人大联动监督的要求,通过专题调研、代表视察、座谈交流、审议报告等方式加大监督,推动厦门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细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以来,厦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厦门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汇报,与6个区中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代表座谈交流,赴集美区、实验小学、滨东小学、滨北小学和百分冠课外培训中心、智嘉课外培训中心等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代表视察同安区后田学校、湖里区金林湾实验学校等,了解“双减”工作开展情况。10月底,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教育“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形成审议意见交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中央“双减”政策出台一年多来,在厦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双减”政策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统筹领导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治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厦门教育生态逐步优化,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多项工作经验做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双减”成效

一手减负一手提效

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中央“双减”政策出台一年多来,厦门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效,推动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统筹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印发《厦门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出台深化课后服务、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10余个配套文件,构建起“1+N”政策体系,为“双减”的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孩子们的负担减轻了,学业真正回归校园,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加强。厦门学校100%制定学生作业管理办法,实施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作业总量控制,基本做到小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创新校本作业内容和形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作业少了,质量却高了。厦门校本作业经验作为“双减”典型案例被教育部宣传推广,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厦门市2022年中考总平均分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家长们的负担也减轻了。厦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均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中午提供午餐午休服务,公办初中晚上开设自习班,在全国率先提供全时域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2022年春季,全市共有308所中小学校44.8万名学生接受课后服务。2022年寒假,为2万名春节期间企业留工人员子女提供托管服务;暑假,为6万余名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社团、夏令营等暑期托管服务活动,有效缓解假期学生居家无人照顾之忧。

厦门市学校课后服务从2021年扩面提质到2022年推进“2+N”课后服务(“2”指“基本服务”,包括作业辅导和体育活动,“N”指“拓展服务”,包括科普、文艺、劳动、阅读等服务项目数量),努力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需求。2022年6月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开展“2+N”学校数占比98.4%,其中N的种类达到3种及以上学校数占比达81.5%。

校外培训监管不断规范。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逐步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有效遏制违规培训现象。对项目教育部门审批的127家面向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平台管理,全面推行预收费资金监管,全部建立资金监管账户。厦门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一课一销”监管模式入选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实践难题

“双减”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

尽管厦门“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但项目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中发现,在推进“双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不少家长依然很焦虑、许多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课后服务个别学校还有些“敷衍”、校外培训“地上转入地下”等问题。

社会教育观念短期难以扭转,应试升学导向还普遍存在,家长的教育焦虑没有缓解,送孩子参加补习抢跑加量的需求依然旺盛,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有的学校对“双减”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多学科融合、如何家校社协同发力,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举措,还处于观望状态。

“双减”实施后,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超过11个小时,教师开展教研、家校联系和自我提升的时间被大幅压缩。尽管“双减”文件中有关于教师实行“弹性工作制”的内容,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该项制度还较难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生活都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厦门教育人口逐年增长,“准大班额”现象比较普遍,按现有师生比,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行分层指导、精准施教的难度较大,客观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艺术、体育、科学等课后兴趣类课程往往班额小、班级数多,对学校专业老师的种类和数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各方都转变教育观念,凝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多方合力,构建‘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的良好教育生态。”厦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齐晓玲说。

【意见建议】

“家校社”协同育人

促课后服务优化升级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健全“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专业为支撑的协同机制,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最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后服务备受家长欢迎,如何把好事做得更好,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拓宽资源供给,促进课后服务优化升级。加大规划指导和财政投入力度,“向上向下”挖潜老城区学校内部空间,增加运动场地和功能教室,满足开展多样化课后服务的空间需求。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改善偏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课后服务保障能力。

同时,加快健全课后服务收费机制,尽快研究出台课后服务性收费项目标准。在保证基础托管的基础上,设置特色增值服务课程,实行基础托管政府定价、特色增值服务市场定价的分层收费机制,满足学生差异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优化“i厦门”平台功能,提前开放线上选课、缴费时间,优化学生出勤管理、学生退费和教师补贴计算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还需完善第三方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并进行动态管理,构建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的课后服务体系。

为老师减压减负

夯实学校教育质量

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学校教育质量,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科技赋能,探索推广智慧教学技术模式。推动“滨东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作业批改系统”的试点改革,实现校本作业全批全改,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整体教学和学生个体学习的实时把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准化、分层化的作业设计,形成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在学生减负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保障学生在“第一课堂”学足学好。

同时,整合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优秀作业设计和优质课堂教学案例的共享数据库,通过线上教研活动、学习培训、线下名师送教、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与专业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大优质校带薄弱校的力度,带动薄弱校、农村校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各区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双减”政策下,如何给教师减压减负,让他们能够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教学上?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根据人口流入和生源数量持续增长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从源头上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合理。同时,严格规范进校园事务,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减少程序化工作,让教师集中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关心关爱教师,制定相关措施,推动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培训、休息时间,注重教师队伍心理健康管理和心理危机干预,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严格审批监管

促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严格审批监管,进一步加强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准入指导意见,理顺非学科类机构的设置标准和准入机制,按照“合格一家,上线一家”原则,组织开展准入审批和登记。完善跨部门监管执法机制,科技、体育、文旅等部门在做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审核外,要积极会同教育、行政执法、公安、市场监管、人社、金融监管等部门,加强预收费、停业与注销、安全生产等事项的日常监管。

同时,要探索建设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服务平台。将机构准入审核、从业人员聘用、培训材料审定、培训服务合同规范使用、监管资金使用、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纳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提升监管实效,促进规范发展。

【数据】

2021年9月、12月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厦门学生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度分别为98.42%和98.43%,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度分别为98.5%和98.6%。

2022年春季,厦门共有308所中小学校44.8万名学生接受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83.5%,学校覆盖率100%,教师参与率接近100%。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团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116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承担20-30名骨干教师培养和农村教师培训任务。

截至今年8月底,厦门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30家,比“双减”前压减153家,压减率83.6%。我市127家教育部门审批的面向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已100%纳入全国平台管理,100%设立监管账户,27家机构率先实现全国平台上课程买卖、缴退费等线上运营功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