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国祥
实施“双减”政策已过一年,近日教育部等12部门发文治理规范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意见。在“双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浮出水面,甚至形成新的增量,成为违规培训治理新的堵点和难点,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校外培训治理成效,影响了“双减”效果的成色。
治理规范措施主要聚焦以“一对一”“住家家教”“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以及各类冬夏令营等名义的违规培训,中小学教师在职有偿补课等重点问题开展排查。这些措施本质上仍然是“双减”政策的有力深化,顺应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和愿望。但是,科学高效有序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做校外培训的“减法”,还要审视校内教育相关“加法”做得如何?
其实,隐形变异培训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去年“双减”开始实施时,教育部就研判并提出了治理校外培训“七类画像”的隐形变异问题。为什么早有预见,却在一年之后仍然形成了违规培训治理的堵点和难点呢?
学生和学校追求学习成绩,无论中国教育当下怎样改革,恐怕都无法逆转这种追求。它犹如人的大脑神经递质多巴胺一样不可或缺,因为有它,人才会对某事物发生兴趣,但过度激发则可能产生多巴胺依赖,而陷于某种玩物丧志或物极必反。违规培训就是刻意刺激人们追求好成绩的“多巴胺”,最终演化为“成绩至上”。
“成绩至上”就像酵母,让违规培训时不时发酵,像变异病毒,不仅容易蒙骗学生和家长,而且其规避性极具对监督的逃逸功能。在这样的生态下,执法部门的枪口或闪失或偏离,违规培训就会趁机出笼。由于隐形变异,一些人更容易相信这类培训的正当性,从而推高这类培训的市场价值。如今,“野火烧不尽”的违规培训,其价格往往比以前更为离谱。
对违规培训,治理,变异,再治理,再变异,阻击战、攻坚战与游击战、麻雀战,往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的治理甚至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措施不可谓不细,防范不可谓不严。计划2023年6月前建立起治理机制,2024年6月全面清理。这是一项系统工作必要的过程,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有多少个两年供我们这样消费。对于违规培训再定方略、再施重拳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但为何看不到做大优质教育蛋糕的大手笔呢?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及家长的学习要求,违规培训哪来稳定的需求支持?
重温去年关于“双减”政策,一共八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第五个问题,“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校内学足学好”。其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如果每个学校每位老师真正做到这一步,学生和家长没有必要花高价去找市场提供的违规培训。特别是在今年疫情频发背景下,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家上网课,对比起线下上课,对学生本人的要求更高,对家长的压力,比过去给家长布置作业更沉重。为孩子学习着想,家长承受着不可承受之压力,参加违规培训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才是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率教育教学的主要抓手,好的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的“加法”决定的。“加法”本来比“减法”容易,但人们往往只盯着“双减”,似乎“减法”更容易做出名堂,因“加法”不容易显现,结果,“加法”被抽象、被忽视,“加法”变成了难题。“加法”做不好,优质教育供给不足,学生和家长怎么不会被某些中介和培训机构牵着鼻子走。
说到底,学生和家长的学习培训需求,在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面前,要么是协调配合,要么被恶性争夺。依靠政府组织力量打击市场刺激起来的违规培训,号召学生和家长不参加、不组织、不支持各类违规培训,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社会监督,这些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建设好学校主阵地,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学校打造更好的教育,包括做强做优线上免费学习服务。像治理隐形变异培训一样,对这些“加法”进行时间、目标和路径的设定,狠抓落实。通过招生考试制度不断改革,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做好这些“加法”,才是“双减”课题的正解,隐形变异的违规培训自然失去市场价值,学生学习才能更好地回归校园
【来源:九派评论】