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真的太难了!这个难,以前主要集中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不让孩子饿着冷着就算是成功。但到了80、90后这一代父母,已经升级到身心的全面教育上来了。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简单。不听话?打!不好好学习?打!不吃饭?不存在的,因为根本就吃不饱!
可如今的小孩,如果还是简单沿用打骂教育,很容易出现极端情况。原本天真可爱,善良淳朴的孩子,俨然变成了一个炸药包,而引线在哪里,父母们根本不知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个概念: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从小让孩子有敬畏心
何为敬畏?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她有个同事,小的时候特顽皮,自然也没少挨打,他最怕的就是奶奶门后放的一根滕条,每次只要见奶奶把门关上,露出滕条,他就立刻跪下说奶奶我再也不敢了。
这就是一种敬畏,让孩子知道怕,他才会收敛,这其实是一种及时的保护,避免日后闯出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
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长辈都不够尊敬,要钱不给就辱骂,不让看电视就砸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缺少敬畏之心。
李玫瑾教授说:“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会尊敬你的。”
现在有些家庭对孩子太过溺爱,别说打了,几句重话也不舍不得说,生怕吓着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养出个“小霸王”。
孩子小时候犯错,该打还是要打,不能一味放纵,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乱揍一通,容易把孩子打坏。
首先是告之底线,也就是让孩子清楚父母动手打人的边界在哪,一旦越过边界就要受罚了。划出边界之后,孩子就会自己掂量轻重,而父母也能避免一生气就打孩子的冲动。
打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怕,而绝不是为打而打,目地达到了,就不一定要真打,把“样子”做足就行了。
父母也要示弱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要改变沟通方式,要学会示弱。
青春期(12-18岁)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听不得重话,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事。
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们就不能再简单沿用以前的方法了,而需学会“斗智”,首先就是改变沟通的方式,话要少说,点到即止。
李玫瑾教授曾说:“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比如孩子早恋,父母先夸孩子有喜欢的人或被人喜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接着说下自己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然后再给出建议,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青春期的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也想突显自我价值,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处的。
比如让孩子帮着修下电脑,手机有些功能不会让孩子教教,家务活请孩子帮帮忙等等,都是很好的一种示弱方式,能让孩子收获一定的成就感。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个“得法”就是父母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斗智斗勇”,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也要改变。
虽然不容易,但做父母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可是只要基础打好了,孩子将会受益一生,这难道不值得么?
做懂教育的父母
和孩子“斗智斗勇”
3年前,蓝橡树开始制作一年一度的「教育日历」,最初的用意是想陪伴父母,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用心感受和孩子相处的幸福时光。因此,我们选择的多是一些疗愈人心的句子,启迪思考的片段。
但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科学方法,没有理论支持,光靠爱无法发电——「鸡汤」只能一时镇痛,行之有效的对策才是解决父母教育痛点的关键。
因此,2023年的日历,我们对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改版,教给父母方法论,和孩子“斗智斗勇”。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
火热销售中
学点教育科学,做懂教育的父母
每天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刃在手,直面育儿挑战
我们选择的20余本教育书籍,包括《自驱型成长》、《非暴力沟通》、《教出乐观的孩子》都是顺应这个时代的前沿研究,从中提炼出12个教育观点,在一整个月中将这些观点的精华点到。
等于一年12个月,看完20本教育书籍。
这12个话题分别是:自驱力 | 非暴力沟通 | 积极心理 | 脑科学 | 正面管教 | 情商 | 心流 | 婚姻 | 学习力 | 独立 | 未来教育 | 正念
基本涵盖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用积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武装」起来,成为更懂教育的父母。
