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有个高赞回答是:好的原生家庭,可以让人度过丰富美好的一生。
但原生家庭带来的糟糕影响,也需要一生去治愈。
当然也有人会好奇:好的原生家庭究竟是怎样的呢?
其实就藏在小朋友们最爱的动画片《小猪佩奇》里。温和的妈妈,宽厚的爸爸,开明宽容的爷爷奶奶,他们不刻意树立权威,在佩奇和乔治调皮捣蛋的时候不会生气打骂,而是会陪着一起玩闹,渐进式地开导和循循善诱。
这不正是好的原生家庭吗?
就拿《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来说,齐铭的完美家庭造就了一个几乎毫无瑕疵的男孩,整个人温文尔雅,外形阳光而帅气,在学校里是优秀模范生,在家里是孝顺的好儿子。
而易遥的支离破碎的家庭和妈妈的动辄打骂,导致她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她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外不受人待见,最终爆发了校园欺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事实却是,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下,不幸的原生家庭并不少见。
荣格曾说:
每一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令大部分人痛苦一生的性格缺陷,大部分来自于童年的不幸与缺失。
好的原生家庭不一定要经济情况很好,但一定是充满爱与安全感。被这样养出的孩子,具备正常的三观;具备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具备稳定的情绪与心态;具备自信和大方。
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会给一个人的未来,埋下至关重要的伏笔。
所以家长千万警惕以下4点,不要“培养”出糟糕的原生家庭,它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
1、太过完美主义
曾经有一个咨询者由于孩子离家出走而找到我,想要我帮助她,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发现,她对孩子太过于完美主义,不允许孩子犯错,一旦犯错就打骂,进行严厉的教育。这次孩子离家出走也是因为考试没考好,害怕父母责备,冲动之下就离家出走了。
太过完美主义的父母一般对于孩子有较高的标准,一旦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父母就会进行严厉的惩罚,孩子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成长,心里就会变得焦虑,害怕强权。
当孩子步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认为全部是自己的错,进而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向前。父母应当用温和一点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尝试,不断试错,不断进步。
2、对孩子过于溺爱
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无原则性的满足,会让他不懂得“适可而止”,自我中心性会明显高于其他同龄人。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独立自主性差,难以接受别人的拒绝和否定,难以适应逆境,心理承受力较弱。
我小儿子经常会跟我吐槽他班上的一个男生,总爱自称老大,要求每个同学都顺着他,就连打个水都要同学帮他,同学要是拒绝,他就会说你不帮我打水,等下让我爸妈揍你。
因为夫妻俩是老来得子,对孩子逆来顺受,孩子说一他们从来不会说二,就算觉得孩子要求难以满足,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就算要天上的星星我觉得他们夫妻俩都能给孩子摘来,导致现在孩子在学校就成了“小霸王”。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要让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为孩子制定适当的规则,让他知道父母的爱不是没有限制的,有分寸有边界感的爱才能真正滋养孩子。
3、父母争吵频繁
孩子经常目睹父母之间争吵,会使他缺乏人与人相处的亲密感,处理问题容易走向极端,不懂得控制情绪,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自卑。
所以家长要在家中维持着和睦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
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那就是夫妻之间的不和与争吵少表现在孩子面前,教育与引导也不要过于严格和温和,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4、喜欢批评、打击孩子
“我们家怎么会有你这么笨的孩子?”
“这次考好了有什么用,要高考能有这么好才行”
“怎么还是学不会,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
父母为什么总是喜欢批评孩子,那是因为他就是那么过来的,他在道德理论上占据了制高点,他觉得孩子就应该打击式教育,才会朝着他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进步。
父母只是在“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在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匮乏。
假如家长是在苛刻的、经常被批评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那他大概率上会是喜欢批评、打击孩子的人,因为在他的潜意识被告知打击式的教育是管用的。
然后就是悲剧再循环、糟糕的童年再重现。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开始生根发芽。
写在最后:
央视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叫做《镜子》,其中有一句孩子的自白: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孩子的模样,都是原生家庭的教养。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和成长。
原生家庭是孩子的人生底色,它影响着孩子的命运轨迹。希望每个家庭都成为孩子的助力,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找出适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捍卫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