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在抖音直播节目“老俞闲话”中,李玫瑾教授谈到了有关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她指出,家长不光要了解那些成功的教育,也要了解失败的教育,并且引以为戒。以下是李玫瑾教授的讲话主要内容。
『人的修养和品德是第一位的』
问: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比较特别的学科,您小时候就对这方面感兴趣吗?
李玫瑾:我小时候对这个还没什么概念,上大学时,一开始我学的是哲学,后来慢慢接触到了犯罪心理学,非常感兴趣。我基本上是通过自学的方式研究现代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到现在算是有了一系列成果。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犯罪是不分阶层、不问出身的,有知识、有地位的人也会犯罪。曾经发生一个法律博士杀人的真实事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这些人不缺钱,也不缺地位,但同样走上了犯罪道路。所以,一个人有修养、有品行,才不会在欲望、金钱面前不择手段,丧失做人的基本底线。我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修养和品德都应该是第一位的。
问: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主要是父母从小培养的吗?
李玫瑾:是的。这关键在于家教,在于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在孩子6岁以前。而且,这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没有关系,那些没有念过书的父母,照样可以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品德高尚的下一代。可以说,父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问:具体来说,父母的言谈举止是怎么影响孩子的呢?
李玫瑾:我最近看到一个案例,两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冲突,其中一个孩子受了点轻伤,结果这个孩子的爸爸冲到幼儿园里去打了另一个孩子。其实,当孩子之间发生问题需要大人出面解决时,家长首先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作为大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怒气撒在孩子身上。一个家长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孩子全都看在眼里。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经常会和孩子们聊天。我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从小到大,你父母在你耳边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我爸爸常说“人活脸,树活皮”。有的孩子说:“我妈妈说,你怎么淘气都行,但是一不许偷,二不许抢,三不许伤害别人。”这些都是健康的教育。
我也以这个问题去问一些违法犯罪人员,他们对我说什么呢?有个人说:“我有一次把街坊的小孩给整了,我父亲就去跟人谈,把事情了断了。我父亲回来跟我讲:‘儿啊,我能帮你做的就这些了。’”我听了非常震惊,怪不得这个人后来成了系列案的犯罪人,因为他第一次犯事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教育他,而是想方设法抹平这件事。还有一个人说:“我爸爸不爱说话,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到沟里玩,我爸看见了,把我拉上来,就给我一个耳刮子,我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为什么。”
许多成年人的问题是儿童时期形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的犯罪行为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于是人性混乱了,后来再去教育、再想纠正,已经来不及了。
『6岁之前,要对孩子“恩威并施”』
问:您为什么说孩子6岁之前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李玫瑾: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很多犯罪心理问题都源于人的早期,即6岁之前,最晚可以推至12岁。所以,我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抚养问题。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父母各方面都很好,但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通常这种情况是因为父母没有花时间亲自抚养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全社会对孩子的早期抚养问题不够重视。尤其是在1岁半之前,孩子几乎听不懂父母的话,那怎么给他讲道理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出现在他的面前,给他一种信任,最重要的是,父母所有的处事方式都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
问:年幼的孩子能看懂吗?
李玫瑾:能。有一部电视剧叫《情满四合院》,其中有一个带了3个孩子的单身妈妈。这个妈妈有两个特点:第一,能心平气和地处理所有的事情;第二,她做事总会替别人考虑。所以,她的3个孩子都特别懂事。我想这个妈妈一定是有生活原型的。
我在心理学讲座中经常讲,如果孩子在1岁之内抚养到位,这个孩子长大以后的性情就会很平和。所以,通过看一个人的修养,基本上就能知道他婴幼儿期内的抚养方式。
问:怎么看出来呢?
李玫瑾:比如,不到3个月大的孩子,一个天天在床上哭,一个经常被妈妈抱在怀里,这两种孩子的内脏神经记忆是不一样的。1岁之内的孩子之所以哭,大多是出于生理上的需要,可能是因为他不能翻身、肚子胀气,或者捂得太热了,他说不出来,只能通过哭来表达。所以,孩子一哭,家长就应该把他抱起来,去帮他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形成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不同的抚养方式,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性情大不相同。
问:那么孩子6岁之前的养育重点又是什么?