碎片化的学习到底好不好?当然,如果你有时间,有精力,尽可以把这些教育著作翻透,吃透。但如果客观条件所限,每一天一点点的渗透,依然有其价值。
我们用1个月时间,把相对复杂的理论讲给你听,一点启发或许就有看得见的改变。
比如,教育脑科学中有一个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的做法——复述经历。
当孩子遇到糟糕的事情,受到惊吓,遭遇意外,父母可以做什么?与其单调得让孩子“别怕”,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在4月「教育脑科学」专题中,4月4日的内容是这样的:
“复述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让他们平静下来。右脑处理情绪和亲历式记忆,左脑为情绪和记忆赋予意义。左右脑一起工作会治愈我们的痛苦经历。孩子会关注和分享经历,就能用健康的方式回应所有的事情。”
4月6日的内容是这样的:
“当孩子无法控制激烈的右脑情绪时,帮助他们述说让他难过的事情,从而让左脑发挥作用,让孩子理清自己的经历,更有掌控感。”
让孩子复述自己遭遇的不幸,这不仅能让他们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解脱,还可以借此让他们拥有掌控感,而掌控感是很多正面积极情绪的源头,自信、强大。
再比如,为什么有些孩子特别通情达理,情商高,有些孩子情绪波动大,很难相处?在6月的「培养高情商孩子」的主题中,6月2日的内容是:
学会为情绪贴标签。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能帮孩子更快从不愉快的情绪中平复。在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时,需要调动掌控语言和逻辑思维的左脑,因为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恢复平静。
家长困惑的问题,比如在接纳孩子的情绪方面,尺度在哪里?过度迁就会否养育出一个任性妄为的熊孩子?
6月4日的内容是:
容忍孩子的感受,而非行为: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
当12个月过去,在365天的陪伴下,你会拥有一口袋的利刃,直面孩子给你的各种挑战。
每月一个前沿教育理念
通俗易懂,轻松掌握
再来说说这12个月主题的选择。教育问题千千万,但汇总起来无非就是几个大主题: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怎样让孩子跟父母合作?
乐观、高效、情绪稳定的孩子如何培养?
……
1月主题是自驱力,就是孩子自觉、自愿学习的能力。现实中,很多孩子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在学习,为了获得奖励在学习,当他进入大学,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是「空心病」由来的重要原因。
在「自驱力」的主题中,我们谈到了「外部奖励」如何破坏自驱力。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奖励模式,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长久,更有效。
1月12日的内容是:
奖励和外部激励因素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应谨慎使用,金钱奖赏削弱人们的内在动机。
表扬的方式也很重要。好的表扬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而糟糕的表扬则让他们感到无力。
1月16日的内容是:
要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
提升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关键,就是父母要尽可能多放手。为孩子提供信息,而非替他们做决定。
1月18日的内容是:
不要替孩子做决定。给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然后让他们自己决定就好了。告诉他们你信任他们,也给过他们忠告,然后就顺其自然吧。
当你觉得教育孩子很难、很累,束手无策的时候,试着去读一读日历上的文字,冷静3秒,可能一切都不那么糟糕,可能方法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除了自驱力,还有亲子沟通、情商培养、正面管教、积极心理学、脑科学等重要主题,易懂好学
每周一个亲子互动
加深理解,幸福练习
读过、看过,不如亲自试一试。在2023年的日历中,我们围绕每个月主题设计了每周一次的亲子小互动。
2月份的主题是非暴力沟通,我们内心明明是爱孩子的,但说出口的就是伤人的话。但当我们愤怒时,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出来呢?
在2月4日的互动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一次「记录矛盾对话」的小练习:
判断你的语言是否达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一、清晰表达所观察到的,不夹杂评判;二、表达感受;三、表达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求相关联;四、具体请求。
在1月自驱力的主题中,设计了「帮助孩子制定自我激励方案」的小活动:
“如果你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希望获得怎样激励?”,和孩子讨论自我激励方案。(提醒:激发他内在成就感、责任感。)
亲自写一写,试一试,做一做,用一用这些科学工具,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
养育孩子,难并快乐
养育孩子是一件漫长、复杂却也是充满趣味的事情,我们可以凭借本能去陪伴孩子,也可以主动出击,用科学的方式应对孩子带给你的挑战。让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继续陪伴你,渡过家庭生活的每一天。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
学点教育科学,做懂教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