李玫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恩威并施”。
一方面,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要陪伴他、照顾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父母也要注意爱的表达方式。有些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我好爱你啊”,我觉得更多的应该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爱,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怎样去表达爱,而不只是口头上说。
另一方面,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有一定的威严,告诉他什么是错的,并且立下种种规矩。我处理案件时发现一个特点,家里谁对孩子最好,孩子就欺负谁,太溺爱孩子的人一定没有威严。
我常常讲,孩子6岁之前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要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情绪,能够读懂别人;第二,要让孩子知道规矩,比如,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什么事情应该自己来做。这两件事做好了,就奠定了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基调。
我认为,所谓观念,就是“观的同时形成念”,孩子平时无意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父母的种种行为,都会进而形成他自己的观念。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观念,家长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榜样。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底线,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投机取巧。第二,发现孩子在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时,要及时告诉他“这件事是错的,不能这样做”。第三,在孩子2岁左右时就开始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母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问: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李玫瑾:我上中学时比较喜欢数学,原来想读理科的。但是在“文革”期间,我高中读了半年就中断了,学校秩序很不正常。我怎么会考上大学的呢?这得感谢我的母亲。
我父母都出身于大家族,母亲的祖上是绍兴周氏大家族。抗日战争爆发后,老百姓颠沛流离。我父亲14岁就到中华书局当印刷工人。新中国成立后,我父母都在北京的印刷厂工作。我母亲经常会给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她还要求我写日记。她给我借来各种各样的书,像《红岩》《欧阳海之歌》等等,这为我的文科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记得恢复高考那年,考试是在12月,恰好那时候我正等着分配工作,我就不想参加高考,想赶快工作。但我妈妈对我说:不行,你得高考去。我说:错过了这次分配,就再没机会了。我要是高考没考上怎么办?我妈当时特别坚定地说:考不上的话,我养你一辈子。于是,我到学校上了一个月的补习班,就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了大学。可以说,我的人生之路是我母亲奠定的。
以前看人物传记,我发现很多名人在回忆童年时都会提起女性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比如,毛泽东说他的母亲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周恩来是婶母杨氏带大的,他记得小时候婶母经常给他讲很多道理。还有林肯、爱因斯坦也在回忆录中称赞母亲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母亲不仅生养孕育了我们,母亲的品德还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那么父亲的角色对孩子来说有哪些作用呢?
李玫瑾:当然,父亲也很重要,父亲在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对孩子的眼界、胸怀和志向上的影响相对大一些,而母亲因为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多,她对孩子的个性、情感、品德等方面影响较大。
现在有父母课堂,教年轻人如何做父母。我觉得,为人父母真的是需要学习的。目前社会上存在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位。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养育孩子特别辛苦,而丈夫几乎帮不上忙,她感到非常苦恼。当时她来听我的讲座,在提问环节就问我怎么让她的丈夫参与育儿。我告诉她,虽然她的丈夫不擅长照料幼儿,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当母亲做饭、收拾房间的时候,父亲可以带孩子下楼运动或者带孩子去公园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长期让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容易使妈妈产生焦躁情绪,失去育儿的耐心。同时,爸爸如果不参与育儿,孩子会缺少爸爸的陪伴和榜样的示范,长大后容易形成行为和性格偏差,比如,男孩子会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子甚至会影响到将来对异性的选择。所以,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双方协作完成的。
『从失败的教育中引以为戒』
问:您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有哪些心得体会?
李玫瑾:很多人认为我研究犯罪心理,又研究家庭教育,我是不是会把孩子当作潜在的罪犯来看待?其实我的工作有点像医生,假如一个人生病了,他会找医生去看病。医生告诉他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怎样才能治好,以后还要注意些什么。同样,我在从事的专业领域中,通过分析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希望向家长和孩子提出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议,从而能够避开这些“雷”。
问:在您看来,犯罪者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们在孩童时期父母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形成犯罪行为吗?
李玫瑾:大多数是这样。最近我遇到这样一个案件:一对夫妻离婚后,女儿和妈妈一起生活。当时,爸爸创业失败,经济很困难,所以女儿小的时候,爸爸没有掏过一分钱的赡养费,也从未见过女儿。而这个单亲妈妈很能干,自己挣钱养活女儿,给女儿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还经常陪伴孩子。但到女儿16岁时,她的爸爸出现了。女儿和爸爸接触后,发现爸爸的家庭特别美好,她想回到爸爸身边。于是,女儿和妈妈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最后女儿竟然把她的妈妈杀害了。我和这个女孩聊天时发现,她小的时候,妈妈从来不让她去见爸爸,而且妈妈每次提到爸爸,总是说爸爸的坏话。但是,当女儿长大了见到爸爸以后,觉得她妈妈过去都是在骗她,由此产生了极大的怨恨。
很多夫妻在闹离婚的时候,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其实这会造成孩子的混乱。从这个极端的案件中,我希望家长能够吸取教训,能更多地去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影响,这也是我写《幽微的人性》这本书的原因。其实,人性是非常微妙的。我希望家长不光要了解成功的教育,也要去了解失败的教育,并且引以为戒。
问:您觉得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李玫瑾:我在家庭教育的讲座中经常对家长讲,你们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不要只关心孩子考试的名次,不要和孩子只聊作业、考试和分数,你们能不能自己先去读几本人物传记,然后和孩子聊一聊钱学森、袁隆平、比尔·盖茨、乔布斯?家长有多大的格局和眼界,孩子才会有多大的胸怀。中国的父母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事实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品德、修养、眼界、志向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正确定位,这些远比成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